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宅在家成为了大多数人的选择,但要阻击病毒,总有一些人选择逆行,他们中有医务工作者,穿上白褂,好像战士披上盔甲,准备与病毒战斗。徐汇区最南端的华泾社区工作者,他们穿着志愿者衣服,守着各个小区的大门,用暖心筑起战“疫”盾牌。
2020年1月23日,当大家还沉浸在过年的喜庆时,因为武汉的疫情爆发,已经给这份喜庆涂抹上了阴影。当我走进小区的时候,更是感受到这凝重的气氛。楼道的铁门上,除了往常春节的帮困提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告知书贴在门上,还多了份关于疫情的友情提示。
一开始,对于疫情的认识,是从手机微信每天的疫情地图上进行了解,但事态的严重,还是出乎想象。确诊人数的激增,上海排查力度的加强,即使只是宅在家中,依然会对生命的脆弱产生敬畏。作为基层公务员,投入到抗疫中去,自然是义不容辞的。于是在春节假期中,我们开始了战“疫”报道。
因为在基层,和每个居民区社工有着直接的联系,他们所感所思也更容易被感知到,他们的现场也是我们所要奔赴的地方。
盛华景苑居民区口罩预约
当市政府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公布口罩现场预约的时候,居委干部进入了一级战斗状态。从接听居民的电话开始到准备第二天预约规则的公布,细节的讨论,安全的准备,成为了居委干部这两天的热词。而当2月2日这天第一轮口罩现场预约到来时,每个居民区仿佛进入了一场社区考试,安全有序是这次考试的基本要求。这一天,我来到盛华景苑居民区口罩预约现场,往常上海人排队的“嘎汕胡”不见了,大家保持着人与人一米的距离,戴着口罩,默默相对,偶尔会有示意,就是网络上说的“北欧式”排队模样。居民们在志愿者和保安的指引下,井然有序地排着队。居民们拿出身份证、户口本、房产证等,预约登记相关信息。社区工作人员核实后将含有预约号码、指定药店地址等信息的购买凭证,交给他们。对领了预约登记券欢喜离开的居民,工作人员还不忘提醒:“爷叔、阿姨,这张预约券要放放好,等我们电话通知去药房买口罩!”在居民队伍旁边,居委干部小陈拿着小喇叭在提醒居民有序排队和解释口罩预约的具体规则,为了让居民便于理解,这套办法变成了口诀“居民朋友请听好:要买口罩,先来登记;一户人家,登记一次;登记以后,等候通知;带好预约单据,指定药店去购买,如果不去,视作放弃;再想购买,重新排队。”他原本在2019年11月通过旅行社订了尾单,要在2020年2月和妻子去泰国旅游,疫情的来临打乱了家庭旅行计划。当抗疫来临时,考虑到居委人手紧张,他毫不犹豫地取消了计划。小陆是盛华景苑居民区负责宣传条线的社工,是我们眼中的古风美少女。爱自拍,也爱美食的她,这一天戴着口罩,套着雨披,帽子外面罩着用单片夹改造的防护罩,整个人似乎也膨胀了一圈。2月2日,本来是和男友准备去结婚登记的幸运日。但现在,作为社工的她,已经来到抗疫现场。我终于认出了在口罩、防护罩双重掩盖下的她。处于战“疫”严峻状态下,我们的社工用自己的智慧,保证着自己的安全,也是为社区的安全在努力。正如小陆说的那样,这些天,她也害怕,但她是社工,她要保证社区的安全。他们是“小黄人特工队”,使命必达。
口罩现场预约,并不仅仅意味着社工只是在现场登记下,工作就结束了。当居民在现场登记后,社工们还得通过电脑进行输入登记的信息。每天的预约登记情况,张贴在小区宣传栏,接受监督。预约成功后,居民接到居委会电话通知,带好预约购买凭证,及时到指定药店购买。整个流程完成,那么口罩从预约到购买才算完成了一个闭环。
当口罩预约迈入正轨后,小区封闭式管理成为了每个居民区面临的首要问题。居民出小区的时候会领到一张临时出入证,进入小区的时候将出入证投入到箱子中。出入证每天颜色不一,成为你在小区居住的有效凭据。当第一次拿到出入证的时候,不知为何,有了一种安全可靠的感觉,似乎凭证的发放,保证着小区居民的安全。只是,因为外来人员不能进小区,快递员也在禁止范围内,那么小区门口的快递堆积也是头疼的事情。居委干部的创造力也是无穷的。在印象欧洲小区,快递在货架上进行放置分类,让居民在回家的时候,把东西也带回家中。
上海中学学生的爱心志愿行动
每个小区都有居家隔离人员。居委工作人员会和隔离人员进行“一对一”的微信联系,帮他们买菜、代扔垃圾。沙家浜居民区有一户居家隔离的居民住在六楼,居委主任汤惠英为了帮助这户居民解决日常生活问题,送大米、送蔬菜、扔垃圾,50多岁的她在6楼上上下下。爬6楼,我们平常人也是难免气喘,几次6楼的往返让她双腿酸痛,但她说,居民们为了抗疫在自觉隔离,我们不保障他们的衣食,心里也是过不去的。多么朴实的话语,却让我们看到了她内心的善良。通过微信,华发居民区副书记宋佳和居家隔离人员小赵成了好友,小赵家厨房的灯坏了,会在微信上把灯具照片传给宋佳,宋佳“按图索骥”,设法帮他找到这样的灯泡。当第二轮、第三轮口罩可以网上预约了,宋佳就让小赵网上进行预约,她到药店购买后送到小赵家门口。每次交货的时候,宋佳会在小赵家门上“笃笃”敲两下,然后离开,小赵收到暗号后,打开房门进行收货。这样,两人完成了一次无接触式的收货过程。当小赵在微信中对宋佳表示感谢的时候,宋佳用俏皮的表情符号表示这是自己应该做的。
