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持续十年在杭州流连、写作和摄影,融入了本地生活方式的人与自然的交互,寄托着安放生命的喜悦和哀愁,去感受植物和山水在不同时刻的细微变化,用文字更是用心灵记录下昨天今天的会意瞬间,宋乐天对于浙江风土可以说感受颇深,而又能不掉书袋、颇接地气呈现着原汁原味的生活,从青团、糯米饭到紫云英,从摘茶叶、龙井问茶到满陇桂雨,字里行间无不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在疫情彻底结束之前,让我们且在他的笔下尽情徜徉。
青与清明果
华东的早春,柳芽未绽、乍暖还寒时候,走到山里,或是菜地边上去,低头四顾,除了繁缕、阿拉伯婆婆纳一类早早露脸的小草花,在旧年凋败的灰枯草茎之上,可看到五月艾新发的植株,青中泛白的叶色,细碎叶形,十分秀气。同一时候,展开了毛茸茸匙形叶瓣的鼠麹草,一簇簇仿佛贴地而生的银青色花。五月艾、鼠麹草,是江南地区做清明果子常要用到 的草。取它们清明前的梢头,来给果子染色、添香,也有助于丰富口感。这两种草,在浙江多地的方言里称作“青”。吴语里的“青”,单字做一个名词,为制作清明果的植物材料的专称,可与其他名词搭配,组成新名词,表示具体的种别,如蓬青、花青、棉青、石灰青之类。青的种类多寡与确切的指向, 各地还有所不同。“青”作为应节的草类,倘若换用“清明草”的称谓来指代,也很说得过去,不过前者是更为约定俗成的叫法了。
农村里做清明果不啻是欢乐的节日仪式。一应的准备工序以后,屋子里用板凳搁起了一个大竹匾。一家的主母先把做 果的材料堆放到匾中。而后长辈们团团围坐在匾的四周,说笑 间,运用着熟练的手势,造出一只一只形貌规整的青团与青饺,依序摆放,渐渐把竹匾整个占满了。好齐整!又青青绿绿地使人爱看。一个孩子平日里再是矜持,此时也会在一旁兴奋 地跑动嬉笑,为着想象中的美味即将化为现实,频频地咽起了 口水。受着做果的气氛感染的孩子,总是忍不住自己也要参与到创作中来,捏出来三两个“四不像”,助长长辈的笑谈,而其自娱自乐的兴头丝毫不会受到影响。
摘茶叶
和春天的摘野菜一样,摘茶叶也容易令人开怀。即使在茶忙季节,日日抢摘,“劳其筋骨”,摘茶人的神情,也只是加重了专注,愁眉与苦脸是不容易见到的。
我们的目的地是叫作“三角道地”的茶场,方圆闻名的大茶场。下船以后再走六里路,看到广漫的红土土质的林场, 那便是了。赭红色的土是本地上了规模的茶场的象征。土质细滑,若是下雨天走在上面的话极易跌跤,要蹩着脚趾横向迈步,一步一步地挪;因此雨天就不去摘茶叶了。晴天的茶场里,茶树丛规规整整,散发着无边的静谧气息;四面八方人来 之后,就到处尽是热闹的人声了。
暮色四合之际,赶到龙井村歇脚吃饭,经过户户庭前摊开着的大大小小 的竹匾,目睹新摘的明前茶嫩黄绿色,芽叶分明,铺散在竹匾 上,从沁人心脾的香气中穿行,是又一种难言难忘的经历。我 们于一座小楼的露天阳台坐定,只见主人从竹匾里抓起茶叶, 一杯一把,拿到跟前来泡茶。就以这杯茶一洗尘劳,而后连吃起饭来胃口也格外地好了。待到鼓腹而出,夜幕已沉,新茶香气散布,昏黄灯影,映着少许步行客移动的身形,此时的龙井 路有如天上的街道。
杭州龙井村
桑蚕
养蚕之始,我们在米筛里铺好干净白纸,把小蚕安置其间。这批娇客,此时食量尚浅,通常母亲一人采的桑叶便够其享用了。我从米筛旁边经过,闻听它们进餐时的沙沙之声,也能够体会到一丝甜美。不久,蚕的身形长开,便搬迁到几个圆桌大小的篾箕上去,底下依然铺有净纸。这些篾箕放在特为辟出的蚕室内,需要定期用漂白粉进行消毒处理。蚕室便整日为漂白粉味道充满着。
桑叶背回来后,要清洗,摊晾,再挨个轻轻地铺到蚕身上去。蚕有一种心无旁骛的吃相,找准了一处突破口,自上往下刷刷地啃出弧线,脑袋也随之屈伸,周而往复,效率是很高的。蚕只吃叶肉,茎干不去动它。饱餐之后便休息了。排出来些墨绿色小球状的粪便,及时清理,并无异味。这一时期,蚕们长得飞快,莹白的肤色,身躯上饱满的一节一节,微微有点弹性鼓突的样子,慵懒而从容。
