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新增确诊人数的持续下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积极向好态势正在拓展 。但国际形势却不容乐观,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之外的世界加速扩散,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3日称,目前疫情已经扩散到了73个国家和地区,超过9万人感染。韩国、日本、意大利、伊朗等国家的疫情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在疫情防治举措方面,新加坡的做法在国际社会赢得了称赞,为抗击疫情新加坡采取了严谨做法,包括利用警方调查员和监控摄像头帮助追踪和隔离。
自1月下旬在新加坡发现首例病例以来,这里的病例数量虽然也在持续增加,但和韩国、伊朗等国家相比,新加坡的感染人数暂时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
纵观新加坡应对新冠疫情的各种措施,主要包括:
按流行病学标准,全力追逐每一个病例的传播链条;应收尽收,以财政补贴、鼓励疑似者尽快看病;用一切可能方法,确保本地医疗资源平稳运行;全力推动充分的诊断,保障临床医疗资源充足;收紧签证政策,严格防控外来输入;铁腕管理、强制居家隔离制度;避免大型聚集公众活动;及时的信息披露和充分的公众沟通解释。
可以看出,这些措施有赖于雄厚的经济实力、高效的民众执行力、及科学的防疫体系。这些的背后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国家前总理——李光耀的功劳。
李光耀,这位祖籍广东梅州的新加坡华人,是新加坡的首任总理,为新加坡的独立及崛起做出了卓越贡献,是新加坡的开国元老之一,被誉为“新加坡国父”。 新加坡独立后,李光耀积极推动经济改革与发展,在其任内推行了开发裕廊工业园区、创立公积金制度、成立廉政公署、进行教育改革等多项政策,成功地使新加坡在三十年内发展成为亚洲最富裕繁荣的国家之一。
双语教育政策:他一生的挑战
金融投资家罗杰斯曾这样称赞他的双语教育理念:新加坡具有全世界最好的教育体系,在处理语言课题上也是佼佼者。新加坡成功地把焦点放在让每个人通晓至少两种语言,这是它在过去四十五年来一直是全球最成功国家的一个原因。
在他的自传《李光耀回忆录 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中,李光耀讲述了自己一生为推动双语进程而付出的努力。
50年来,李光耀投注心力,把新加坡从一个语言复杂、人民各说各话的前英国殖民地,打造成一个多数人都通晓英文,同时懂得自己母语的团结的国家。然而,整个过程险阻重重。质疑的眼光,甚至来自他的内阁同僚。
李光耀细说从头,也让读者看到了许多政策博弈背后的细节,例如1975年,短短四个月内,新加坡何以四换教育部长; 1986年的国庆庆典,又为什么对李光耀来说,是个里程碑,是他“感到自豪的一天”。
推动双语教育发展的原因李光耀先生在书中向我们解释了,为什么他要用尽一生去推动新加坡的双语教育发展。 首先,语言政策对国家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李光耀说:“世界上很少有国家像新加坡一样推行两种完全不同、毫无关系的双语政策,然而,这样做却是非常有意义的,特别是对以移民为基础建立的新加坡来说。”。
在《李光耀回忆录 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中,他谈起推动推动双语教育的现实意义:新加坡人的主导语言是英语,这是我们吸收知识的最方便媒介。以英语为主导的华族新加坡人如果也能讲得一口漂亮华语,是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学习华文不管多么困难,都应该有个开始,并持之以恒,必能一生受益无穷。 此外,还有历史原因。
英据时代:李光耀总理出生于上个世纪初期,那时候新加坡还未建国,由英国殖民者统治。在他还是个学生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是所有孩子里唯一有英文名字的学生;在成年之后,李光耀总理开始刻苦学习汉语,并将自己的三个孩子送进了汉语学校学习汉语(包括长子李显龙内),以便让他们记住自己的根,不要忘记自己的语言和文化。
日据时代:二战期间,日本占据新加坡,很多人已经看不懂中文告示,在这个中国移民众多的地区,这样的事情让李光耀先生感触颇深,为促成建国后推广双语教育打下奠定基调。
国家的双语之路,其实也是李光耀的双语之路。书中就多次感性和详实地描绘了在人生不同阶段,因无法掌握好华文而感到的挫折和失落。
在担任总理后,李光耀决定将英语作为国家工作语言,但同时要掌握母语,他说:“掌握母语,会给人一种文化上的归属感。”
双语教育对新加坡人民的影响
《李光耀回忆录 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中文版的第二部分,则汇集了18篇个人文章,包括现任总理李显龙、著名歌手孙燕姿等,展示不同背景、身份、年龄层的新加坡人如何在大政策的指引下,走上各自的双语路,几番风雨,多少艰辛,最终殊途同归。
李光耀说,新加坡的语文问题就是政治问题。双语教育对新加坡人民影响至深,帮助巨大。掌握英语,可以打开全球视野,没有语言障碍,顺利地与不同国家的朋友打交道、做生意;掌握母语,则能增强他们对文化与根的认同,特别是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品格与价值观,令人终身受益。这是李先生的洞见。
中国的崛起已经带动世界经济向亚洲转移,掌握华文华语无疑是一种优势。此书的出版,不仅让大家全面了解50年来政府制定双语政策的苦心,也更加佩服李光耀先生过人的智慧和前瞻性的眼光。
编辑:徐俊芳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