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杜维善晚年照片,背后是上海博物馆特别顾问聘书(董存发摄于2016年10月)
编者按:收到《世纪》杂志主编沈飞德惊见旅居温哥华的董存发先生发来的微信讣告,得知温哥华当地时间3月7日11时,著名收藏家和古钱币研究专家杜维善先生因病去世,享年88岁。 杜维善(1933-2020),上海浦东人,海上闻人杜月笙第七子。1949年5月随父亲杜月笙离开上海赴香港。1951年其父去世后,随母亲姚玉兰赴中国台湾。曾到澳大利亚学习地质学,并在台湾、香港工作,晚年定居加拿大温哥华。致力于古钱币收藏和研究,享誉海内外。曾将一批珍贵的丝绸之路古钱币和中亚古钱币捐赠给上海博物馆,上博为其与夫人谭氏设立专室予以陈列。 杜维善先生的传奇家世和成长背景引人瞩目,他和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及《世纪》杂志也有很深的渊源。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在致杜先生夫人谭端言女史及家人亲友的唁电中称:“先生毕生致力于古钱币收藏和研究,藏品宏富,著述丰硕,在海内外泉坛素享盛名,深受敬仰!先生虽身居海外,却爱国爱乡,为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竭力奉献。数年前为保存近现代珍贵史料,先生欣然接受我馆主持的口述历史丛书编撰工作。编撰成果先在我馆与中央文史研究馆共同主办的《世纪》杂志连载,去年又以《杜维善口述历史》面世,赞誉不绝。今先生遽然逝世,实为国际钱币界的巨大损失,我馆也痛失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友。” 2017年《世纪》杂志第1—6期连载杜维善先生的口述历史,披露两岸传书信使秘闻、戴笠死亡之谜、孟小冬为何终老台北、母亲姚玉兰与宋美龄的交往等精彩内容,引起广泛关注。由杜先生口述、董存发先生撰稿的《杜维善口述历史》收录于“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口述历史丛书”(第四辑),2019年7月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为深切哀悼杜维善先生,世纪微信公众号特选发原载于2017年第1期《世纪》的杜先生口述文章《我曾充任两岸和谈传书信使及鲜为人知的秘闻》一文。愿杜先生一路走好!
章士钊为两岸牵线搭桥
毛泽东在得知蒋介石去世以后,写了“君且去,不须顾!”的词。其实,从解放以后,毛泽东和蒋介石的秘密来往还是有的,有很多人从中牵线,比如说,曹聚仁,通过香港,牵线搭桥。还有章士钊(字行严),1973年,亲自到香港,通过香港与台湾联系,为两岸牵线搭桥。章行老有资格为两岸牵线搭桥,为什么呢?他是两边都能够接受的人,因为蒋介石非常了解章行老,知道他跟毛泽东的关系很好,都是湖南人,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一道工作、资助过毛泽东。章行老不仅跟毛泽东关系好,他跟周恩来的关系也很好,他一直以民主人士出面,不加入共产党,这是聪明的地方。我看到一些资料说,台湾有一次想推陈诚做“总统”,美国人想扶持陈诚,因为蒋介石不是很听美国人的话,他反对“台独”,所以就发生了台湾“二二八”事件。蒋介石也有意愿与大陆合作,希望在他们这一代解决这个历史问题,使台湾和大陆重新和好。
图:1963年,毛泽东与章士钊交谈
章行老那次来香港,据说是毛泽东想与蒋介石联系,通过章行老牵线。但是,章行老年龄太大了,去香港时已经九十多岁了,后来在香港病逝了,就没有谈成,两岸的事情成为遗憾。 章行老到香港后,来到我家里,看到我有很多书,就借了几本,还给我写了首诗,写的是他跟我借书的事情,诗我找不到了,但我还记得其中两句“假我二三册,三冬似有余”。不过章行老后来也没有还借我的书,他突然生病去世了。
图:章士钊(图片来源于网络)
毛泽东应该再派朱学范来
其实,毛泽东还应该再派朱学范来,这里的原因,我待会儿讲。 如果朱学范来,可以和陆京士谈,通过陆京士再转告蒋介石。朱学范与陆京士是我父亲最信赖的两个学生,在抗战时是患难弟兄。后来,蒋经国让陆京士写信给朱学范,就是我来回带的信,这个事情下面谈。陆京士在台湾时曾任国民党中央立法委员会常务委员,陆京士可以和洪兰友谈,洪兰友再跟蒋介石谈,洪兰友是蒋介石信赖的人,曾任国民大会秘书长,另外,台湾的高层还有很多影响力很大的人可以帮得上忙,比方讲,吴开先、张岳军(张群),他们都和陆京士很熟。
图:中间坐为杜月笙,右起依次为马连良、万墨林、钱培荣、徐懋堂、赵班斧、杜维善,香港坚尼地道十八号杜家,1950年前后摄
图:杜月笙与孟小冬结婚仪式时的全家合影。左一孟小冬,中间杜月笙,右一姚玉兰;后排左一杜美娟、左二杜美如、左三杜美霞、左四杜维善
蒋经国很想跟大陆沟通,我给朱学范带了两次信