华泾镇地处徐汇的最南端,这里是乌泥泾热土,是黄道婆的故里。当年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的同时,她也秉持着互助精神,将先进技术和邻居、乡民共享,乌泥泾出产的棉织物引领当时潮流,享有着“衣被天下”的美誉。可见,互助这个因素在乌泥泾人的基因中就是存在的。而在战“疫”中,互助显得尤为重要。
华欣家园自治组织对爱心传递站的捐赠
一场疫情牵动着无数人的心,战“疫”的相关用品也是非常紧缺。测量体温是小区进出人口管理的必备一环,额温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发现小区门口,保安要给进出人员测体温,但额温枪买不到。社区有没有额温枪配给他们用啊?”在物业问起光华绿苑居民区书记郁利国时,郁利国忧心地讲:“现在额温枪各个社区都是严重不足,我们网上也下了单还没发货。这样吧,我把自己家里的额温枪先带过来给小区用。”在华泾镇,光华绿苑的故事不是孤例,很多居民区面临这样的问题。这个时候,华泾镇的一些共建单位纷纷进行了援助,华泾小学、徐浦小学、果果幼儿园、印象幼儿园、位育幼儿园、金贝贝幼儿园等6所学校在自己防控物资也不足的情况下,将暂不使用的额温枪借给周边社区保障防控需求。华泾镇的居民们也自发地为守护华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明丰小区的党员毛志青看到居民区党支部书记陈静在微信党员群里急求红外线体温枪,立即在群里响应,捐赠出了自己家里的体温枪和一些酒精棉,供志愿者为进入本小区的居民测量体温。当她把这些重要物资送到明丰居民区党支部书记的手里时,不无感慨地说:“现在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我家的体温枪居委会拿去用吧,党员应该全力支持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当陈静向毛志青道谢时,她说,她有困难的时候,明丰居民区党支部也帮助了她,现在组织有困难了,她应该伸出援助之手。
口罩侠捐赠
社工们的每一份付出都是被居民看在眼里的,他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致敬着城市的守护者。“这是我刚从网上买到的一次性手套和酒精棉球,你们拿去用吧。”当沙家浜居民区的社工在外面进行返沪人员登记的时候,一位戴着口罩的帅哥打开拿在手上的快递盒子,从中掏出了几盒东西就放在人员登记的桌子上。社工们表示感谢的时候,“口罩侠”急忙说不用谢,赶着往下一个社区送手套和棉球。原来,这位“口罩侠”是居住在沙家浜的居民,名字叫曾诚,是一位从事民生服务的社工。他从新闻中了解到疫情的严重性,虽然不能作为医护人员前往一线,但也希望能为社区工作尽力。于是,他从网上购买了手套和酒精棉球,向包括华泾镇沙家浜居民区在内的徐汇、浦东、闵行等十多个小区进行捐赠。
“口罩侠”曾诚并非独行侠,华泾的居民不断用自己的爱心“投喂”社区一线人员。华育中学的蔡智麟同学,把自己参加科创比赛获得的一千元奖金捐给抗疫救灾。周边的社区单位,从中影泰德影城送来香喷喷的薯条刺激着你的味蕾,到铭言集团带来的安心大米,都让你感受到暖暖的爱心力量。正如宋佳在微信朋友圈晒出的美食照片那样,她感谢抗疫以来一直收到的兄弟姐妹“爱心站”送来的暖品,感谢他们的温暖。
爱心传递站
当 “爱心传递站”在居民区一个个建立,馨宁居民区的包阿姨连夜做了许多小点心放到传递站里面,她说,这是为一线工作人员加油打气。印象居民区的花艺师刘怡则买了一些康乃馨,自己在家里进行了包扎,然后带着儿子悄悄把花放进了“爱心传递站”。“居委会的志愿者,还有一线的快递小哥,他们都很辛苦,我想用鲜花这一特殊方式来对他们表示感谢,”刘怡说,“带着孩子参与进来,也是希望言传身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给孩子做个好榜样。”刘怡的儿子,才幼儿园大班,不过当他接过妈妈手中的鲜花,认真地摆放在“爱心传递站”的样子,神情特别专注,表现出了超越了年龄的仪式感。
感人故事在华泾不断发生。众志成城,齐心协力投身疫情防控工作,爱与善、光与热,传递给每个人,用实际行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向逆行者敬礼,每一道志愿蓝从身边小事做起,每一抹党员红在小区扬起旗帜,你守护着小区,我守护着你,守“沪”者联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阻击战中,成千上万志愿者交出一份战胜疫情的暖心答卷,每一分美好都在被历史见证。
作者:王丽娜,徐汇区华泾镇公务员,上海诗词学会会员
编辑:徐俊芳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