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民族有史以来历经苦难,由此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凝聚力,使得他们长期保持民族独立性。
他们的始祖据说是亚伯拉罕(Abraham),该部落原住两河流域,约在公元前20世纪迁到迦南地(Canaan,今巴勒斯坦境内),当地的迦南人称亚伯拉罕部落为希伯来人,意为“来自大河彼岸的人”(幼发拉底河一带的人)。
后来迦南地区发生严重灾荒,于是希伯来人移居埃及,在那里受到统治者的残酷奴役。约在公元前13世纪,希伯来人在摩西(Mose)领导下逃出埃及,重返迦南,从当地居民中夺得住地。
公元前12世纪后,他们逐渐形成十二支部落,共同尊奉耶和华(Yahweh)为“我们的神,唯一的主”。
公元前10世纪,大卫(Da-vid)及其子所罗门建立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的统一的以色列国家,安定繁荣约有八十年,这也是犹太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其后以色列分裂为北部的以色列国和南部的犹太国,内部征战不息,外部屡有强敌压境。耶路撒冷圣殿分别于公元前586年和公元70年两度被毁,犹太人最终失去自己的国家,在世界各地辗转流离。
犹太民族为何坚守传统信仰
犹太教以?旧约?为基本经典,还有编纂于公元2—6世纪的口传律法?塔木德?。?旧约?包括律法书(?摩西五书?)、先知书和圣录三部分,其核心为律法书中的“摩西十诫”。这十诫分别是:
1)“除了我(雅赫维)以外,你(摩西及其族人)不可有别的神。”
2)“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
水中的百物,不可崇拜那些像,也不可侍奉它,因为我耶和华你神是忌邪的神。”
3)“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因为妄称耶和华名的,耶和华必不以他为无罪。”
4)“当纪念安息日,守卫圣日。六日要劳碌作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神当守的安息日。这一日,你和你的儿女、仆婢、牲畜,并你城里寄居
的客旅,无论何工都不可做。”
5)“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
6)“不可杀人。”
7)“不可奸淫。”
8)“不可偷盗。”
9)“不可做假见证陷害人。”
10)“不可贪恋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
在这“十诫”基础上的具体教规包括政治、经济、法律、宗教礼仪及起居饮食等各个方面,涉及犹太人的全部生活。
如规定,凡犹太人家庭生了男孩,须在第八日让他受割礼;若生了女孩,要在出生后第一个安息日抱到犹太教会堂命名;不食猪肉,忌带血食物;每日三次礼拜;星期五日落起到星期六日落间要守安息日,不得做工,也不得举火做饭。
犹太教是属于一个特定民族的传统信仰。在圣经时代(指公元前10世纪以前),通过人民与自己的神立约的观念,把民族意识和宗教信仰这两种因素合为一体,而且这个契约的外在现实就是一个拥有自己土地的国家和民族。
经历两度流亡离散(第一次是公元前722年亚述流放北方的以色列国百姓;第二次是公元前586年巴比伦流放南方的犹太国上层人士,摧毁圣殿(公元前516年重建)。
