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仁济
仁济医院,成立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是中国第二家、上海第一家西医医院,由英国基督教伦敦传道会(以下简称为伦敦会)创建。2019年11月,历经七年编纂的《上海市级专志·仁济医院志》顺利出版。从《仁济医院志》中,我们可以看到,在175年的漫长岁月中,仁济医院辉煌而又曲折的发展历程。
唯一服务华人的西医医院
伦敦会是最早派遣传教士来华的传教会。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在广州目睹了美国美部会医生伯驾门庭若市的接诊盛况后,极力主张伦敦会派遣传教医生到中国,“通过医学与宗教结合并用,打开中国人心胸”。在麦都思的努力下,1838年2月26日,雒魏林被伦敦教会任命为对华传教医生,于1839年1月前往澳门,开始了在中国的行医生涯。1843年11月和12月,雒魏林两次考察上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1844年1月24日,雒魏林再次抵达上海,着手开设上海第一家西医医院。1844年2月18日,雒魏林在上海县城大东门外租屋开设医院时,还未定名“仁济”,而是仿照中国人免费义诊的做法称为“施医馆”,免费接诊,吸纳住院病人。在雒魏林给家人的信中,他写道:“有时我一天看300名病人,几乎每天都超过200人,街道上都是人,整天都想挤进来,他们日复一日的候诊,直到诊治了为止。”可见当时仁济医院接诊的盛况。1844年至1845年,历经东门外、小南门两处租屋,直到1846年迁入北门外自有的新建房舍,仁济医院成为为中国人提供免费医疗,并且主要由在上海的英国人捐款建立、拥有和管理的慈善医院。虽然医院是由伦敦会教士创立,所有权则属于上海英国居民组成的保产委员会。直至1857年之前,仁济医院仍是上海唯一服务华人的西医医院,所以,仁济医院又称“CHINESE HOSPITAL”。
1846年至1861年仁济医院初创时期的院舍
开埠后第一家牛痘接种机构
在旧上海,几乎每年都要发生范围较大的天花疫情,也是上海市民尤其是贫苦百姓致死的主要原因。
雒魏林
1845年2月,雒魏林写信给伦敦会秘书,表示自己正致力于在上海接种牛痘。直到同年4月,澳门培育的痘苗接种成功,驻防上海的清军郝大人率先要求为自己的儿女接种。5月,雒魏林在仁济医院为30名儿童接种牛痘。1850年,仁济医院在上海县城内伦敦会住宅区开设诊所,并为小孩接种牛痘。1856年,雒魏林招收了一个叫黄春甫的中国学徒。没多久,种牛痘和传播卫生健康知识的重任就落在了这位年仅23岁的医师身上。黄春甫的种痘手法极为娴熟,每逢星期一、三、五、六,到城内诊所免费为上海及邻近地区的孩童种牛痘。同时,他印发传单给上海居民,宣传科学种痘以及种痘的鼓励措施。传单内容为:
1、说明牛痘比传统人痘接种更加简易安全有效。
2、孩童接种牛痘后的护理注意事项。
3、上海道台鼓励接种牛痘的措施:“凡种痘日给钱一百文买物助浆,第八日复看,再给钱二百文为调养之费。”牛痘接种知识的宣传和上海道台的鼓励措施,让仁济医院的牛痘接种声名远扬。1877年,英租界工部局在《申报》上刊登了一则消息:为晓谕事照得种牛痘一举,所以免天花传染,保护民生起见。本埠道宪在邑庙园,仁济医馆在租界内各设牛痘局者,历来多年赴种者既种而除病益民尊善于此。兹本局特拟设项,使仁济医馆务须扩行此法。在医馆内每逢礼拜一、四三点钟,不取分文种痘,外在远近另设分局,可按期施种,所有小孩及未经接种个人,务望仰体本局之意,即赴受种,不延此谕。仁济医院面向社会免费施种牛痘,承担起公共卫生防疫职责,不仅得到了上海道台的认可,也得到英租界工部局的认可。仁济医院成为上海开埠后第一家牛痘接种机构,开了中国公共卫生及防疫工作的先河。1851年,上海成为中国首个消灭天花的大城市。
仁济医院迁至小南门后,向市民散发的免费施医的宣传单
国内最早的西医学著作“医书五种”
