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纷繁复杂的舆论场,我们常常出于一些朴素的感情,执着于对外部世界的探索,急于共情或是指点江山,寄希望于自我和这个世界会更好。然而如果不是建立在深刻的反思和自我批判基础上,多半会迷失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自媒体圈,到头来不仅于事无补,还落得暗自消沉。
其实许多时候,你只需要掌握一些最低限度的逻辑常识,就可以避免被收割智商税。在《时评写作十六讲》中,曹林以“借钱”为例,为我们展示了一些基本的道理在反逻辑话术中是如何被扭曲的。
01流氓逻辑
凭本事借的钱,凭什么要还啊?
大家别觉得不可思议,网络上还真有这样不要脸的逻辑,毫无道理却硬摆出讲理姿态的狡辩逻辑和无赖嘴脸。明明耍流氓,却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凭本事”是好事,借钱也确实需要“凭本事”,但“凭本事”不能推向“不还”,借了钱就得还,凭本事借的钱,得凭本事去还。
02站队逻辑
绝不还钱,看到我的偶像这么流氓,我就放心了。
“借钱不还”从常理上是说不过去的,但如果诉诸利益身份,变成一场站队,道理就很无力了。这个借钱不还的人是我的偶像、我们的朋友,而借钱的对象是我们的敌人、对我们不利的人,自己人不管做什么都是对的,对付敌人不管用什么手段都是正当的,这实际上是诉诸盲目、没有原则的认同,即圈子中对内的忠诚,圈子利益至上,对外不讲理,不惜伤害圈外人的利益。在敌我对立思维下,将圈子忠诚凌驾于常识逻辑之上。
打上敌我标签,便很容易失去是非判断——在“最大限度地毁灭敌人”的正义幻觉下做出最疯狂的举措,为最残暴的行为鼓掌。
03意图伦理逻辑
是的,他确实欠了你的钱没还,但你知道吗?他用那些钱干什么了?他资助了5名失学儿童,他自己每天吃着咸菜馒头,他从来没有给自己的孩子买一件儿童节礼物,可每到儿童节的时候给那5名失学儿童每人寄了一件礼物。
这是典型的意图伦理逻辑,即用目的反证手段正当。面对这种站在道德高处的动人演说,会让人觉得跟这样的好人讨债真是一件太无耻的事。可是,不管你为了什么借钱,借钱总是要还的啊。
评论员面对一个复杂人物或事件时,常常会受到这种意图伦理逻辑的诱惑,把一堆事混在一起谈,然后是非被搅乱。一码归一码,一事归一事,借钱的归借钱,慈善的归慈善,把本不相关的事搅在一起谈,就是耍流氓。动机和目的都是主观的,你想什么,为了什么,别人不可知;而“手段”却是客观、看得见、可评判的,事实是“你借了别人的钱”,评论只能基于这个客观事实做判断。很多话题之所以陷入口水战,都源于这个问题——对客观事实视而不见,热衷于围绕那些不可判断的主观方面喋喋不休地讨论,评判不可知、无共识的动机。
我常常说,当一个人开始煽情的时候,说明他开始准备不讲逻辑了——以笑饰非,以泪掩过,以卖萌遮盖错误,以愤怒掩饰无理,以修辞遮掩事实和逻辑的苍白无力。
面对诱人的意图伦理,昆德拉在《玩笑》中无奈地说:“世人受到乌托邦声音的迷惑,他们拼命挤进天堂的大门。但当大门在身后砰然关上之时,他们却发现自己是在地狱里。这样的时刻使我感到,历史是喜欢开怀大笑的。”
04以喻代证
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我们兄弟,谁跟谁啊,就像左手右手,左手跟右手借点儿钱,还要右手还吗?不至于,太伤感情了。
比喻只具有修辞功能,让人形象地了解一个陌生的、不容易了解的事物,并不能推出一个结论。
我们来看这一段的观点:“恐怖分子其实就像一只苍蝇,想要摧毁一家瓷器店。苍蝇力气那么小,连一只茶杯都动不了,怎样才能如愿?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头公牛,飞进它的耳朵,开始嗡嗡作响,让这头公牛因恐惧和愤怒而发狂,在瓷器店里横冲直撞。
