白先勇先生散文评论集《文学不死》,近期由译林出版社出版。这是白先勇广博阅读之后洞幽烛微而得的思考和研究结晶。“文学不会死”,是他就文学之未来做出的掷地有声的预言。本书第一部分从港台文学入手,探寻当代文学作品不朽的美学价值;第二部分深情回忆文学前辈与同辈的创作故事;最后,作者重返古典文学世界,盖因这里有着真正保证文学永恒性的活水源头。
《文学不死》封面书影,译林出版社
白先勇的这本散文评论集,以对文学的言说为主,也兼及艺术和历史,体现了白先勇视野的开阔和一个多面手作家的才华。从一九六七年写第一篇评论至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白先勇在文学/文艺评论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当然不限于这本集子—这本集子,不过为读者诸君了解白先勇在文学/艺术领域走过的历史轨迹和取得的总体成就,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轮廓。
——本书编选者刘俊
选读 /谪仙记—— 写给林青霞
林青霞的名字取得好,青霞两个字再恰当不过,不容更改。青色是春色,象征青春,而且是永远的。霞是天上的云彩,是天颜,不属人间。青霞其人其名,让我联想起李商隐的《霜月》诗:“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青女乃主霜雪之神,冰肌玉骨,风鬟雾鬓,是位孤高仙子。林青霞是台湾制造出来的一则神话,这则神话在华人世界里闪耀了数十年,从未褪色。
我第一次看到林青霞的电影是一九七七年李翰祥执导的那部《金玉良缘红楼梦》,她的第一部电影《窗外》,倒是后来在美国看到的。我自己是红迷,林青霞反串贾宝玉,令人好奇。说也奇怪,这些年来,前前后后,从电影、电视、各类戏剧中,还真看过不少男男女女的贾宝玉,怎么比来比去,还是林青霞的贾宝玉最接近《红楼梦》里的神瑛侍者怡红公子。林青霞在她一篇文章《我也梦红楼》中提到她与《红楼梦》的缘分,觉得自己前世就是青埂峰下那块大顽石。《红楼梦》写的是顽石历劫,神瑛侍者下凡投胎,是位谪仙,所以宝玉身上自有一股灵气,不同凡人。林青霞反串贾宝玉,也有一股谪仙的灵气,所以她不必演,本身就是个宝玉。这是别人拼命模仿而达不到的。
《金玉良缘红楼梦》剧照,林青霞(左)在其中反串贾宝玉
一九八七年,隔了三十九年,我重回上海,上影厂的导演谢晋来找我商谈改编我的小说拍成电影的事。谢晋是当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导演,他的《芙蓉镇》刚上演,震动全国。谢晋偏偏选中了《谪仙记》,这多少出我意料之外,这篇小说以美国及意大利为背景,外景不容易拍摄,谢晋不畏艰难,坚持要拍这个故事,因为他看中了故事中那位孤标傲世、倾倒众生的女主角李彤,他欣赏她那心比天高、不向世俗妥协的个性,也是一位在人间无处容身的谪仙,最后自沉于海,悲剧收场。这样一位头角峥嵘、光芒四射的角色,哪位女明星能演呢?谢晋跟我不约而同都想到——林青霞,就是她。我们认为林青霞可以把李彤那一身傲气、贵气演得淋漓尽致。林青霞有那个派头。谢晋去接触林青霞,据说她已有允意,而且还飞到上海去试过镜,但林青霞大概在诸多考虑之下,到底没接下这部片子。《谪仙记》后来改名为《最后的贵族》,李彤一角落到潘虹身上,男主角是濮存昕。摄影组到纽约拍摄,拍到酒吧中李彤买醉那一场,林青霞突然出现,到现场探班。据武珍年的记载,林青霞“穿着黑色的上衣、裙子,黑色的大氅,飘逸地走到了我们大家面前”,她拥抱了潘虹,而且又“握住谢晋导演的手久久不放”,林青霞是在祝福潘虹,向谢晋致歉。林青霞大气,有风度。
《最后的贵族》电影剧照
潘虹是个好演员,最后李彤在威尼斯自沉的那场戏演得很深刻。但我常常在想,如果换成林青霞,踽踽独行在威尼斯的海边,夕阳影里,凉风习习,绝代佳人,一步一步走向那无垠的大海——那将是一个多么凄美动人的镜头。
其实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跟林青霞会过面,一九八二年我的舞台剧《游园惊梦》在台北上演,轰动一时,制作单位新象的负责人许博允兴致勃勃,想接着把《永远的尹雪艳》也搬上舞台。他把林青霞约在一位朋友家里,大家相聚。尹雪艳是另一个遗世独立的冰雪美人,许博允大概认为林青霞就是“永远的尹雪艳”吧。那时林青霞红遍了半边天,可能头一次见面,有几分矜持,坐在那里,不多言语,冷艳逼人。后来跟青霞熟了,才发觉原来她本人一点也不“冷”,是个极温馨体贴的可人儿。二十多年后,一次在香港机场,候机时我买了一些日用品,正要到柜台付钱发觉已经有人替我付了,回头一看,青霞微笑着站在那里,很随便地穿了一件白衬衫,背了一个旅行袋,她跟施南生一伙正要到吴哥窟去。青霞已经退出影坛多年,看她一派轻松,好像人生重担已卸,开始归真返璞了。可是浓妆淡抹总相宜,风姿依旧。
青春版《牡丹亭》剧照
二〇〇七年十月北京国家大剧院落成,开幕第一出戏邀请的便是青春版《牡丹亭》三本大戏。青霞在好友金圣华的怂恿下,也一起到北京去观赏《牡丹亭》。她没看过昆曲,只想试一试看第一本,哪晓得却一连看了三天,完了兴犹未尽,还邀请《牡丹亭》的青年演员去吃宵夜。她一下便被昆曲的美迷住了,而且由衷地爱惜那群努力出演《牡丹亭》的年轻伶人。十几个《牡丹亭》里的花神把青霞团团围住,女孩子们兴奋莫名,做梦也没想到居然能跟她们崇拜的偶像“东方不败”坐在一起,她们对青霞的电影如数家珍,原来电视常年在播放她的戏。青霞取出了一沓签名照片,给了那些女孩子一人一张。香港大学同时在北京举行了昆曲国际研讨会,在国家大剧院七重天的花瓣厅开了一个盛大的晚会,那晚文化界冠盖云集,青霞盛装出席,我挽着她进场时,全场的注意力,当然又集中在这颗熠熠发亮的星星身上了。
林青霞散文集《窗里窗外》《云去云来》书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几年青霞生活的重心之一是写作。她很认真,有几次跟我讨论,问我写作的诀窍。我说,写你的心里话。她的第一本书《窗里窗外》果真写下了许多心里话,可说是本“青霞心语”,我写下这样的感想:
你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你对人的善良与温暖。“真”与“善”是你这本书最可贵的特质,因此这本书也很“美”。
林青霞拍过上百部电影,扮演过人生百相,享尽影坛荣华,也历尽星海浮沉。演艺生涯,变幻无常,有时不免令人兴起镜花水月,红楼一梦之慨。一个演员要有多深的内功定力,才能修成正果,面对大千世界,能以不变而应万变。我不禁纳罕,青霞是凭着一股什么样的内在力量,支撑着她抵挡住时间的消磨。常常不期然在她身上,我又仿佛看到了《窗外》那个十七岁的清纯玉女。美人林青霞,是永远的。
来源:《文学不死》白先勇/著,译林出版社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