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呼吸 共命运
李庆云10岁的儿子李家宁画了爸爸的漫画像,这样形象地描述他:“我的爸爸,脸很圆,身体很胖,头发很短,眼睛很小,戴眼镜,嘴巴很大,鼻梁挺直,耳朵很大;喜欢穿蓝色衬衫;说话带家乡口音。”孩子单纯天真,眼里揉糅不进半粒沙,在李家宁眼里,这是他天天看见的最亲爱的爸爸,非常时期的寻常英雄。
武汉疫情牵动着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心,全国各地医院抽调精兵强将紧急驰援。自战“疫”打响以来,上海瑞金医院先后派出五批医疗队驰援武汉,李庆云正是第三批出征的勇士,他还是2003年抗击SARS的老兵。
李庆云,今年52岁,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科及危重症医学科行政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临床和科学研究工作,同时,李庆云还是上海市黄浦区人大代表,并在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及上海医学会呼吸分会等多个学会担任学术职务。
李庆云是从山西省阳泉市来到上海的医生,1980年,先后在平定县张庄中学、城里学校初中部就读,于1983年以优异成绩考入省重点中学榆次一中,后转学到平定一中就读,并于1986年考入山西医学院(现山西医科大学)攻读临床医学专业。1991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阳泉一院内科工作,好学上进的他一直没放弃继续努力深造。1998年9月,李庆云如愿进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2008年又在上海交大获得博士学位。
为驰援湖北,他特意取消了春节期间返乡为八旬父亲祝寿的行程,随队冲到抗疫第一线,至今一直奋战在武汉市第三人民医院。他为抢救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尽心尽力,为打赢疫情阻击战贡献上海瑞金医院的智慧与担当。
李庆云的爱人吴玉君说,正月初十正好是李庆云82岁老父亲李益生的生日,本来两人已经商量好,请年假到初十,李庆云一家和两个在平定的妹妹一起给老父亲过生日,这是10岁的儿子盼望很久的家庭大聚会,82岁的老父亲特别想念10岁的大孙子,祖孙俩在电话里早就商量好怎么样开心祝寿过大年。
可是,世事难料,新冠病毒来势汹汹,席卷中华大地。李庆云原本早已买好机票,准备正月初三带妻儿返乡团圆,大家庭一起过个团圆年。但在腊月二十七,2003年就打过SARS等各种 “硬仗”、有丰富防疫经验的李庆云,看到武汉疫情发展形势迅猛,他忧心忡忡,果断通知妻子取消行程,选择春节留守医院值班。当时妻子刚请领导签批好到正月初十的年休假,听李庆云说明情况后表示理解和支持,并立即联系退票。正月初四,按上海市卫健委统一部署,李庆云所在的上海第三批驰援湖北医疗队勇士们出征。
临行出发前,李庆云给远在平定的老父亲通了电话,约好疫情过后补过生日。82岁的老父亲是老共产党员,是当地劳动局的退休老干部,思想觉悟高,他坚定地对儿子说:“你是国家培养的技术人才,要为国家做贡献。现在国家有需要,就要挺身而出,到一线去挽救生命,要有奉献精神,坚守岗位,帮助更多的人。我们全家都支持你,也担心你,更相信你,希望你注意身体、注意安全,好好休息,保护自己,圆满完成任务!“老母亲已是白发苍苍,也是老共产党员,虽然对李家唯一的儿子心有不舍,但还是支持李庆云的决定,安慰他说:”老家你放心,有两个妹妹照顾我们呢,你千万做好防护,我们等你平安回家。老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这个“千”里面,又包含多少担忧?多少千言万语?
