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生的漩涡
上世纪九十年代,纺织行业进入了转型期,曾经的“铁饭碗”,曾经见证了城市纺织工业辉煌的老纺织工人们不得不退去昔日的光环,黯然面对下岗的潮流,他们含着热泪,他们明白,他们即将无依无靠。有一位纺织工人名叫张松春,出生在1957年,1990年43岁的他同样未能幸免,被这一股潮流卷入了人生最大的漩涡。那段日子伴随他的是灰心沮丧和迷茫,他想寻找出路、寻找未来的生活,可是太难了,家里多病的老伴、正在初中念书的女儿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但他不得不清醒的意识到生活是要继续的,生命的死灰必须复燃,因为他是家里的顶梁柱。为了摆脱困境,他摆过地摊、做过装卸工,只是每月区区几百元的收入根本无法满足家庭的开支,这时他做了人生最大的决定,学习驾驶,做一名出租车驾驶员、一名的哥。带着破釜沉舟的信念,他对妻子说:“给我5年,你就当我吃官司抓进去了。”
不久他借了钱果然学起了驾驶,半年后应聘去了一家小出租车公司谋生。起初的日子极为艰苦,虽然做一休一,但每次需要工作24小时,每次早上5点出车,第二天早上5点回家,为了省些钱,午餐常常是舍不得吃的,随身带一些点心或干粮凑合了事,他当年无比感慨,世上三样苦,打铁、撑船、磨豆腐,另外要再加一样,开出租。正是这样的坚忍,没有5年,仅仅第3个月,他的收入就超过了许多老司机。不过世界注定是不公平的,在不少人眼里,出租车司机的地位卑微且低俗,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张松春遭遇了多次乘客鄙夷的目光和态度,好在他有解压的方法,他在城隍庙见过一个拉黄包车的黄铜雕塑,拉车的人气喘吁吁,后座的大胖子则吸着烟在吞云吐雾,他对它一见如故,买了下来。日后出车如果遇到不讲理的乘客,当场他一定微笑相待,等晚上回到家里,他便取出铜雕,对着大胖子打几个耳光解气,一年下来,他终于调整好心态,真正进入了出租车驾驶员的角色,而他也在2005年从早先的小出租车公司,正式调入了大众公司。
二、文人的哥
解决了生计之后,张松春有了新的感悟,开车并非简单的谋生之道,他同样是个有情怀、有担当的人,他要为这个社会尽更多的责任。每个雨天,是出租车最抢手的日子,在路上,张松春会“挑客”,通常他会对拉箱子、一看就是跑长途去机场的客人视而不见,每次的选择是孕妇、老人等“弱势群体”。有一年春节过后的一个晚上,下着雨,张松春空着车在路上跑着,路过一个汽车站他见到了提着大包小包的四个农民工,有些司机遇到或许扬长而去,但他把车慢慢靠了过去,对着他们说,快上车吧,一边下车帮他们将行李放入后备箱。在车上,他们说了一路的话,没想到距离目的地还剩50米的地方有片烂泥地,车经过的时候竟然陷了进去,动弹不得,四位农民工见状下车帮着推了起来,然而无济于事,任凭张松春把油门踩的再重,车辆依旧陷在原地纹丝不动。一小会儿后,四位农民工见毫无效果,对张松春说:“师傅我们先走了。”于是付了钱取走了行李。张松春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内心忽然感到痛苦和无助,那么多事情可以做,为什么偏偏选择开出租车?求救?电话呢?在手机还是奢侈品的年代,他哪里有钱买一部手机?雨越下越大,他越想越酸楚,望着雨刷机械的左右摆动,禁不住流下了眼泪。约摸15分钟样子过去,他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车灯照耀的前方十几个人正快速的向他赶来,他恍然大悟,原来四位农民工的心没有离开他,他们回到工地找来了同伴,待到他们走近,只听其中一人大声喊道:“把师傅的车从泥里抬出来!”十几个汉子便齐齐用力,硬生生把出租车从泥里抬了起来,抬到了马路上。农民工们湿透了,张松春酸楚的泪水,变为了喜悦和快乐的浪花。是他的正直和真诚,让他赢得了乘客的心。
不过张松春并不仅仅满足于此,他认为做一名出租车司机同样是要有内涵的,小车厢是个大世界,人生百态、社会百态应有尽有,他要柔韧有余的应付,就需要强大的气场、强大的内心,这强大来自哪里?自然是读书,只能是读书可以赐予这样的力量。他更认为出租车就是他的客厅,乘客是一位来做客的客人,他要主持这一个车厢,面对老人,他是夕阳红的节目主持人,面对孩子,他是少儿节目的主持人,面对情绪不佳的人群,他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在车厢里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是一个属于他的舞台。
为此张松春那些年几乎疯狂的爱好起了读书,在车上少不了一本书,忙里偷闲的阅读成了车厢时光不可分割的部分,次日休息,家中的阅读时间达到了4至5个小时。他特别爱好哲学类的书籍,爱读叔本华、爱读尼采,也读冯友兰,他读过几遍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受到强烈的震撼,尼采在读了这本书后将“生存意志”提升为“超人意志”,张松春从中读到了“坚定意志“,不受外界诱惑,做一个真正的自己。一段时间下来,张松春焕然一新。通过观察和交流,他做的到15秒内迅速拉近与乘客的距离,乘客们往往被眼前的哥的言谈所吸引,对他的称呼由师傅,变为了张老师、张教授,为此他感到无比骄傲、无比自豪,因为他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而当知识不够时,唯一途径还是买书和看书,他会琢磨,会研究,自己与乘客的交流不妥之处在哪里,如何更吸引人?