蒋经国也很想跟大陆有沟通,通过陆京士找到朱学范与大陆联络。那个时候,台湾的地方主义和“台独”的势力慢慢强大起来,台湾与大陆没有任何管道联络,蒋经国叫陆京士找朱学范试探一下,让我带信给朱学范,信的具体内容我不知道,当时陆京士也不会对我讲什么,不可能讲的,只是说让我带一封信给朱学范。我想开始应该只是问好吧,不会说什么别的事,可能是先牵个线、探探路。 陆京士叫我第一次带信给朱学范,那是1982年,我第二次回大陆的时候。我第一次回大陆,只是在上海,别的地方都没有去。陆京士把信交给我,带到北京,我把信转交给朱学范。朱学范请我在仿膳吃饭,吃的是驴打滚、豌豆黄,当时还有杨麟也在,他是我父亲的朋友杨管北的儿子。我那个时候是重要的统战对象,所以到了上海,统战部的张承宗部长也请我吃饭。因为,张部长既是统战部部长,又是上海文管会主任,跟上海博物馆的汪庆正副馆长他们在一起,当时,我也正在与上海博物馆谈我的丝绸之路钱币捐赠的事情。张部长还把我岳父谭敬拉来一道吃饭,谭老也是刚刚从劳改所出来没多长时间,从安徽回到上海。 我先后带了两次信,都是带给朱学范的。朱学范有一封回信,也是我带给陆京士的,然后陆京士再带一封信给朱学范,都是我带来带去的。
图:杜维善29岁在香港
朱学范和陆京士是最合适的。他俩的关系很熟是师兄弟,是我父亲的左臂右膀之一,抗战的时候,他们一起在苏浙别动队里,分别担任队长,带队伍打仗,是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患难之交。到了台湾以后,陆京士继续当官,写信的那个时候,有很高的身份,相对中立。朱学范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职位也很高的。他们两个的关系,当然最合适的了,他们的身份地位也好,不是在行政位置上,但又是有很大影响力的位置,差不多是对等的。所以,我估计他们之间的书信来往,一定是有原因的,应该有特殊意义。 我带了两次信,但两岸后来有没有进一步联络沟通,我就不晓得了。因为很不凑巧,我来回带了两次信以后,陆京士突然生病去世了,他是1983年去世的。根据其他的一些资料,蒋经国去世前,还派了沈诚三次来大陆沟通联络,后来蒋经国身体也不好,很快过去了,他是1988年去世的。到了李登辉上台,那就完全是另一码事了,他主张“台独”。那个时候,中国大陆也遭遇一些事情,估计也没有精力、没时间顾及这事。
要不然历史要改写了!好在我登上了长城
有些事情的成功,需要具备条件,还要有合适的时机。本来章行老是一次很好的机会,但突然在香港去世了;朱学范陆京士,又是一次时机,但陆京士突然去世了。两岸统一的事情,就擦肩而过了!要不然,历史恐怕要改写了!至少,可能不会有李登辉、陈水扁、蔡英文的事情了。有的时候,他们来找我跟我讲要做统战啊什么的,我笑笑心想,我做统战的时候,你们还没有生出来呢!我是老统战了啊! 我为两岸传递书信的事情,外面没有人知道,大陆和台湾也没有人知道,当时是很秘密进行的。那个时候台湾人要是知道了,可不得了,“立法院”要闹起来了,蒋经国私通邓小平,那还得了。其实,蒋经国与蒋介石相比,对共产党的感情更深,他去过苏联,还加入过共产党。
图:1981年,杜维善(右)代表母亲姚玉兰领取促进国剧(京剧)发展大奖,左为陆京士、中为陈立夫
嗨!这就是天数啊!这么好的机会,突然之间人都走了。毛泽东、蒋介石、章士钊,还有蒋经国、陆京士、朱学范都不在了,朱学范是1996年去世的。还有我母亲,在陆京士之前一个礼拜过世了,所以,陆京士的丧事,我们都不能够参加。因为我母亲的丧事。哎!这些人都没了,都走了。
图:章士钊夫人殷德贞赠送杜维善行老常用的砚台以作留念。杜维善题跋并请香港著名金石家茅大容篆刻,图为“孤桐用砚”拓片
不过,到北京是我一直的期待,登上长城是我的心愿,这个实现了!我去北京,除了送信,第一要紧的就是要去长城。我是一直想去北京,一直没有去成,所以那次是我第一次去北京,我送完信以后,就是要去登长城,什么颐和园、博物馆啊我都没去,连故宫我都没去,我主要是去看长城。那个时候的长城,还比较古朴,也没有什么人。我喜欢历史,研究半两钱,对始皇帝有特别的关注,所以对长城特别向往,我第一次去长城的感受也很特别。我很高兴,我还能够上去、能够在有生之年登上长城啊!
图:杜维善手书“梦”字
共产党国民党,我都不偏向,中国就是要统一
从我内心来讲,我是希望共产党和国民党能够再次合作,完成中国统一的大业。如果有人问我现在是偏向共产党呢,还是偏向国民党呢?我讲这个东西很难说,我父亲当时对共产党、国民党,都没有偏向,两个方面都不得罪。所以,我也对两个党都不偏向。你说国民党好吧,现在搞成了这个样子,要真的考虑到中国的事情,就应该统一,这是归根结底的、将来一定的趋势。从这一点来看,蒋介石是一直坚持一个中国。共产党也有共产党的失误,我认为共产党现在应该统一台湾,现在再不统一,将来统一就很困难了,要死很多人,越早解决台湾问题越好,现在说统一中国还有什么第一岛链、第二岛链的问题,个别国家都不希望看见中国统一的版图,他们害怕中国真的强大起来。
图:杜维善著《半两图系》《半两考》书封
图:《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口述历史丛书》之《杜维善口述历史》书封
图:2015年董存发在杜维善先生家中
图:2019年11月3日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熊月之(前排中)、副馆长沈飞德(前排左一)和董存发(前排右一);《世纪》副主编崖丽娟(后排右二)、上海书店出版社近现代文史文献编辑中心第二编辑室主任沈佳茹(后排左二)、责任编辑张冬煜(后排左一)在上海图书公司艺术书坊三楼,参加由上海书店出版社与《世纪》杂志编辑部举办的“杜维善的戏缘与钱缘”讲座
(杜维善/口述 董存发/撰稿)
编辑:徐俊芳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