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妙见与胸襟
文 王立翔
古人常以胸襟、襟怀借指胸怀,“蕴六籍于胸襟”“抚胸襟而未识”,或最能代表古人以才华自许与不遇愁郁的感受了。故而以题襟喻指抒怀,确属巧妙而极有意味的一个文词。
至晚唐,段成式将与温庭筠﹑余知古等文士唱和酬答之作编为十卷,名之《汉上题襟集》,“题襟”一词被借为文人志同道合而聚合抒怀的代名词。而古人以文会友、啸咏唱和的传统由来长久,著名如“邺下之游”“竹林七贤”“兰亭修禊”,皆以志趣高洁、文章焕然而千古留名。及至宋元,文士中善书画之名士亦现身于雅集之中,其文采风流之盛,令后世文人墨客追慕不已。
逮至晚清,上海出现了一个书画金石团体,直接命名之曰 “海上题襟馆”。这个风雅又与地域相连的名称,引来一众书画金石名家,他们崇文尚古,有志于弘扬国粹,其规模之大、活动之频繁,一时为上海之冠,大大促进了海上艺术的繁荣。究其原因,这一切当与上海开埠后商贸文化迅速兴盛最为有关。其时画人流寓上海尤多,因画风面貌融会古今中西而别具一格,被称为“海上画派”。 然而,与风格流派意义上的“画派”定义不同,海上画家既守传统又尚开新,既取文人之趣又哺金石法乳,既采民间之长又学西洋之法,最终呈现的是题材多样、画风不拘一格的面貌,积淀起全新的观念,其开放、创新、包容、前瞻等先进的文化意义,已大大超越了绘画创作本身。“海派”之称,逐渐成为上海文化、艺术的代名词,其外延甚至已超越了地域所限。海派艺术构成了海派文化重要的内涵和特征,类似“海上题襟馆”这样的书画同道,则在推动海派文化多元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极为可观的作用。
时间跨入了二十一世纪,在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进取的新征程中,已经成为国际化大都会的上海,跨越百年,正在重新审视如何打造这座城市在传承、发展和提升城市综合能级方面的文化影响力,而源自海派艺术的“海纳百川”内涵特质,已汇入上海的主体城市精神中,并成为上海三个更具有标识意义的文化内核之一。上海正以更加开放融通、追求卓越的襟怀,重塑着上海本土的文化和艺术,展现着世界的影响力。
作为以中国书画艺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出版传媒上海书画出版社,创立于上海。建社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里,我们以几代人的努力,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工作中不懈耕耘,出版了大量图书;我们也以自己的专业能力,打造了包括《书法》《书法研究》《朵云》《书与画》等杂志在内的一系列优质的传播交流平台,为推进书画艺术的普及提高和学术研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到了许多作者的倾心支持,并与他们共同成长,结下了深厚友谊。
如今许多作者都卓有建树,或成为著作等身的著名学者,或因艺术造诣深湛而为书画大家。值此我社即将迎来建社六十周年之际,我们特邀一批海内外作者,拣选、集结一批他们的用心之作,以奉献给我们热情、忠实的读者。
“吞八荒而不梗,蕴妙见于胸襟。”中国的书画艺术植根于中华五千年文明之中,博大精妙,遗产丰厚,绵延至今,依然生命力强大,故足以令人思接千载,究天人之际,抒肺腑之怀;亦值得端倪既往之风规,穷测艺文之奥赜。今感佩先贤之志趣与胸怀,追慕古人之风雅和气度,因以“海上题襟”命为丛书之名,期盼海内外方家都来聚会、抒怀于“海上”。丛书如能启读者之心扉,发学者之思致,并为当今文化、艺术之积淀留下时代的痕迹,则亦属我们为接续中华文脉略尽了绵薄之力。
“海上题襟”系列第一辑(5种)
曹宝麟《砚边卮言》
林岫《紫竹斋艺话》
徐建融《长风堂笔阵》
斯舜威《书法的底线》
张瑞田《文人墨色——近现代文人书法》
八方名士,齐献佳作
曹宝麟,上海人,别署晏庐。书法学者,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书法史论研究、古代碑帖考证。书法精研米芾,博涉颜真卿、苏轼、黄庭坚诸家,自成一格。出版有《抱瓮集》《中国书法全集·米芾卷》等著作。
七十退休后,书法成了曹宝麟先生雷打不动的日课。读史抄书,边写边思,于是有了这些短文。文字朴实,不事雕琢,展现了一位学者扎实的学问功底和日耕不辍的学术精神。古人云“读书不如抄书”。透过一字一字的端详,曹宝麟先生以《砚边卮言》带领我们走进历史上一个个活脱的书画人生,品味一段充满“烟火气”的书画史。
林岫,浙江绍兴人,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著名诗人、学者、书法家,中国新闻学院古典文学教授。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现任国务院参事室中华诗词研究院顾问,中央文史馆书画院院委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北京书法家协会主席。主编有《全球汉诗三百家》(线装套三册),《中外文化大辞典》(副主编)等。著有《古文体知识及诗词创作》《文学概论》《古文写作》《诗文散论》等。
