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物画专业造型基础教学中,素描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课题,特别是近些年来,有人甚至发出“中国画的没落就从素描教学开始”这一论调,其实是关于中国画基础教学中是否需要素描教学,这一论调毫无客观理由,提出这一观点的人是对素描和中国人物画的关系不甚理解,或者持此看法的人没有中国人物画创作的实践经验。现在众所周知,自从写实造型观念的素描教学引入中国的美术学院之后,中国人物画创作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性的成就。虽然素描教学不是没有问题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争论,但却在曲折中不断的发展并悄然发生了变化融入到中国画理念的格局中。
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过争论,大致分为三种:一种是持肯定意见的,认为素描基本练习是国画的基础,代表人物有李宗津、董希文;一种是素描对于学国画不但没有矛盾,而且应肯定地讲是完全必要的,只不过需要适当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国画的需要。代表人物如王曼硕、莫朴等;还有一种是完全反对的,代表人物有董义方、何承荫、刘凌沧等,潘先生主张“中西绘画拉开距离”,并且明确说过:“我过去一直反对有些留学西洋回来的先生认为‘西洋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绘画都是从自然界来的’‘西洋素描就是摹写自然最科学的万法’等说法。是针对当时艺术界出现的对西方绘画一味推崇,甚至将素描神圣化、绝对化倾向而提出的,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维护与反思。
潘天寿先生1962年在浙江美院素描教学问题学术讨论会上就曾肯定了素描在塑造形体方面有其独特性,“作为基本训练,中国画系学生,学一点西洋素描,不是一点没有好处。”但关键是对素描要有全面的认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段都有不同的侧重点。不要因为把西洋素描过分绝对化而忽略了中国画自身的特色以及过去所达到的成就,特别是绘画并不是单纯地描摹、照搬,而是需要经过画家艺术化处理的,是“造化在手”,即画家画中的一切,虽以自然界中万有形色为素材,然而表现于画面上的万有形色,却是画家各人手中所创造成的万有形色。并且明确指出:
画些西洋素描中用线多而明暗少的细致些的速写,确实是必要的。一是取其训练对对象写生;再是取其画得快,不浪费摸明暗调子的时间;另外则是取其线多,与中国画用线关联。这可以便学生以快速的手法用线抓对象的姿态、动作、神情,有助于群像的动态和布局。这就是用西洋素描中速写的长处,来补中国画写生捉形不够与对象缺少关联的缺点。
西洋素描,也要研究,不要只停留在现有的几种教法上。油画是来自西洋的,它必须以明暗来捉形象,故油画系捉形的基本训练,必须画西洋素描,是完全对的。但我认为高低年级应分阶段。低年级要画得准确、细致些,是打好扎实的捉形象的基础阶段;高年级是重结构重神气的阶段,是注意艺术性的阶段。据说法国等国的美术学院,初步教素描的,多是老教授,训练学生基础是从稳稳实实做起,这可以便学生老老实实地学好基础。潘先生的这两点建议,为我们提供了两条思路:一是西方的素描方法在中国画教学中是可以借鉴的,但是要结合中国画自身传统中以线造型的特点,注重线条的运用,吸收西洋绘画中用线较多的素描样式;一是素描教学要分阶段进行,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低年级是打基础的阶段,要讲究造型的准确性;而到了高年级要需发挥个性,重精神气韵,这时素描的训练就处于次要地位了。对于这两点,我深有体会,也为潘先生的睿智和远见所折服。以后的数十年内,中国的美术院校中国画造型基础的素描教学一直沿着潘天寿先生的观念在摸索发展。
在60年代浙江美术学院的浙派水墨人物画兴起乃至影响全国,创造出素描造型与传统笔墨技法相融合的水墨人物画语言技法风格,成为浙派人物画创作体系独树一帜,就是在潘天寿先生的引导之下形成的,乃至后来70年代以后,方增先、王庆明等先生进行结构素描教学的探索,也是得益于潘天寿先生的素描教学观念的影响。
我在85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研究生之后任教,首先受到了潘天寿先生对“中西绘画拉开距离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对中国画传统的学习和理解更加深入,以及对潘公凯先生提出的“两端深入”学术理念的理解,尤其是当时浙江美术学院坚定的坚持中国画传统基础教学的思想观念,对我的影响至深。
