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汇院区)2号楼3楼的病理科,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送检病例,这些病例往往都是肿瘤诊断上的疑难杂症。
作为国内顶级、国际一流的病理中心,2019年,医院病理科收到38000份病理样本,平均每天完成180~200例病理诊断。“从早上6点到晚上6点,我们每天12小时工作,几乎从不间断。”病理科主任王坚教授说。
就在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破案”中,病理诊断日益精准,明辨良恶,指导用药,为患者绘制出救治蓝图。
说起病理诊断,可能在不少人的印象中,还只是停留在实验室、显微镜、细胞切片上。“这些都是几十年前的事了。现在的病理诊断已经从显微镜下的细胞形态诊断,发展为使用多种检测手段的综合性诊断。”王坚说,这种综合性诊断带来质的变化就是“精准”。
细胞组织学检测、免疫组化、分子检测(包括高通量测序)……虽说,如今肿瘤病理检测的手段越来越多,但肿瘤病理诊断主要还是两大功能:一是判断肿瘤良恶,二是指导临床治疗和帮助判断预后。
精:揪出“披着狼皮的羊”
肿瘤的良与恶,对于医生来说,只是写下的几个字,对于患者和家庭来说,却是天壤之别。有这样一位11岁的男孩让王坚印象深刻。
男孩的前臂上长出了一颗小结节,这让全家人都担心了起来。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着孩子四处求医,最终却得到了一个绝望的诊断结果:上皮样肉瘤。这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肿瘤,有时需要截肢治疗,容易复发和转移。难道,人生还未启航的少年,就要因此戛然而止吗?
这样的诊断结果,对于全家人来说难以接受,“你很难想象,诊断结果出来后的两周,这家人是怎么过的。”父母不相信这一“死刑判决”,经过各方打听,他们带着孩子和病历资料,来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中心,希望这一国内最权威的肿瘤病理诊断机构,能够给整个家庭带来一线生机。
王坚主任经过加做检测,发现这是一个长得非常像恶性肿瘤的非肿瘤性病变,就像是一只披着狼皮的羊。这一“翻案”,驱散了笼罩在整个家庭上的心霾,全家人都重新燃起来生活的信心。
准:不让患者用“冤枉药”
先明确病理诊断,后跟进治疗,如今已经是肿瘤学界的共识。“而这里的病理诊断,是为后续治疗用药指明路径和方向,就像是驾驶导航一样。”王坚说。
只有准确找出肿瘤的相关易感基因,才能实现精准治疗,让患者的治疗有效,不用“冤枉药”,不花“冤枉钱”。而众所周知,肿瘤治疗的药物价格不菲。所以,精准诊断真正能让患者多方受益。
王坚还记得这样一位9岁女孩。她的诊断明确:有一个长在小肠内的肿瘤,原单位考虑为恶性间质瘤,准备开始用靶向药物伊马替尼(商品名:格列卫,电影《我不是药神》中“格列宁”的原型药,可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以及恶性胃肠道间质瘤)治疗。
伊马替尼一年用药十几万,而且需要长期使用。保险起见,女孩父母又带她去上海另一家知名医院做了基因检测,虽然基因检测为阴性,但仍然诊断为恶性间质瘤。患儿父母为了再次求得一个权威而可靠的诊断方案,女孩一家慕名来到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慎重起见,王坚教授再次为女孩做了相关基因检测,结果确实为阴性。这就说明,“神药”伊马替尼不适合对女孩的治疗。
但是,除此之外,难道就没有其他的药物可用了吗?王坚并没有就此停步,他通过对该肿瘤的进一步的检测分析,发现这是一种在免疫组化检测上与间质瘤有一定重叠的高级别肉瘤,不适合伊马替尼靶向治疗,但对放疗敏感,需要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化疗方案。这一例就诊的曲折过程提示准确的诊断非常重要,虽同为恶性肿瘤,但类型不同,治疗完全不同,如果误诊断,势必会对患者本人和家庭带来很大的影响。
肿瘤基因测序
普通人没有必要做
除了判断肿瘤的良、恶,指导治疗用药外,如今的病理诊断还增加了一些的作用。“随着肿瘤分子分型的细化,诊断技术越来越精准,不断有新的肿瘤类型会被发现,为潜在的诊断性治疗提供病理基础。”王坚介绍说。尤其是进入了2000年之后,肿瘤病理诊断进入分子检测时代,这让之前很多医生对之束手无策的恶性肿瘤,有了新的检测手段,为治疗开辟新的路径。
目前,高通量的基因测序检测除帮助解决一部分疑难病例的诊断之外,主要的还是以治疗为导向。虽然各种肿瘤都可被做二代测序,但是鉴于高通量测序费用高,检测周期长,目前多适用于希望寻找能有相应靶向治疗的肿瘤检测。对于一些已经明确有基因改变和相应靶点的瘤种,如乳腺癌、肠癌和肺癌等,可通过一些更直接更经济的检测手段进行,没有必要都去做高通量检测。
文稿:周霄(《康复》)、王懿辉
编辑:张子杰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