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晚会”因疫情延期播出,但一年一度的打假不会缺席,那些关于清华园奇奇怪怪的传说,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让我们一起走进清华特别版《是真的吗?》。
1、清华园里真的有“清华池”吗?
真相解析
北京城里的确有个著名的“清华池”,地处虎坊路大街,始建于1905年,比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建成还早上六年。清华池前身是个小澡堂,名叫“小仓浪澡堂”,经一于姓山东回民改建扩大,创建了“清真清华池”。而后几经扩建档次不断提升,以“脚病治疗”为最大特色,专业治疗脚臭、脚癣、香港脚等脚病。
虽然共用“清华”二字,但二者只是偶然同名,并没有历史渊源。“北大有未名湖,清华有清华池”也只是一个段子罢了。
2、清华人不会游泳真的不能毕业吗?
真相解析
从2017级开始,本科新生必须通过入学后的游泳测试,或参加游泳课的学习并达到要求,否则不能获得毕业证书。用蛙泳、蝶泳、自由泳、仰泳中的任意一种在深水池游完50米即可达标。
但其实会游泳才能毕业,是清华90多年前就实行的老校规。1927年,近代体育教育家、时任清华体育部教师的郝更生在《十五年来清华之体育》一文中提到:“高级生赴美游学时,皆须经过以下两种试验,不及格者,即不能毕业。”两种试验,其一是灵敏试验,其二就是游泳20码。
《清华八年》一文中,梁实秋生动地回忆了当年游泳挂科的惨痛经历:“我脚踏池边猛然向池心一扑,这一下子就浮出一丈开外,冲力停止之后,情形就不对了,原来水里也有地心吸力,全身直线下沉。喝了一口大水之后,人又浮到水面,尚未来得及喊救命,已经再度下沉。这时节两根竹竿把我挑了起来,成绩是不及格,一个月后补考。”
3、数学考了15分的钱钟书,真的是被清华破格录取的吗?
真相解析
这个故事流传已久,甚至得到了钱钟书本人的“确认”。1979年钱钟书访问美国时被人问及此事,他回答:“我数学考得不及格,但国文及英文还可以,为此事当时校长罗家伦还特地召我至校长室谈话,蒙他特准而入学”。
但这和事件原貌不符。钱钟书于1929年报考清华,当年招生简章规定“总平均分不低于40分,国文不低于45分,英文不低于45分,算(数)学不低于5分”,即达到录取标准。而且“有一科目考分在85分以上,一定录取”。钱钟书国文英文优秀,数学考了15分,总成绩在被录取的174名学生中名列57名,完全是按规则录取。所以,当年的情况可能是清华校长罗家伦注意到了钱钟书的“偏科”,遂召其谈话,谈话中提及其数学成绩很差,也提及其已被录取,从而令钱产生了一种“破格录取”的错觉。
值得一提的是,“破格录取”钱钟书的罗家伦在就职演讲中曾说,“我希望此后要做到没有一个不经过严格考试而进清华的学生”。钱钟书被录取既表明清华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胸怀,同时也表明清华历史上人才辈出,不是因为“破格”,而是坚持“守格”。
4、凌晨的清华图书馆,真的灯火辉煌吗?
真相解析
据不完全统计,清华有老馆(目前闭馆维修)、李文正馆(北馆)、逸夫馆(西馆)、人文社科图书馆、法律图书馆、美术图书馆、金融图书馆、建筑图书馆等。各图书馆开放时间不尽相同,但一般在晚上10点就关闭。闭馆维修前的老馆是开馆时间最长的图书馆,平常开放至晚上10点半。直至去年考试周期间,应同学们复(预)习的要求,老馆延长开放至凌晨0点30分,也算实现了凌晨“灯火辉煌”的景象。
其实,除了图书馆以外,还有其他地点可供通宵学习。在2019年4月23日第24个“世界读书日”之际,北馆西侧下沉广场的阅读体验中心——邺架轩实行24小时运营。所以,如果还没学够,邺架轩通宵自习室欢迎你。正所谓平日一时爽,期末火葬场。各位同学还是要保重啊。
5、建校初真的仅有40%的学生顺利按期毕业吗?
真相解析
由于学校要求严格,建校初十几年,老清华学业淘汰率相当高。1924年,《清华周刊》十周年纪念增刊上,刊载清华学校校长曹云祥的文章,其中统计了建校历年来的学生修业情况,按期毕业者仅占约百分之四十,可见当时学业要求之严:
清华历年收入学生总数 一五〇〇名
毕业生 六三六名
开除者 三〇一名
退学者(等于除名) 一三五名
病故者 四五名
在校肄业者 三八三名
改办大学后,学校继承了认真教学、要求严格的风气。过去的各种考试形式,如作为平时成绩一部分的堂上提问、开课后下课前的十分钟笔试、月考和期考等,照例施行。尤其是在理工学院,继续保持了较高的淘汰率。
6、清华科学馆门额上的英文,真的拼错了吗?