他同样爱读文学作品,比如戴望舒,比如徐志摩,每每行走在上海的街头小巷,他思忖如果下些小雨多好,小雨淅沥,多像戴望舒的《雨巷》。2007年春节前他写了一首诗,《回家乡的路》,他在车上念给一对去上海火车站坐火车回家乡的小夫妻听:
回家乡的路不用地图,
魂牵梦绕在心灵深处
哪怕是风雨雪寒山重水复
家乡执着地牵引从不迷误
回家乡的路从不拒绝贫富
最温馨的还是父母
日夜兼程啊 回家乡的路
血脉里永远沸腾不变的传统元素……
当他念完,小夫妻抢着话说:“师傅,听了你的诗,我们真想马上回到家里啊。”
老天总会眷顾那些有准备和善良的人,所谓天助自助者,张松春的品德、信念、知识,注定他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某一个傍晚,天空飘着朦朦细雨,正是下班高峰时期,公交车站头挤满了撑伞的人群,他们在等待一班能够送他们回家的公交车进站,也愿意多付些钱等待一辆显示为“空车”的出租车路过。张松春正巧来到这里,许多人向他伸出了手,他秉承着自己的原则向前行驶挑选着客人,一位没有打伞,在雨中焦急站立着的瘦弱女生进入他的视野,他将车缓缓靠近,摇下车窗,对她说:“你快上来。”女生疑惑的看看张松春:“你是在对我说话?”“我说你快上来,我不拉你拉谁。”张松春的声音显得坚实有力。女生上车后对张松春表示了感谢,就此闲聊了起来。张松春告诉她,他是喜欢读点书的,他做事有原则,缘于他崇拜的偶像。女孩子感到意外,问他最崇拜谁?张松春脱口而出,他崇拜弘一法师李叔同:“李叔同的学生丰子恺说人生有三个境界,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李叔同就是这样一层层走上去的。我不会出家,但我希望循着李叔同的脚步,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趁着夜色,张松春朗诵起了李叔同写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车到目的地,女生告诉张松春,她是一名记者,“如果别人告诉我有您这样一位出租车司机我未必相信,但今天亲眼所见,你愿意接受我的采访吗?”张松春同样感到了意外,考虑后答应了。原来这位女生是记者,三天后她带着报社的同事去了张松春家采访,不久一篇题为《一个老文艺青年等你扬招》的整版报导刊发在了媒体上。
张松春的事迹发酵在了出租车行业,他陆续登上了《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大大小小的媒体,被誉为了“文人的哥”、“的哥思想者”、“诗人的哥”,俨然一位“明星的哥”,为此不少单位请他登上讲坛,讲演他的的哥思想。有一年他到位于浦东新区金桥路的上海华为研发中心去讲课,经过华为大门时,华为将来采访的媒体记者挡在了门外,张松春看在眼里,当他走上讲坛,没人会想到他的开场白会是这样一句话:“希望大家能将我的话转给任正非先生,有一位出租车司机向他进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个成功的企业应该学会与媒体打交道。”那次张松春洋洋洒洒讲了两个小时,他因此成了华为员工的偶像,也因此与他们结下了缘分。讲演后不久的一天晚上,他正在龙阳路地铁站附近徘徊,他的电话铃声突然响了起来:“您是张松春吗?”电话里传来一位陌生男子的声音。“我是。”张松春回答。“张师傅,我是华为的员工,今天加班,我想坐您的车回家。”张松春感到奇怪:“您为什么想坐我的车?”“之前我们有位同事坐了您的车,他感到非常愉快。我今天心里不舒服。”张松春听得出男子的语气颇为沉郁。张松春问他:“您能等我吗?”“可以。”对一般出租车司机而言,从龙阳路地铁站开往金桥至少二十分钟,要放十多公里的空车,下雨天生意原本较多,这笔生意是划不来的,张松春却觉得义不容辞,这是对于他的一份信任,于是他掉转车头开向了金桥。二十分多钟后,乘客上车了,与张松春说起了自己的故事,他说自己来自外乡,自己的这份压力除了来自工作,更多的来自家庭,由于工作太过忙碌,顾家的时间极为有限,妻子埋怨不断,让他心里烦透了。张松春略加思考,对他说,你们今年春节回家,我来送你们,给你的妻子安排一个小节目,事先不必告诉她。