解决中国人物画造型基础的最好方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直接写生的线性素描教学。有的专家提出为什么不用传统人物画目识心记,写意造型的方法进行造型教学,因为以主观意向的造型观念和默记的造型方式,决定了中国传统人物画线描的造型风格。古代人物画在唐代已经走向高峰,是人物画造型的经典,历代也出现许多人物画大家,明清以来因因相袭,千人一面,造型程式化,终未有开拓性的发展,其原因是没有对人本体的直接研究,对人的造型理解及能力的掌握均从前人成熟的造型临摹而来。就是到了清代,人物画家也大多以画仕女为主,不做直接写生的训练。任伯年是一代人物画大家,然而他笔下许多的肖像人物画面部是写实的,而身体还是概念的,尤其是手的描画还是传统的一种模式,这就充分说明了传统人物画的造型方法只是表现出一种雷同式的写意,失掉人物本体具体细微的特征差别,造成人物画发展的困境。西方艺术写生的造型训练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弥补了这个缺憾。直接写生的造型方法和目识心记,以默写其大意的造型方法相结合作为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是非常好的,但是直接写生的素描教学,仍然是美术学院培养优秀人物画家的最好方法,而要用自识心记以夺生气之象不做直接写生的训练是难以达到的。因此,中国人物画造型能力的培养方法不可脱离素描教学,重要的是中国画专业的素描教学应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进行。几十年来美术学院的中国画专业素描教学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探索出了不同学术观点的教学方法,素描写生的表现语言和手法多种多样。
以线为主的表现手法,是中国人物画专业素描教学的特点,然而这并不说明中国画专业的素描教学就没有问题,反而值得研究探索的课题,还有许多没有深入的研究下去。
线描是中国绘画中一种极为重要的艺术语言。它的鲜明特征是以书法勾勒的方法,勾描墨线作为塑造艺术形象的基本手段。线的造型手法在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许多绘画大师手下都留下了经典的作品,然而西方绘画的线和中国画的线是不同的,但又是能相互融合的。客观物象的外表并没有线的存在,是画家通过观察物象,认识分析而主观模拟性的用线来表现物象的结构形态,质感、量感和神情,同时也传达出画家的思想感情,并体现画家的绘画风格,线的造型显然具有智慧和自由创造的灵性。
中国线描艺术的发展源远流长,中国画线描从认识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已有两千年的历史,“骨法用笔”的观念强调了线条的书写性。前人创造的“十八描”的线条技法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线条无粗细变化,瘦硬而绵长;
第二,顿挫鲜明,起落有致,行笔有方圆粗细变化;
第三,粗犷厚重,简练明快。所以这些线的勾勒法都是画家根据不同对象以及个人感情气质而提炼创造总结,而成为经典。
然而线描的表现范围及手法、样式随时代的发展而产生了新体式。引进西方素描教学,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认识、理解人物造型,可以说对中国人物画的发展起着改变面貌的重要作用,完全不同于古人,也不同于西方的新中国人物画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不能不说直接面对真人写生的素描教学方法在中国人物画发展中起着支柱性的作用,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人物画家如何解决好造型问题是美术学院教学最重要的一环,直接写生的素描教学为我们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回顾一下凡是有成就的人物画大家无一不是造型能力的高手,近二十几年中凡是在校期间素描成绩优秀的毕业生,走向社会之后,经过自己的再努力,大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线性素描:提出线性素描这一概念是1993年我在中国美术学院任教时根据我的教学和创作经验提出的概念,“线性素描”的基本内涵就是把中国画中的线和西方素描的体面相结合,以线感性的浮雕式造型形式表现物象。在强调“以线造型”的同时,既不排除结构,也不排除透视和色调,使绘画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加以适当的取舍。