李庆云的妻子默默帮他整理好行李,10岁的儿子“二师兄”跑过来,紧紧抱住爸爸,不肯放手,“二师兄”是夫妻俩給调皮活泼的儿子起的绰号,李庆云摸摸二师兄的头,深情关照:“爸爸是呼吸科医生,现在武汉有难,我们同呼吸,共命运,爸爸要去治病救人,二师兄要听妈妈的话,待在家里,别乱跑!” “二师兄”还是懵懵懂懂的孩子,搞不清楚爸爸此行的真正意义,但还是懂事地点点头,放开紧抱住爸爸的小手。妻子的眼眶却湿了,万语千言,却无法开口。她帮丈夫拿着行李,默默将他送到楼下,三言两语道:“你去吧,家里有我,记得报个平安。”背转身,眼泪不自觉地流了下来,李庆云匆匆挥手告别,一切尽在不言中。
就这样,李庆云带着家人的爱与嘱托,与上海第三批医疗队148位医护人员一起,于正月初四15:20,乘坐MU800专机,冲到武汉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火线的最前沿。
李庆云出发前的几天,正值新春佳节,但今年注定是个特别的节日。如平常一样,他每天都要到病房查房,李庆云同医院宣传科同事说:“目前疫情形势十分关键,作为老兵,我要身先士卒,更要到科里给一线的年轻医生鼓劲,打气,同时了解并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关照他们做好自我防护,注意好休息。” 黄浦区人大的领导和同志们也牵挂着他,向他表示问候。面对众多媒体的采访和各方面的关心,性格内敛的他没有豪言壮语,廖廖八字,赤子之心,掷地有声:“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医共体 一家人
李庆云随队分配到武汉市第三人民医院。从到武汉三院的第一刻起,他和医疗队队员们就与时间赛跑,和死神抢人。一个多月来,李庆云一直身处抗疫最前线,作为医疗组组长,他负责武汉三院两个普通病区和一个重症监护病房,共140多张病床,承担了医院80%以上的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务。根据不同阶段收治患者的特点,他和三院专家一道治疗,还联合三院制定多个版本的诊疗规范,组织多学科病例讨论,倡导个体化治疗策略,有效提高了重型和危重型患者救治成功率。“他有敏捷的洞察力,善于发现问题,自进入武汉三院的那一刻起,他注重细节,层层推进,协助医院和科室解决很多关键问题,如增氧装置的建设,ICU 的扩建,为后续的救治工作的稳步进行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他带领我们的团队承担了大量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诊疗工作,看着患者一个个痊愈出院,我们感到由衷的自豪”,他的战友如是说。
李庆云和他的战友们不辞辛劳的精神也感动了当地的医护人员。武汉三院一位名叫黄波的医生在他自己的微博中曾经这样记录:“他(她)们顾不上休息,立刻明确分工、按职到岗、按需倒班,短短几天,就完全与武汉三院医疗团队完成了磨合,迅速融合成一个分工明确、秩序井然、团结协作,勇往直前的抗疫‘医共体’,一家人。连日来,李庆云和团队成员连续奋战,每日从早到晚分析病情、查房会诊、提供诊疗指导及心理疏导……黄波医生在微博中,特别提到一件有关李庆云医生的事。他这样写道:“有一天,已经13:40,李庆云和上海同事还顾不上吃饭。他们把盒饭搁在一边,忙着给武汉三院的医生做医疗指导……”当时,黄波医生实在看不下去,把他们盒饭热了热,多次催促下李庆云和上海医疗队的同事吃饭,他们才被迫坐下来,开始吃饭。但令黄波没想到的是,李庆云盒饭没吃一半,起身就急着要离开,其实,大个子的他,平时饭量最大了。原来,14:00,他还有一个防疫工作会议得去开。临走时,李庆云不忘回头“无情命令”上海医疗队同事:“赶快把饭都吃完,吃完必须去休息,必须为革命保重好身体!”这一幕,令黄波医生倍受感动,热泪盈眶,他没想到,上海来的医生们太用心了,怎么这么“拼”?!“医者仁心”哪。
作为老大哥,李庆云时刻关心他身边的每位队员,除了救治病人外,他谈到他的另一使命就是保护好自己的战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更是无微不至。一位战友撰文介绍道“医护凌晨没有班车接送,出现安全问题,他积极提出并解决出行问题;夜间值班医务人员,下班后洗澡无热水问题,他想办法出主意,电热水器的安装使同事们感到真正的温暖;当他得知一位援鄂队员由于外地户口,孩子中考遇到困难的时候,主动帮她改写申请书,促进事情的解决。在工作过程中,他注意到很多护士同志年龄小,社会阅历浅,面临此次特殊的工作环境,出现焦虑、抑郁等情况,他总是用他独有的方法帮忙化解,无论在办公室或在车上,通常他用一个字,一句话逗乐大家,大家瞬时忘掉忧伤。他说:“得乐观,否则我们的队员会郁闷!”