那年春节前夕,张松春如约来到了他们家,男子与太太上了张松春的车,一切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开头,张松春渲染了节日愉快的气氛:“你们好,今天我很高兴,能送你们去机场回家过年。”当男子配合着说他在华为工作后,张松春接过话:“华为的工作很辛苦,华为有一种文化叫狼文化,狼有刚性的一面,也有柔软的一面。”男士说:“是啊,我们老是加班,很少顾得上家。”张松春接着说:“加班归加班,但不能以此为借口,见到妻子多说说好话,女孩子爱听好话,我太太就爱听我的好话,你妻子多不容易,家里带孩子,操持家务,为了这个家默默付出那么多……”男子的太太听到这里插了话上来:“是的,师傅您说的对,哪个女人不爱听好话的。”说完她自己笑了起来。一路上三人欢声不断。送机很顺利,结束后张松春收到了男子发来的信息:“师傅您真棒,我的太太开心极了。”
华为之后,张松春的讲演邀约越来越多,为长宁区的律师们,为中央音乐台的媒体制作人们,为许多企业,为上海图书馆,讲演中他总要充满底气的说上这样一句:“我虽是个出租车司机,但可以自豪地说:坐过我车的人不会忘记我。简单的事坚持做就不简单;平凡的事坚持做就不平凡,这种坚持就能通往成功。”但渐渐的,他将这些邀约一一推脱了,他更希望独处,独处的时间可以阅读,可以思考,现在他的讲演场所只留下一个地方,浦东新区浦兴路街道,他说与浦兴路街道这份机缘简直是一次奇妙的巧合。
2015年左右的一天早上,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女士坐上了他的车,见她气质不凡,根据已有的经验,张松春说:“您今天坐了我的车,我真是感到蓬筚生辉了。”女士听了很高兴:“是嘛,怎么说?”张松春说:“我们玩个小游戏吧,让我猜猜您是做什么工作的。”“可以啊。”女士说。“您不是普通的上班族,您肯定不是从事销售工作的,因为您的语言比较严谨,您的声音是中速,我猜您是管理人员。”“靠近了,接着猜。”“您很有敏锐性,我猜您是党务工作者。”他的话音刚落,女士惊呆了,说:“您说的太对了。”接着顺口问了他一句:“您是住在哪里的?”“噢,我马上要搬家了,搬到浦兴路街道去。”女士听了笑着告诉他搬好了家就去她那里报到:“我是浦兴路街道的干部。”不过张松春搬了家后并未去找这位街道干部,直到有一天去参加街道党建中心的活动,从一位办事人员的口中才得知,这位干部将他的故事早已传遍了街道科室,那天在车上张松春放了一本正在读的关于现代心理学诊断的书,使这位干部大为惊讶,她对科室的同事说:“我真没想到,一个出租车司机,一边开车一边在读书,而且读的是心理学。”由此浦兴路街道聘请张松春当街道的老师,张松春也就欣然接受了。
事业上的成功,让他成为了一名大众公司的名人,他所在的大众四分公司领导见他太忙,且不会处理文案,特地为他配了一名秘书处理日常事务及文稿,他成了大众唯一一名配秘书的的哥。其时有位交通局领导对他说,你这司机做得如此精彩,应该换个环境来公司做管理。张松春婉拒了,因为他已经找到了实现人生价值最美好的闪光点,开出租车已然成为他最好的工作,他愿意与乘客们对话,在这个短暂的密闭的空间,聆听乘客们敞开心扉和他诉说各种聚集在心头的故事,在他的出租车里备了一本留言本,上面写满了乘客们在与张松春交谈后留下的话,12年来,这样的留言本有了120多本。张松春记得2013年8月2日,那个炎炎夏日里38度9的午后,当他通过交谈得知坐在身旁的这位乘客是名医生时,张松春与他聊起了医患关系,短短的车程,给医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临下车医生在张松春的留言本上写下:“火热的八月,热情的上海,快乐的的哥,抚慰着乘客躁狂的心。而我从医数十载,只能治疗人们躯体不适,社会需要这样的好的哥。”
2017年3月,张松春正式退休了,每每回顾自己的出租车生涯,他都觉得欣慰、觉得值得,在大众的十二年里,他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用户满意服务明星、上海市劳动模范、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用户满意服务明星……所以他对大众一直心存感激,是大众对他的爱护和包容,给了他宽阔的平台,才让他做了一个“老文青的哥”。
作者:唐吉慧
编辑:徐俊芳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