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国水墨画和古代中国水墨画之间的联系,按照中国水墨画的形成、发展和没落的轨迹有一条明晰的路线图,以帮助我们看清今天中国水墨画所处的位置和未来的趋势。
从名山大川,到曲径通幽,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都是与终极宇宙进行对话的途径,它们显现出来的美,终于诱使在唐代已经十分成熟的书法艺术,跨出了历史性一步,从书法领域扩张到了绘画。
▲ 江帆楼阁图 唐 李思训
第一波水墨高潮
唐宋时期大批画家脱颖而出,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波水墨画高潮,这个高潮鼎定了中国水墨画的基因特征:
01、中国书法的节奏性和时间性描述的线条“干、湿、浓、淡、轻、重、缓、急”,是后来一切绘画笔墨发展的基础。
02、中国水墨画题材以表现自然山水的意境为主,空濛、寂静、灵动……这些大自然性格化的品质被推崇备致,奠定了中国水墨画的审美基础。
▲ 南宋 玉涧《庐山图》
水墨的另一高潮
元朝的外族入侵,本来是极有可能摧毁方兴未极的中国水墨画的,但由于中国文人的消极抵抗,纷纷躲入山泉林间,反而与大自然有了更多的接触,在精神世界上更向往平静和自由,超然物外之情跃然于纸。
元朝的统治反而把中国水墨画推上了另一个高潮,风格更加多样,技巧更加成熟。无论是黄公望、王蒙,还是倪云林,他们显著的个人风格后面但依旧是一脉相承的中国画水墨基因。
▲ 元 黄望公 山水
山水始分南北宗
明朝是水墨画发展的再一个高潮,由于经济发展,市场对书画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官员、富商竞相以收藏字画为雅事,纷纷涉足其中,审美观和市场的多元化使得明代的水墨画颇具混乱的趋向。
中国水墨画的基因面对这种形势往何处发展才是生路呢?
明朝画家董其昌及时地提出了山水画“南北宗”论。董其昌的“南北宗”论,是中国水墨画史上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审美标准,即如“南宗”般直指人心的画才是中国真正的好水墨画,强调技术元素缺乏内在智慧精神充其量也只是画匠而已。
▲ 元末明初 倪瓒 容膝斋图
▲ 明 董其昌 《夏木垂阴图》(局部)
清朝传承的局限
清朝时期中国水墨画的基因再次面临传承的危机。骑马来的民族取代了大明朝,看到中原那么多的奇珍异宝,不禁喜出望外,他们想的就是模仿从前的皇帝生活,于是各地官员纷纷就地搜括财宝,进贡皇宫,乐此不疲,这极大地推动了对字画市场的需求。
清朝“四王”以复古为己任,凡画一幅画必称仿xxx,作品千篇一律,毫无神采可言,这个由清朝皇室提倡的审美趣味差点就绞杀了中国水墨画的基因。
幸运的是明朝亡国,石涛、八大等一批皇族为躲避清朝追杀,遁入空门,潜心书画,另有“扬州八怪”等人在民间“装疯卖傻”,中国水墨画的基因不仅得以保住,反而大放异彩,更上层楼。
▲ 八大山人 《双雁图》
清末之前的中国基本上是一个超稳定的皇权统治社会,代表中国主流文化价值观的文人始终是道、释、儒的实践者和守护者,在这种形势下,作为与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一致的水墨画,一直是如鱼得水地成长着、进步着,延续着中国水墨画的优秀文化基因。
近现代,继承着中国水墨画基因的基本上还是从传统出来的老画家,虽然他们的形式在今天的国际视野下看已显得陈旧,意境也达不到新的高度。
编辑:朱佳伟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