2月2日,武汉三院的医务人员陈女士不幸感染新冠病毒肺炎。刚隔离住院时,由于对新冠肺炎这一疾病的恐惧,陈女士本人的整体状态并不是很好,她整天咳嗽、睡不好,因为情绪低落,食欲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当时,李庆云教授就对她说,“感冒有一个治愈的过程,这个病也是一样的,有起伏,有峰谷、有回落,所以你要有强大的信心。治疗就像是拔河,你如果松手了,疾病就赢了。”
李庆云和武汉三院战友(感染新冠),在他治疗与鼓励下,痊愈重返前线
这些温暖有力、诙谐幽默的话语,把陈女士从绝望的边缘拉了回来。她说,“就像是溺水的人在挣扎的时候,突然有一双手紧紧地把你拉了起来。”之后的治疗中,她积极配合,开始强迫自己按时吃饭,多喝水,多想一些积极乐观的事情,开始有了必胜的信念。经过医疗队多次会诊与精细的监测,她的症状逐步缓解,最后成功康复,重新回到抗疫的一线。
3月11日傍晚,在一间临时会议室里,两个相识一个多月的同行第一次在隔离病房外见了面。目光对视的瞬间,两人都红了眼眶。
“这是两位战士的相互祝愿。”李庆云说,这次的见面让他非常感动。“特殊的时期不能握手,然后我们这个战友过来给我深深的鞠了一躬,我也给她回敬了作揖。祝福她重返工作岗位,也增强了我们一起并肩继续战斗的信心。”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医共体,一家人!”
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李庆云还注重科学研究和科研创新,在抗疫战斗中,他一直关注医护人员的防护问题,他注意到咽试子取样,以及长时间、高浓度的气溶胶成为病房的主要传播方式,医护人员很难进行最有针对性的防护。为解决这一问题,李庆云团队设计并申报了两项专利。一是能有效避免飞沫传播、且可局部照明的咽拭子,即在拭子柄前端辅以灯光,取样时可起到照明作用,提高取样质量。二是设计了一种可视化系统,定量分析气溶胶的传播轨迹、传播范围和滞空时间,有望尽快转化应用于临床。
只愿君心似我心
李庆云医生的微信名是:“君若安好”,一个大男人也有细腻的“小心思”,他的微信名字里悄悄藏了妻子的名字“君”,这是不善言辞的李庆云的心底愿望:“君若安好,便是晴天。”上海武汉,相隔两地,彼此牵挂,心心相印。
妻子吴玉君的微信封面照,是一幅水墨仕女画,旁边题诗:“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取自北宋词人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吴玉君偏爱这首爱情诗的深意,晓畅又含蓄!