牵牛花
现在算起来已经有四年没再种过牵牛花。只是还保持着看花和拍花的习惯。有一年牵牛花季,我在家附近的一座桥脚,看到发着幽光一般的裂叶蓝牵牛,盘绕在灌木表面,密密的一层。次年再去,却是无影无踪了。紧挨着我们小区的居民楼里,有一位中年人,每年在楼下围墙边上,种一排开起来很壮阔的牵牛花。这个品种的紫红花有天鹅绒般的质感,不惧烈日的昂扬的生命力。花开时,我常端着相机在墙边盘桓。一次竟把花主人也从楼上引了下来。特地过来与同好打招呼的牵牛主人,谈起了花种很是自豪,末了慷慨地表示,花墙上结的种子,尽可以随便收。我也没有辜负他的雅意,不客气地前后收集了不下五百颗。去年,例行再访那排花,结果却是大感意外:这片我以为可以年年长相见的花,也不知怎么地消失了。没有办法,去年秋天我就做了一盏牵牛花的灯,过过眼瘾。
龙井问茶
一路走走停停,人影渐渐稀少了。从九溪最后一道溪流的石步上跨过时,夜幕低垂,月色娟娟,不期然已进入到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溪边大石头上,有位中年男子面水独坐,默然享用着远离尘嚣的一隅。在他的背后,我的前方,龙井村笼在一片暖融融的光亮里。入村,先瞥见路边临时棚子里七八个炒茶人,不等靠近,就闻到好一阵沁人心脾的茶香!
炒制中的茶的香,怎么闻也闻不够,真是胜过一切花香味的王者香啊。一家茶铺子,窗口上摆着一盆花开灼灼的映山红,顺着最顶上的花枝望过去,看到了堂中悬挂的“龙井问茶”的匾额。铺中有炒茶机,顾自有条不紊地杀着青,主人家老大爷,则在白炽灯下运力辉锅。有女孩子为红艳的花吸引,上前来,发现枝底的纸牌上标着注语—“映山红,请勿动手,假花!假花!假花!”她看了又看,神情迷惑了。“这究竟是真花还是假花呢?”
辉锅的大爷闻声大笑,“你怎么这么没自信啊!要相信自己的眼光嘛!”又有大人带着小孩近前,孩子觉得好玩,一板一眼念起注语来,那三个带叹号的“假花”惹得一圈人都笑。主人解释道,“问的人太多,也怕人折,所以写个牌子。”茶山的居民,似乎对映山红一致地别有感情,许多人家庭前摆着它的盆栽,龙井如此,天竺也如此。
满陇桂雨
雨桂之可观,不在枝头花,在于落花。经雨之后,树下、树周无不铺洒着亮色的花毯,在灰暗的雨天底调中分外明艳夺目。尤其如植物园这般大片的密集的树群底下,鹅黄、金黄、橙红三种花毯秩序井然地交替,置身其中,眼见这米粒般细碎花朵,千万数目,织成连绵锦带,一种强烈的慨叹便会油然而生。
我拿着相机在早晨人迹罕至的桂花园里转圈,先是忙于留影,后来,变成漫步与徘徊,融入这个自给自足的美的世界:与清清冷冷雨意相对照的、层层叠叠映到眼睛里的繁花;落花被蛛网兜在空中,阴暗里不见丝网,仿佛花于掉落途中被什么力量凌空定格了;自树臂挂下一道蛛丝,末端吊有小小的丹桂一朵,一颗珍珠状圆溜溜水滴,吸附在倒垂的丹桂花朵底下,随风转圈,良久以后,水滴脱离花朵,坠落于地;林边池塘飘浮着落桂的橙黄花带,花的织片随水波流动,缓慢变幻着形状;凝聚在桂叶尖端的水珠,积蓄,积蓄,倏然滑下……
不知何时,园里多了三两个老人身影。走到曾经惊艳过的围墙边的石径时,一对老夫妇在高树下流连,老头儿正指挥着老太太站位、拍照呢。走到玻璃顶的科普短廊里,廊下长凳已有一位退休老伯闲坐避雨。见有人来,他主动出声招呼,说起了自家的桂花经验:等天晴时候再来,在树下摊许多油纸,风吹过,接上半天落花,去年他便是用接来的桂花做的两瓶糖桂花。桂花一开出来,老杭州们是天天要出来看花、闻香的,不止植物园,附近杭州花圃北片有个百多棵树的桂花群落,也是十分壮观。我点着头,一边回想起我在那儿拍第二波花所结桂子的情形。
资料来自:《无尽绿》
编辑:徐俊芳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