这正是‘9·11’事件后的情景,恐怖主义分子刺激了美国这头公牛在中东这家瓷器店横冲直撞。现在,恐怖分子在一片废墟之中怡然自得。其实,世界上像美国这样容易发怒的公牛实在不少。”
这一段其实不是论证,而是一段漂亮的修辞,把恐怖分子比喻成苍蝇,把美国比喻成易发怒的公牛,用苍蝇与公牛这种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比喻陌生的大国关系和恐怖分子,让抽象的道理变得更容易“理解”,而不是一次从论据推到某个结论的论证。
张泉灵曾说:“新闻发言人就像一件超薄紧身衣,身材不好想靠它混过去是门儿都没有的。出了事儿的时候,只靠新闻发言人来撑着,更像超薄紧身衣湿了水,连烂疮都隐约可见。这时候赶来揭烂疮,看到你还拿件破衣服遮遮掩掩,自然怒不可遏。如今,骂声不绝,换件衣服,身材不好还是不好,烂疮还是烂疮。”
她说得很精彩,但这只是一个漂亮的比喻,是一个很好的想法,想要对新闻发言人做出评价,还需要进行论证。
05滑坡谬误
其实现在纠结于这点儿钱真没意思,眼光要长远一点。不要小看任何一个人,也许借过你钱的人就是另一个马云。我把这钱当本钱,现在去做生意,等我这笔生意成了,我就去创业,我创业成功了,公司会上市,你想想,公司上市了,我会百倍万倍地回报你。你看马云,孙正义借他那笔钱让他挖到了第一桶金。如果当年孙正义立刻让马云还钱,就没有现在的马云了。
这样的推论断定,如果再往前一步,踏上“滑坡”,必定会一路滑跌到沟底,亦即假定我们不可能中途停住。这需要论证的每一步都要看到成立的前提,每一步都需要限定前提,而有些论证,会忽略一些重要的条件而无限论证。“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就属于这种滑坡谬误思维。
“假如潘金莲不开窗户,不会遇上西门庆;不遇上西门庆,就不会出轨;不出轨,武松不会上梁山;武松不上梁山,方腊不会被擒,可得大宋江山;进而不会有靖康耻、金兵入关,不会有大清朝,不会闭关锁国,不会有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中国会成为唯一超级大国,其他都是浮云。小潘呀,闲着没事你开什么窗户?”网上这个段子,也属于典型的滑坡谬误。
“丢失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这个民谣讲的是,在一次生死存亡的战争中,一位将军因为不耐烦等待马夫钉上最后一个马钉,而匆匆率领军队上了战场,结果一连串的失误导致全军溃败。一件看似微乎其微的事情,却带来了惨重的损失。这个民谣本质上属于修辞,为了强调细节的重要而推出一个可怕的结果。
从一个极端的个案,推理出一个大的、严重的社会问题,或者是一个可怕的结果,中间缺乏必要的逻辑桥梁和推理过程。比如,一个同学写的评论,论证同性婚姻的危害:“假如人人是同性婚姻,那人类就灭亡了。”其实,根本不可能出现人人都实践同性婚姻的场景,任何时候这都是一种非主流的、小众的、边缘的行为。在重庆公交坠江事故中,有评论把矛头指向没有劝架的乘客,认为是冷漠导致了悲剧,也属于滑坡谬误。
06诉诸权威
全球闻名的大慈善家、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曾经说过,“有钱人在道义上有义务把他们的一部分财产分给穷人,因为所有超过家用之外的个人财产都应该被认为是让社会受益的信托基金”。——你作为一个有钱人,借我这点钱还让我还,太吝啬了。
权威的话只能在“你有理有据”时增添论证分量,而不能在你没理时成为论据。权威的话也需要接受质疑,而不能享受天地不义、不证自明的举证豁免权。在论证的基础上,再加上权威引言,会更力;单纯诉诸权威,反而会暴露自身的逻辑乏力。再说了,谁知道权威是个什么东西,现在朋友圈“名人鸡汤”泛滥,十有八九都是伪权威。
编辑:朱佳伟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