李庆云妻子是广西人,聪明贤惠,一双善良的大眼睛特别引人注目。2003年,非典期间,她在山西财经大学刚毕业,因为SARS的原因,她在学校滞留了好几个月,毕业离校时,她和同寝室的同学发誓说:“以后再也不来山西了!”没想到,命运开了个玩笑,她先是去贵州支边两年,又去宁波工作了两年,后来又到上海工作,三十出头时,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不惑之年的李庆云,结下不解的情缘,成了山西的媳妇。
为此,她大学的同学还和她开玩笑,2003年非典,她曾经说过再也不回山西了,没想到却嫁了个专门治非典的山西老公,现在每年都回山西婆家了。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在武汉期间,李庆云穿着厚重的防护服,一连六、七个小时不能吃饭、喝水、上厕所,为救治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殆精竭虑。他每天工作很忙,很累,深夜回到宾馆,还得自己洗衣。给家人打电话的时间,越来越晚,言语也越来越少,尽管他说“一切都好,放心”。但家人听得出,他声音里饱藏着疲惫。他总是说“你们保重。不说了,我得快去睡觉。”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更何况是李家顶梁柱的李庆云?山西父母和妹妹们非常心疼,但也深深理解,从不主动打电话询问,深怕耽误他工作,影响他休息。但已古稀之年的父母每天再晚,都要坚持等到他的平安电话或微信,才肯安心休息。
尤其是妻子吴玉君,每晚总要等到李庆云回到宾馆后,哪怕再晚,也要简短视频一下,看到丈夫的身影,听到他的声音,她才能安心睡着。尤其是那段最困难的时间,当看到在武汉前线的医生感染倒下,因公殉职时,多愁善感的吴玉君真是焦灼万分,但她又不能把这些负面的情绪带给父母和儿子,自己在心底默默祈祷着。
吴玉君把担忧和惦记隐藏在心里,每天通过悄悄关注武汉疫情的变化,关注来自瑞金医院和武汉三院等的报道,关注瑞金医院的公众号,侧面了解捕捉丈夫前方作战的消息。
吴玉君还教给10岁的儿子在电脑上绘制统计图,小家伙一学就会。他每天都会给爸爸绘制一张全国和武汉疫情数据分析表,常在视频中给爸爸打气 “你们辛苦了”;如果出院人数增加,他就说“病人们感激你们的付出”。小家伙还每天练习书法,“加油武汉”“凯旋归来”等一个个稚气未脱的毛笔字,倾注了他对爸爸深深的爱。吴玉君每天都会把儿子的图表和毛笔字发给李庆云看,给予他无限的鼓励和安慰,坚强的男子汉心中最柔软的是什么?儿子的书信和画作却催出了他的热泪。
2月7日,据武汉三院公众号报道,该院光谷院区7名新冠肺炎患者出院,其中一名曾是重症。这是该院自1月27日成为武汉市发热定点医院收治新冠肺炎患者以来,第一批出院的患者。
吴玉君看到此讯,深受鼓舞,她想到其中肯定有李庆云团队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倍感欣慰。孩子在家上电视课和网课,听爸爸的话,一个多月来,乖乖宅家,从来不出门,懂事的儿子用书信、书法、画作安慰陪伴在前线奋战的爸爸,倾注了他对爸爸非常的爱。
母子俩经常一起作画,儿子画水彩的“战神”爸爸,三八妇女节,玉君没有多想自己的女神节,却画了“我家的男神”铅笔画系列,助阵前线,儿子说,等爸爸回来,都可以订成画册了。在前线奋战的李庆云最爱儿子“二师兄”,看到孩子稚气未脱的书信和画作,心情很放松安心,“君若安好,便是晴天。”,家人的贴心画,给予他极大的鼓励和安慰。现在,瑞金医院/医学院党委工会、上海市委组织部/卫健委/统战部/妇联/儿童基金会、上海各企业还有人保健康上分党委等等很多组织和领导们,对他们一家都很关照,吴玉君非常感谢,她说:“我会把小家照顾好,让老李放心,是对他最大的支持。”
当前,吴玉君除了牵挂李庆云在武汉的情况,就是担忧“二师兄”的教育问题了,她说少年强则国强,要为祖国未来发展培养自己的栋梁之材。正如李兰娟院士说的:”希望疫情过后国家给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把高薪留给一线科研人员,不要让青年人一味追崇演艺明星……国家的兴衰要靠科技、教育、医疗,所以要树立全民崇尚医生、科学家、教师、军人,是他们撑起民族的脊梁。“希望二师兄好好学习,也能成长为他父亲那样的人。
李庆云一直非常忙碌,无暇接受媒体各种采访。他是个很实在低调的人,说:“现在啥都顾不上,救治病人最重要。疫情不退,我们不退!”
作为一名抗击过非典的“老兵”,李庆云对此次战胜新冠肺炎疫情始终抱有极大的信心。他说,“大的波涛已经褪去,剩下的问题,我们还要继续解决。我们会继续战斗,直到胜利的最后一刻。”
赤子心,家国情。这样的中国医生,这样一个李庆云!
(文 居平)
编辑:徐俊芳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