线性素描是用“线”和“面”相结合的方法去表现对象,是从大的素描概念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具有专业知识、技能概念的特指性素描。它不是唯一用线来表现的,而是在线的后面加了一个“性”——线性。线和线性的理解,两者是有所区别的。线,大家通常所理解的线,是物体面的边缘所形成的边线。线性素描中线是主体,从功能上看,则可分为三种:轮廓线、内形结构线和主观表现线。
①轮廓线,顾名思义,是指造型中物象图形的边缘;
②内形结构线,是指造型中的整体物象并联的内部结构边,形体、形状的结构线,其中以结构为主结合光成为认识点,分析结构、形体、明暗等结构间的关系而生发的线,并能表示出笔迹感和质量感。
③主观表现线,则蕴含着画家的情感因素,是审美的,具有总结性,可随着画家对物象感受的不同自然而然得生发。即使它本身并不存在,但是我们可以主观加上去,只要它符合形势的感觉就可以。主观线是根据形势的需要,它本身不存在但是我们可以主观加上去的,只要它符合形势的感觉就可以。
总之,线依附于形,形又回到线的形式,既是形的又是形式的,就是说既是线的,又有一定的体、面关系。线性的形成,实际就是另外一个面的表现,这个面的表现我们可以借助于调子,有时候我们画素描的时候,为了更加充分地表达意象、表达形体以及表达对象的特点,我们也要使用一定的调子,在线性素描里,调子成为一种辅助性的工具,借助它能把线性素描做得更加深入、细致。但是,这里调子的运用是极为讲究的,它不受光的抑制,不受黑白的局限,而是抓住其物象的本体部位使用。线性素描的调子更具主观性,是画家对自然物象认识分析之后进行表现的主观感受。在分析调子的使用时,应注意六点:
①调子的类比营造结构感;②虚实、明暗的关系,营造气象感;③物体转折部位的色调变化;④透视、结构的空间位置,营造体量感;⑤调子变化可映衬出神韵;⑥调子可作出肌理感使画面更加深邃。
从教学方法上,线性素描包含三个理论方面的内容:观察方法的理论、认识方法的理论和表现方法的理论,主要特点有:
①强调以线为主,注重线面结合的表现方法。
学习线性素描,线和面就是绘形语言,表现形体结构是目的,而明暗调子是为绘形服务的手段,这样有的放矢,从形体结构出发,调动其他因素,主要精力放在研究物象的内在结构上,不为表面模糊不定的光影所左右。
物体在光线的作用下产生了形体的变化,这种形体的变化本身是不存在线的,它的存在是由面的转折构成的,我们画一条线,很多程度上是在找面与面衔接构成的边,这个边就是它的形体的一个面。
一条线的产生,首先是形体转折形成的边,其次,边即是线,由于这些边会产生线,所以这种线可以组成一种形体结构。这种形式关系的组合,既是形体的又是形式的,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形式既依附于形体,又从形体产生形式。
②排除光影的影响,平面性、立体式、多视点的意象观察方式。
“线性素描”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排除光线,不用光线的眼光去观察对象,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对象——所谓“用自己的眼光”看对象就是看形,就是光线从这边来照到一个形上,肯定会因为迎光和背光形成光影,而我们观察对象的时候,就是要排除这种明暗关系,从平光的角度,只看它的形,通过“形”,看结构的转折衔接,看形体的衔接转折变化。“线性素描”的观察方法,除了这种平光的观察方式以外,还需有一个立体性的观察方式。所谓立体性的观察同样是排除光线,不能站在一个角度上去看物体,虽然表现时是这样的(60度视野所见对象),但是观察方法却不是这样的,要前后左右地去看。比如一条线的产生,如果从一个角度上看,看的肯定是明暗,但是多角度看,看的就是形体,明暗的产生是由于形体的转折造成的。这样,画的时候就知道这条线是从形体哪个地方出现的,到哪个地方消失,什么地方应当虚,什么地方应当实,既从科学的角度上,又从意象的角度上,从“面面观”的角度上,观察对象、分析对象,这种观察对象的方法和在一个点上观察对象不同,这就是平面观察和多点观察,和西方绘画在一个点上看对象的本质区别。
线性素描的提出得益于西方的素描教学体系,即它是在西方素描基础教学的基础上,融入中国化的元素,或者说对西方的素描进行“中国化”的演绎之后而形成的符合中国画教学的造型方法。线性素描在中国画造型基础训练中,是作为一种基本的技能、一种认识事物、表现事物的能力而存在的。它对线、结构、空间与时间的认识,能更好的融入人物画创作中,能训练并提高中国人物画创作的基本技能,既可弥补传统人物画造型过于单调、呆板的绘画样式,又可使人物画的造型更严谨、科学,更好的表现当代生活。