林岫先生漫谈书画的文化随笔长期连载于《书法》杂志、《中国文化报》等报刊,广受读者喜爱。她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文章中精选出一批用心之作,编成《紫竹斋艺话》一书,这些文章不仅干货满满、观点独到,文辞也充满诗情画意,体现了一位女性诗人、学者、书画家的才思。
徐建融,上海人。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十五规划文学、艺术、新闻学科评审委员,《辞海》(2009、2019年版)美术学科主编,《大辞海?美术卷》主编,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工诗文,能书法,擅画花鸟、山水、人物,精研美术史论和书画鉴定。出版《佛教与民族绘画精神》《中国美术史标准教程》《美术人类学》《毗庐精舍画賸》《中国建筑史话》等一百余部著作。
《长风堂笔阵》中收录的文章曾陆陆续续发表于《书法》杂志,广受读者喜爱。这些文字历经岁月的沉淀,仍能常读常新,启人心扉。徐建融先生的文章不讲高深、空洞的道理,举重若轻,深入浅出,娓娓道来。
斯舜威,浙江诸暨人,别号平闲堂。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评论家协会会员。曾任浙江美术馆馆长,《美术报》总编辑。长期从事书画理论研究和艺术评论,出版《平闲堂书论》《平闲堂画论》等著作。《书法报》《书法》《光明日报》等媒体专栏作家,开辟“老斯说话”等个人专栏。其艺术评论观点独到、犀利,颇具社会影响力。
斯舜威先生秉承中国文人“秉笔直书”的传统,直面现实,抨击书坛不良风气,匡正时弊。《书法的底线》收入其六十余篇文章短小精悍,充满良知、识见与豪情大义,显示了一位书法评论家的责任与担当。
张瑞田,吉林舒兰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新闻出版传媒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三百余篇文化随笔、散文、书画评论文章散见于《读书》《人民日报》《文汇报》《书法》《中国书法》等报刊。近年在《文艺报》《中华读书报》《新民晚报》《书法报》《中国书画报》等报刊开设“百札馆记”“瑞田观点”“文人翰墨”等专栏。《“二王”何以滥觞》获第九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一等奖。
张瑞田先生视野宽广,《文人墨色——近现代文人书法》一书通过他文人书法的考察,追寻一代文人、学人的文化深度和精神风貌,体察书法艺术的精神特质,显示出作者张瑞田先生作为一名评论家、文化学者的社会担当。
多个视角品读书画艺术
书史考证,书画中的人生百态:
“拗相公”王安石,“爱戏谑”的苏东坡,“活卦影”米芾……曹宝麟最新读史笔记,带你领略有趣、有料的唐宋书法史。
《砚边卮言》由曹宝麟先生最新的读史笔记整理而成,内容聚焦于唐宋书画史,分为“书画人物”“艺林见闻”“文房四宝”“细说汉字”四大部分,向读者展现了真实、立体、丰富、有趣的书画史及书画家形象,是一本别开生面的书画史读物。
诗意文心,书画里的诗词文学、文史掌故:
《紫竹斋艺话》是林岫先生书画艺术随笔的集结,内容涉及书画艺术、诗词文学、文史掌故等诸多方面。作者文史修养深厚,又能贯通古今,对当代书画界现象更有独特的观察与思考。作者对书画中的诗词、掌故信手拈来,文章清新雅逸,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向读者展现了文史视角中的书画艺术,对书画、文史爱好者提高文史、艺术修养极有裨益。
经典常谈,书画史上重要命题的当代解读:
《长风堂笔阵》是徐建融先生多年研究中国书画艺术的心得之谈,内容既有书画艺术的欣赏与鉴藏介绍,又有对中国书画史上诸多重大命题的当代解读,还包括书画界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其文观点独到,论述生动,深入浅出,有助于开阔读者眼界,一窥书画艺术之堂奥。
书法评论,揭示书法界的真实样貌:
“书法界不是一块净土,社会滋生的污垢,书法界依然存在。对书法界的批评,也是对社会的批评。”《书法的底线》汇集了斯舜威先生多年的书法评论文章,内容涉及书法人、书法教育、书法创作、书法批评、书法展览、书法功用等诸多方面。本书由古及今,以小见大,向读者展现了书法艺术发展中的种种现象及作者对这些现象的观察与思考,揭示了书法界的许多真实样貌,读来发人深思。
文人墨色,书画艺术里的文人风雅:
《文人墨色——近现代文人书法》汇集了陈寅恪、王国维、钱锺书等三十余位近现代文人的各种文墨材料,向读者展现了他们书法、学问、事业、性格、交友、生活趣味的方方面面。本书由远及近,抚古察今,展现了张瑞田先生对传统文人书法精神的深入探寻,对当下书法艺术的发展颇具启迪作用。
轻松有趣,可读可赏
“海上题襟”是一套清新雅致、图文并茂、可读可赏的艺术随笔系列,邀请了一批视野开阔、文化底蕴深厚的艺术名家参与写作,他们不仅擅书善画,又多思想深刻、诗文俱佳。首辑收入曹宝麟《砚边卮言》、林岫《紫竹斋艺话》、徐建融《长风堂笔阵》、斯舜威《书法的底线》、张瑞田《文人墨色——近现代文人书法》五种,内容涉及书坛典故、书史考证、书画鉴赏、艺术批评、文人雅事等内容。名家佳作,隽永可读,极具知识性、艺术性、思辨性与趣味性,可谓同类书中之上品。
编辑:徐俊芳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