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 在湖南长沙五里牌、仰天湖、杨家湾、常德夕阳坡、慈利,河南信阳长台关、新蔡葛陵、临澧九里楚墓,以及湖北江陵的望山、藤店、天星观、九店、 秦家嘴、砖瓦厂、鸡公山,老河口、黄冈、 荆门包山、随县曾侯乙墓的楚墓中, 先后发现了二十多批的战国简。 在湖北、湖南及河南等楚国故地出土的战国简, 我们通常称为战国楚地竹书或径称楚简。 另外,上海博物馆、清华大学和武汉大学等单位, 也从香港等地先后抢救了不同数量的战国简。 尽管这些楚地出土的战国简中有齐国、 晋国或其他六国文字的因素,我们习惯上都称为楚简。
以下所呈现的楚简,全部来自“中国碑帖名品”系列《楚简名品》以书法风格最为丰富、同时又有较清晰图版的郭店简、清华简和上博简为主,也选取了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简、信阳长台关简和少量包山简,以方便读者对楚简的不同时代、不同风格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郭店简
曾侯乙墓简
信阳简
包山简
清华简
这些楚简的发现和发表,不但让我们见到了两千多年前的墨迹,也让我们对古文书法有了更多的认识。近年来,冠以“楚简”的书法作品也频频出现在各类展览中,其实称为“楚简”,不如称为古文书法更确切一些。古文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文字的统称,在汉代也是六种主要的书体之一,魏正始二年(241年)所刻三体石经,首列古文,小篆和隶书列后;宋代郭忠恕的《汗简》,也是搜集了战国简等古文资料编成的。
编辑:徐俊芳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