线性素描训练我们观察对象、认识对象的能力,然后在表现对象时进行中国化的提升,而不是停留在这个阶段。而这个提升过程就是通过笔墨的训练,审美判断力的培养,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体悟得以实现的,最终使线性素描揉到中国画的创作中来。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基础,最后消融在中国画的表现中,是看不到的。犹如盖高楼一样,在建楼房之始,先要挖很深的坑打地基,只有地基结实了、打完了,我们才能进行上面楼房的建设;但是当我们盖完一座楼房之后,下面的地基却是看不到的,线性素描在中国画中的作用与此相通。
线性素描其根本体现是线条的表现力,色调是为了更充分更深入更细微地刻画物象,两种手段相融互补更丰富了中国画“尽精微,致广大”的美学思想。中国画创作将以本体的自律性向前开拓演进。
线性素描是以线面结合的方法去深入地观察认识,研究物象从而深刻地表现物象,线描是白描,是毛笔或者也可拓展为硬笔线,如钢笔、铅笔等,以描写的方式简约概括的表现物象。速写是以速度见长,即短时间内完成表现物象,其绘画手段可是纯线条的也可是线面相结合的,三者都是互相关联的,而且是一致的,其核心就是训练观察方法和磨炼造型技巧,三者合为一而练就的功底深浅几乎决定了画家最终可能达到的艺术高度。线性素描,线描,速写三合一的功底和创作之间的关系就如种子和果实,有什么样风格的种子,就结什么样的创作果实,翻开画册即一目了然。黄胄速写的直线快速用笔就决定了他的笔墨语言,周思聪的较为慢速,圆中具方的素描造型风格也决定了她朴素,积点成线的笔墨风格,如此等,叶浅予,蒋兆和、方增先、卢沉……那么什么样式的素描为线性素描?其实并不难理解,众多优秀画家的作品早已证明了这种样式,如西方的安格尔、荷尔拜因、席勒、萨金帕·费钦、霍克尼,他们的作品都可称为具有线感的素描,是我们线性素描教学中最能吸收借鉴的范典。线性素描的面貌是多元的,它纳容了结构素描、意象素描、全因素素描的有益因素。作为研究造型,磨炼功力,训练观察能力,调整造型观念和造型方法,培养中国人物画内在素质而生成绘画风格,线性素描是最有效的途径。
素描是用最单纯、最简洁、最直接的绘画语言以最本质的方式表现物象的造型,展现画家情感的表达。因此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难的。
我们学习绘画是要学习掌握一套绘画艺术语言,而绘画艺术语言最本质的就是形,绘事之本,即是绘形。学习线性素描,线和面就是绘形语言,线和面的语言又是预先设定的,是主观推理中的思维。线性素描和其他绘面一样,眼睛的“看”决定了“画法”怎么看即是观察,观即是观看,察即是察觉,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观看、去察觉。比如,客观存在有自身的形体状态,它必须处在光的环境中才能看得见,用主观意念采取的是“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方法去感知物象的存在,用判断的态度去认识物象,因此用线的观念去观察物象,我们找到了永远物象的“边”,由形体结构转折而产生的边,“边”在主观中即变成了线,用平面的观念去观察物象,我们就看不到光影,也看不见由光影作用于物象而产生的明暗感,在主观意向中即变成了色调形成的面,各种不同形状大小深浅的面,使我们在观赏中不知不觉的于思维中形成了线与面结成的图像。这图像的生成仍然是朦胧的不清晰的,线和面是从物象的形体变化中分解出来的抽象因素,因此这只是认识方式,而不是认识的客观物象。研究物象具体细节的过程,就是培养提高分辨力的过程,使自然存在的物象从整体到局部都转化为一种方式,使这种方式再转化为表达画家情感的语言,特别要懂得表达我们的情感是追求的目标,否则会把技巧语言当作本质而陷入“方法”的误区,是非常危险的。眼睛在同一角度同一瞬间能看到的多个方面,如形态、结构、特征、色彩、质地、明暗、光感及其所属空间环境等。线性素描的要求是有预先设定研究的方法,即平面。因为人的眼睛只能看见平面,一切纠缠在幻觉中的空间及深度都认知为平面,在研究物象的形体结构时,线性素描如同传统绘画一样,是可以多角度散点的观看,研究物象任何细节特征所产生的来龙去脉,并把这些经过头脑过滤的因素,转化为平面的感觉之中,从客观世界转向主观世界,画家更多强调的是个人体验,个人感知,独到的见解,服务于主观情感的表现。