作为本民族宗教中心的圣殿、国家和土地都已不存,但犹太人仍然努力将自己重新构造为一个信仰的共同体,并以少数民族的身份在不同宗教文明与各式政治环境下生存了将近两千年。
犹太教哭墙
圣殿被毁后的犹太教植根于会堂和家庭,因此在每一个新的“家园”中,他们都能够在对当地宗教环境进行必要适应的同时,通过社区和家庭活动而保留自己的核心信仰和仪式等。但他们也有选择地吸收周边环境的影响,并对自己的犹太教相应地做出新阐释。
当犹太人在开封定居……
犹太人定居开封的同时,也就开始不知不觉地融入中国文化的主流中。尽管这一过程持续了很长时间,明初的开封犹太人还处于鼎盛状态,但被汉文化同化已是一种必然趋势。
他们开始习用汉字汉语,起先是因为一些文人要参加科举考试,后来则扩大到日常生活中均使用汉语,希伯来语只在极少数场合如举行宗教仪式时才使用。
他们逐渐放弃族内婚制而与本地居民通婚,这一方面是因为“弟娶寡嫂”等犹太人婚姻制度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不相符,二是因为犹太社团的人数越来越少,使传统的内婚制难以维持下去。
为了与中国各阶层交往,他们穿戴中国服饰,按照中国的习俗惯例待人接物处世,本民族的习俗却逐渐淡化了。显然,一个潜移默化的同化过程正在进展中。
关于开封犹太人的汉化和犹太教的消失,学者们归纳了很多原因,如人数有限,宋元以后开封城市本身的衰落,元明时期频繁的天灾人祸,几百年的时间里与其他犹太人几乎完全隔离,政府政策及周围人对他们的态度,与当地人多势众的穆斯林群体的紧张关系等等。
但中国学者普遍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儒化,包括热衷科举入仕带来的犹太人价值观念变化,还有与汉人通婚带来的文化溶解力和经济溶解力。
不做生意而要考取功名
从1980年代有学者所做的考察访问和现存家谱来看,1911年之前,开封犹太人基本不从事商业活动,可见他们在中国中原地区已按照汉族社会的价值观念来建立自己的生活标准。清初尚存的七姓八家(李是一姓两家)有不少中了进士,或取得功名享有高官显爵,还有很多举人和秀才,而榜上有名者折射出接受汉文化教育努力走科举道路的人还有更多。
一旦金榜题名,整个人生境遇就会得到全方位提升,这样一种与科举制度相伴随的社会价值观念对犹太人也有很大吸引力,科举入仕能够带来的社会地位、名利、财富、特权都是犹太人生活在其他地区所无法得到的。因此生活在中国的犹太人大都舍弃了经商道路。
开封犹太会堂的维系方式也与其他国家不同,它不是靠犹太人从事商业而获得活动经费,而是靠犹太人中科举题名者赞助和发起修葺维护。
另一方面,为了走科举道路,犹太人从儿童时代就要将自己的日常生活、思想和智慧束缚在四书五经之中,接受汉族儒士为维护统治而选择的一整套思想文化,年深日久,他们的思想、思维方式、情趣、操守无疑都有浓重的正统汉文化色彩。
例如清初赵映乘,顺治二年(1645)中举人,次年中进士,顺治七年(1650)由刑部郎中升福建汀漳兵巡道按察司副使。他成为显贵之后,清朝皇帝爷给他父亲赵光裕封典,并在开封犹太会堂的大牌坊上为之立匾,赵氏一姓荣耀一时。
康熙二年(1663),赵映乘又利用自己的影响主持重建犹太会堂,并请“特进光禄大夫侍经筵少傅兼太子太傅前刑部尚书今予告工部尚书”刘昌撰写碑文。
赵映乘的经历和行为受到开封犹太人的赞羡,也成为许多人家效仿的榜样。每一家送孩子走科举道路的父母无不怀着望子成龙的迫切愿望,这种愿望恰恰就是开封犹太人瓦解本民族“主体文化”的最强力溶解剂,而由于这种“溶解剂”来自它自身的需要,这个群体在心理上也就没有任何防范的准备。
花费大量时间求取功名,相应地便没有时间钻研犹太教经典,尽管依然标榜宗教信仰的虔诚,但不能阅读和理解阿拉美文经典的虔诚又能有多少对宗教精神的深刻体认?