真相解析
在清华大学早期四大建筑之一的科学馆门额上,用英文撰写着“SCIENCE BVILDING”,不少到过这里的人都认为“BVILDING”一词存在拼写错误,十几年前《清华大学科学馆英文拼写出错》一文还曾刊登在《京华时报》上。
实则在十九世纪前的几个世纪,英文中的U和V一直不分,经常可以互换。所以“SCIENCE BVILDING”的写法是仿古的,在国外大学校园中也可以看到BVILDING的字样,为了尊重历史,近百年来一直沿用了这个按照古体拼写的单词。
7、清华第一版校歌真的是英文的吗?
真相解析
1913年秋,清华学校聘了新的音乐教师Miss Kathorine E. Seelye,为清华学校谱写了英文校歌《Tsinghua College Song》词曲。1923年毕业的方重校友在回忆文章《求学年代漫笔》中,还记录了这个英文校歌的歌词第一段:
当年清华园内的外语气氛确实十分浓厚。我们一天到晚就是同外语打交道,……此外还学唱英语歌,如学生常唱的‘清华校歌’(Tsinghua College Song),词曰:
O come and join our hearty song,
As proudly here we stand;
For Tsinghua College let us sing,
The best in all the land.
We'll spread her fame and win a name,
And put our foes to shame,
If you don't agree, come on and see,
And you will say the same, the same,
And you will say the same.
8、万人食堂真的容得下一万个人吗?
真相解析
万人食堂建筑面积1325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3500人用餐,其于2001年4月落成,原名清华大学饮食广场,由我校三、四、五、六、清真五所食堂拆改而成。作为当时清华校内面积最大的食堂,甚至坊间传言为当时亚洲第一大食堂(众所周知,现在的亚洲第一大食堂至少有四所),或因一天用餐人数超1万人次,故常被称为“万人食”。
2006年学生食堂名称大变脸,“万人食堂”喜提“观畴园”之名,因在今西操和大礼堂附近,曾有良田150亩,乾隆帝在田边建观畴楼并多次题诗吟咏农事。今观畴园位于200多年前的皇田之侧,其名寓清华师生不忘稼穑之艰、农人之劳。
9、毛主席真的在清华游过泳吗?
真相解析
1954年秋冬季节,不适合露天游泳池游泳。遍寻北京城,只有清华大学拥有一个安全、清洁、供暖设备齐全的室内游泳池。那个冬天,毛主席不定期地在中午12点多或者晚上11点以后,“秘密地”来到西区体育馆游泳。
据当时负责接待任务的何东昌同志回忆:毛主席称赞蒋南翔校长的工作,并对他本人由警卫人员陪同而“和群众隔离开来”表示无奈。后来,毛主席称他真正学好游泳,就是在1954年,而在此以前“就没有学好”。他说:“1954年清华大学有一个室内游泳池,每天晚上去,带个口罩化妆,三个月不间断,我就把水的脾气研究了……”
10、紫荆操场跑道一圈,真的不是400米吗?
真相解析
紫操操场修建时,内围场地并不是按常见的足球场规格,而是采用了橄榄球场地的标准,外附跑道一圈约450米,呈长方形,没有常见的半圆形弯道部分,跑道围出的绿地也就更方整宽敞。
身为紫荆生活区的一部分,除了跑道长度不同寻常,紫操的设计更加强调公共性和可达性和边界的可停留性:八列宽的塑胶跑道,沿操场边缘起围合作用的石阶,一块开放的大草坪,能够让同学们在宿舍、操场、C楼等地方便穿行。身为运动场,紫荆操场更具有生活气息,最具人气也最“接地气”,这使其成为了一个超越单纯运动场地的校园公共空间。
11、清华校花紫荆与香港区花,真的是同一种花吗?
真相解析
清华校花紫荆原产于中国,为豆科紫荆属,落叶乔木或灌木。早春叶前开放,枝、干布满紫色花朵,艳丽可爱。因其盛开时成团抱簇,象征清华人的团结,因而被定为校花。而香港区花原译为洋紫荆,香港人称为“紫荆花”,又因其属羊蹄甲属,叫它“红花羊蹄甲”或“紫花羊蹄甲”,1880年在中国香港被首次发现,并非清华校花紫荆。
12、国立清华大学时期,真的采用过等级制成绩吗?
真相解析
当时教师记录学生的平时成绩,分成E、S、N、I、F五个等级,E相当于95分,S相当于85分,N相当于75分,I相当于65分,F则为不及格。
当时的学生们给E、S、N、I、F五等都起了绰号,管E叫“金齿耙”,管S叫“银麻花”,取其贵重之意;管N叫“三节鞭”,而管I叫“当头棒”,管F叫“手枪”,都是触霉头之称。对评分较严的教师,同学间曾戏谑说,某某教师是“军火商,手枪给得太多了!”
为了夯实学生的基础,清华考试也非常频繁严格。每逢学期大考,为期一周,六七门功课全考,几乎没有复习时间,有时一天考试有多至二三门的。有学生描写考试生活是:“叫苦连天地忙着,昏昏沉沉地迷着,提心吊胆地怕着,咬牙切齿地忍着。”这便是紧张而又欢乐的大学生活。
看完《是真的吗?》清华特供版
对清华园的了解是不是又增加了呢?
编辑:张子杰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