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只普通的医用口罩,有很多兄弟姐妹——普通纱布口罩、日用防护型口罩和工业防尘口罩。
今天就来聊聊“我”的前世今生。
早期的绢布口罩
古时候,我国宫廷中为了防止粉尘和口气污染,采用丝巾遮盖口鼻。《礼记·曲礼上》曾记载称:“负剑辟咡诏之,则掩口而对。”,唐朝大儒孔颖达注释:“掩口,恐气触人。”《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也曾记述:“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
图源:《马可波罗》《少年(上海1911)》
彼时的口罩由蚕丝与黄金线纺织的绢布制成,比如今的N95可高级不少,可谓是口罩中的真贵族。
早期的绢布口罩
时光推进到14世纪四五十年代,老鼠引起的黑死病正在欧洲肆虐。
图源: 《法国大鼠疫期拿破仑莅临耶法鼠疫医院》
为保护从事高危行业的医生群体,1619年,法国医生查尔斯研发了一种类似“鸟嘴”的防毒面具,并发放给医生佩戴。鸟嘴里面用棉花填充,以过滤细菌和空气,这就是欧洲口罩的雏形。
图片来自网络
由于当时医学落后,黑死病并没有找到病因的情况下,“鸟嘴医生”把病人交给理发师“治疗”,造成黑死病几乎100%的死亡率。这让“鸟嘴”的形象直接和恐怖画上了等号。
“伍式口罩”的诞生
19世纪末,德国病理学专家莱德奇率先建议医护人员使用纱布罩具;1897年,德国人美得奇推广人们用纱布包裹口鼻防止细菌入侵。纱布口罩在历史进程中逐渐改良升级。
1910年,哈尔滨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鼠疫”——14世纪蔓延欧洲上百年的“黑死病”来到了中国,并迅速传播至全国多地。
图源:《1928年东北通辽县的村民受预防鼠疫接种的情形》
当时的东北大约有1400万人口,口罩需求不言而喻,而清帝国工业基础薄弱,根本支撑不起口罩的供应。面对双重困境,时任北洋陆军医学院副监督的伍连德,率先对西方口罩进行了优化。他用“双层棉纱布夹一块吸水药棉”,将纱布往后延长,制成口罩,可以留出耳朵,便于打结固定。
图源:《伍连德博士近影》
这种口罩很便宜,每个只需当时的国币二分半;且制作简单,方便批量生产。一时间,民众大多都能够购置到口罩作为简单的防护用具。此后,为了纪念伍连德的贡献,这种口罩被称为“伍氏口罩”。
图片来自网络
口罩专利那些事儿
使用 Incopat数据库检索发现,在名称里明确写出“口罩”的中国专利超过10000条,其中发明申请2500条,获得授权的也有461条。近20年申请趋势如下图,不要看到近几年的申请量下降了,就以为这几年没人折腾口罩了,只是这几年的专利很可能还没获得授权,所以显示不出而已。
数据来源:Incopat
这些授权专利中,拥有数量最多的是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拥有29件专利,目前仍然有效的24件。日本人知识产权意识强,果然不是说说而已。这些专利涉及到了口罩的方方面面,从制造装置、制造方法、滤材、到附加安装的构件……
数据来源:Incopat
东华大学作为前“纺织大学”,做口罩似乎顺理成章,目前其拥有5件口罩授权专利,其中“一种高舒适性纳米纤维自粘防护口罩”、“一种口罩用高效低阻纳米纤维空气过滤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一种光催化自清洁口罩的制备方法”都体现了纺织技术的现代化发展。不过,另两件“一种智能防护口罩”、“一种鼻部呼吸气流监测仪及获取口罩呼吸阻力的方法”都涉及口罩的智能化,东华大学并不仅仅会“纺织”。
数据来源:Incopat
(原标题为:COVID-19防控 | 我是一只口罩,我有故事,你有酒精吗?)
编辑:李添奇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