1838年8月,合信被伦敦教会任命为中国传教医生,此后他分别在澳门、香港、广州、上海工作,上海是他在中国的最后一站。1857年底,合信接替雒魏林掌管仁济医院,成为仁济医院第二任院长。由于身体原因,合信于1858年12月18日离开上海,结束了在中国19年的医学传教活动。1849年至1858年,合信编译了“医书五种”,由《博物新编》(1849)、《全体新论》(1851)、《西医略论》(1857)、《妇婴新说》(1857)、《内科新说》(1858)5本书组成,也被称为“合信氏医书五种”。合信在上海的这一年,致力于西医学著作的翻译出版工作。“医书五种”是国内最早的西医学著作,对西医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该书由上海墨海书馆印刷,仁济医院免费赠阅,后传入日本。
19世纪50年代合信编译的“医书五种”中的三本
上海第一位华人西医黄春甫
黄錞,字春甫,就是前文提到的雒魏林的学徒。1833年6月29日出生,祖籍江西,生长于松江。1850年,黄春甫来到上海,成为伦敦会上海布道站男生寄宿学校的学生。1854年,他进入仁济医院跟随雒魏林、合信学习,积累了丰富的内外科经验,成为上海第一位华人西医。
黄春甫
黄春甫在仁济医院工作长达43年,由于语言的隔阂以及解剖实践的缺乏,限制了黄春甫医学上的成就,但作为一名常驻医院的中国西医,黄春甫的医疗技术还是得到了当地百姓乃至外籍西医的认可。1864年,一名参加娄县泗泾镇对抗太平军之役的清军武官马天魁,被枪弹击碎胫骨,经中医治疗无效,慕名找仁济医院第三任院长韩雅各诊治,不巧韩雅各回英结婚,便由黄春甫接治。住院两个月后,马天魁行走如常,另一处深可见骨的大腿枪伤也告痊愈。此后,韩雅各称赞黄春甫是一位“处理骨折、脱臼、枪伤和切割伤害的专家”。据《申报》记载:“1875年黄春甫还成功救治鸦片成瘾者,助其戒毒。”他还自学中医书籍,和中医交流治病经验,融会贯通中西医疗法,这为他后续提倡西医教育纳入中医教学埋下了种子。黄春甫在仁济医院担负的一个重要职能,是代表仁济医院与中国地方当局联系。同时,仁济医院收治的意外受伤或致死案例,也需要由黄春甫代表医院前去作证和验尸。黄春甫既服务于上海道台,又服从英租界当局的要求,作为中西交往的纽带,他个人的地位也随之上升。黄春甫受到在沪西人、华人官民的普遍尊敬,一方面是因为他精湛的医术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另一方面也在于他不遗余力地推动牛痘接种工作,热心慈善活动。1845年至1868年,仁济医院共为5125人施种牛痘,其中大多数是由黄春甫完成。他多次参与募款活动,包括1877年至1879年、1892年至1893年山西旱灾,十九世纪八十年代黄河决口、山东水灾,1890年夏季北京豪雨、顺天水灾。1895年,上海万国红十字会为筹建医院发动募捐,黄春甫除个人捐款20元,还为轮船招商局募得捐款1201元。此后,他又多次为红十字会募款,获得了中国红十字会一等金质勋章。
1874年仁济医院男病房外景
国内第一次红十字会演习
1888年7月,英国传教医生梅威令带领中国学生李荃芬、陈呈桀、吴杰模、林环璋来到上海,请沪上外籍医学专家对其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行考查。《字林西报》在报道时明确提到“此次考试规则要完全按照欧洲的模式”,之所以选择上海,是因为只有在上海才有可能组建理想的、专业的考试委员会。这意味着通过考试,所授予的资格证书将获得国际化认可。梅威令组织了一个权威的考试委员会,委员会主任由工部局卫生官、仁济医院柏医生担任,其余委员则分别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四个国家,其中仁济医院医生所占比例较高。本次考试场地分三处,其中笔试与口试借工部局会议厅举行,内科临床考试在公济医院举行,外科与手术考试在仁济医院举行,红十字会救护与急救考试在工部局的空地举行。考试时间从1888年7月13日至21日,长达9天。考试科目为助产、临床医学操作、外科理论与实践、药物治疗学、创伤急救等5项。考生在考试中均获得通过。1888年8月1日,考试委员会在工部局大厅举行颁发资格证书的仪式。这既是中国第一次西医操作实践考试,同时又因为创伤急救科目考场出现红十字会标志,被《申报》报道为“国内第一次红十字会演习”。
20世纪初《图画日报》刊载“上海建筑”系列中的仁济医院
本文选自《上海滩》杂志2020年第1期
编辑:张子杰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