而且他们把宗教虔诚同求取功名联系在一起,认为一旦榜上有名,不仅能光宗耀祖、荣耀族人,还能荣耀“清真寺”,为建设会堂出力。这种心态的直接结果是,神职人员后继乏人。
如宋君荣1723年所记,开封犹太人自己承认已经记不得有多久没有接触来自西方的师傅,如今丝毫不懂希伯来语法和圣经的长篇大论,不懂他们所有的?密西拿?,甚至也不懂圣经的历史。
19世纪初,开封犹太人已没有掌教。而1851年开封犹太会堂因洪水倒坍后再未修复,甚至开封犹太人也没有再建一个简易的宗教活动场所,其中原因并非经费不足,可能主要是因为作为希伯来文化心理的“支柱”———犹太教信仰在这个群体之中已经事实上冰消雪融。
这以后族人们也逐渐改变从前的聚居方式而分散至开封各处。虽然有一些人同“中国犹太人援救会”接触,希望得到经费来恢复犹太会堂,但细究之下,这种行为很难说来自对宗教的执着,相应的是某些成员开始公开出售会堂财产,有些人则暗地盗卖会堂财产。
甚至连思维方式都……
从目前留下的几块碑文看,开封犹太人很早就用汉族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用汉族的价值观念建立自己的处世哲学。而且入清以来,开封犹太会堂里还有许多为荣宗耀祖而撰写并悬挂的对联与匾额,其内容中以“天”为最高崇敬对象的特征很突出,体现出力图将部分宗教特质同儒家的天命观相结合,而且可以认为是将犹太教的务实精神与天命观相结合。
相反,在回族聚居区,往往不允许他们的子弟读书应考,以防他们考取之后放弃自己的宗教信仰而为汉文化所同化。这亦可以反证开封犹太人竞相读书产生的汉化结果。
不过,开封犹太人仍在碑文中着力宣称自己是一赐乐业教的信徒,仍以犹太教维系其民族意识。而且随着时间流逝,他们也明显感受到被汉文化同化的威胁,所以既主动接受汉文化,又想继续保持其六百多年来一直保持的自立状态。
一赐乐业教清真寺遗址
这种矛盾心态在碑文中体现为:一方面正德碑和康熙二年碑请著名知识分子作文(正德碑文作者左唐是江苏江都人,亦有犹太人出身的可能)而呈现中国古文的典型形态;另一方面愈晚的碑文将犹太教入华时间推溯愈早,将犹太教礼仪叙述愈详,这也表明开封犹太人的希伯来文化已需要用强力凝固剂来对抗正在瓦解的趋势。与汉人通婚也使犹太人家庭的文化乃至子女的教育为汉文化所潜移默化。
张绥1980年代的调查表明,当时所接触的五十五户开封犹太人后裔男性都娶汉族女性,女性都嫁汉族男性,而且据年长之人说,没有听说过在“七姓八家”内部联姻和同回族通婚。
明末清初的开封犹太七姓?登记簿?已显示,当时的开封犹太人至少娶了40多个姓氏的非犹太人女子为妻。尽管在开封犹太人后裔中并不存在必须与汉人通婚的规定,可实际上却出现这种现象,原因看来只能从文化观念中寻找。同汉族通婚自然带来血缘上的变化,但更重要的在于由此带来的文化上的变化,如今能看到的明显变化有:
1)食物的禁忌方面,几乎无人再守挑筋遗规(尽管按文献,1910年时还奉守此规),而且都吃猪肉;
2)家庭教育中,曾长期讲究畏天命、守王法、重五伦、遵五常、敬祖宗、孝父母、恭长上、睦邻里、亲师友、教子孙、务本分、积阴德、忍小忿、以仁义礼智信为德;
3)住房格局与摆设同汉族无异,春节也同汉族一样贴门神、放鞭炮等等;
4)割礼早已不存在,1940年代出生的开封犹太人后裔根本不知道割礼是怎么回事;
5)当前居住在开封的犹太人都不懂犹太教教义,甚至搞不清摩西、大卫和耶稣的区别,他们已无犹太教信仰,也不守安息日。
19世纪以来,有不少开封犹太人后裔像汉族一样拜神,清明和冬至时祭祀祖宗十分普遍。以上这些变化肯定是经过长期沉积而逐渐显形,在此过程中,嫁入犹太人家庭的汉族主妇对于家庭内部文化的改变和对于幼小子女教育的影响想必十分显著。通常嫁给犹太人的女子会向亲属避讳自己夫家的族属,这样肯定也会努力在夫家进行汉文化建设。
不过,当代不少犹太裔学者认为,“儒化”不是独自就能发生或具有决定性作用,而从属于一套文化互动模式,这样的文化互动在其他地方和犹太人历史上的其他阶段也可能发生。
亦即开封犹太人的“汉化”是多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结果,而自然环境因素似乎更重要。过去几个世纪里,开封犹太人与中国社会兴衰与共,当帝制中国衰落时,作为其一部分的开封犹太人社区之衰落在所难免,他们的衰落是整个旧中国衰落的缩影。
中国学者和犹太裔学者的论述表现出双方视角的差异,中国学者力图证明中国文化的核心事象对于外来群体有不可抗拒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而犹太裔学者试图证明犹太人的生存方式是多样化的以及与环境同调的。
观点资料来源:《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编辑:张子杰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