学院主义的素描教学中透视和解剖使我们把看见的物象更能完整立体的理解和认识,这一知识使线性素描的做画方法和步骤更加从感性反射为理性再回到感性的真实中。画家表现眼中的物象,其实都是主观认为的。那么观察和认识是非常的重要,每个人所面对物象的真实都是各自认为的,其表现的语言技法就不可能是一致的。在作画的过程中,想一想你的观察认识和做画方法,会有什么因果关系呢?有了自己的观察认识和理解,工具材料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在教学中,我不断地提醒学生不能站在一个视点上,边看边画看一点画一点,而是要不断地交替进行着,远看近看,左看右看,启发同学远看,去体会形体完整的样子,包括它的形状、体积、态势等;近看,就是要贴得非常近,就如放大镜一样慢慢地局部观察,体味细微的形体变化;左看右看,即是联系看,整体关联的看,从理解的角度上观照完整的画面组合。我允许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作画,允许学生不控制自己。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调动培养他们描绘物象的兴趣,对学生每取得的一点改观都应予以充分的肯定,对于他们所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启发他们凭自己的直觉去改变,使学生始终充满热情,感觉到解决问题的无穷趣味。
线性素描以线的审美形式训练和培养学生坚实严格、灵动准确的造型基本功深,它必须有自成一体的科学而系统完善的教学程序,由简入繁,由浅入深,由慢到快,循序渐进,有明确的教学规范性,有步骤、有方法,同时保护和启示学生们自身个性素质的发展。如何把知识性和技能性的教学向课题研究性教学推进。
以线造型的自觉意识去感受对象,并敏锐地觉察边线和形体之间的关系,在脑海中形成一种图影,这就是形的意识,也称为造型意识,没有美妙的造型意识就不会产生美妙的造型。作为画家,应树立造型意识,这是画家的本能,而造型意识是从绘画实践中不断提升的,培养造型意识是极其重要的,是素描教学中重要的目的。回顾一下中国画专业的学生,都经过素描的训练,但真正培养出良好造型意识的并不多,如果我们通过素描训练而写实能力比古人强的话,但艺术的造型意识未必比古人强,这一点我们要向古人学习。造型意识是我们的“绘画之眼”,在造型意识的“眼”中,各种物象被净化成各种不同几何图形组合的形,只有明晰了头脑中的图形,绘画中的形态就体现了你的造型意识。有意味的造型来自感悟深切的造型意识,造型意识又能产生有意味的形式,形式会产生情感。用绘画的眼光敏锐地扫描物象,注重自己的感受和直觉,尽量展开想象力,开拓自己的创造潜能,为造型意识注入情感,使形式产生更深远的意味。造型意识的培养离不开研究自然和研究画面,当观赏客体物象的自然状态时你可以冥思静想仿佛一幅画面就在眼前,这是一种训练,久而久之,就能培养自己富有个性的造型意识。在实践中每完成一幅作业就审视研究绘画中的造型意识,画面的形态构成是否体现了你的造型意识,研究自然和研究画面是培养造型意识不可分割、不能偏废的两个重要环节,两者反复循环,将能快速提升造型意识。
造型能力和写生能力是不同的,造型能力指在画上创造有意味图形构成的能力,写生能力指在画面上描写客观存在的能力。然而造型能力的培养主要来自写生能力的提高。在我们的素描教学中,写生能力的培养是主攻方向,而写生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是解决造型的基本结构规律。有一种现象只顾表面绘画效果,而忽视研究造型的基本规律,在许多看似很有效果的作品面前,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造型中的基本规律的缺憾,基本形体结构的不准确,就如平常说的一句话,“造型不舒服”,问题出现了,要研究,我以为素描教学必须要严格,对基本形的结构规律要花大力气。教师要把好这个关口,不能松懈,教师要有方法来培养学生掌握基本规律,对一年级的学生吃纯正的第一口奶是十分重要的,要强调纯正的重要性。一年级入学的素描第一课,首先要教会学生的是正确的观察方法,学会用造型意识去感悟物象。对学生要进行观察方法的硬性训练,用透视解剖的知识,从不同的点,焦点或者散点,近点或者远点,从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回到感性。初始更强调的是理性的分析,然后强调感性的生动、鲜明。在训练的过程中始终把基本结构规律作为重要原则,同时也要渗透形体之外的精神联想,对形式图形和抽象意识感受的引导。课堂教学中课程安排的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及课题研究性的教学,我想完全可以解决好基本规律的问题,为造就具有高超造型能力的画家而打下良好的基础。
造型能力的培养是宽泛的,包括写实非写实,变形夸张与抽象等,是综合能力的体现,然而重新肯定真实地直面物象直面生活的必要性,把线性素描的写实性通过我们的教学,进行课题式的研究,把它作深,而对真实的物象将结构与空间透视及明暗规律和谐地统一起来,在线性素描中表现出二维平面形式的浮雕感。用铅笔表现严谨纯正的线造型,经过高度凝练的线条,造型简洁而富有格律美,还是炭笔以一种自由多变的线条和色调塑造出具有厚实而松动的线性素描造型,这应该都是最纯粹最直接的情感表达。诸如新写实主义、超级写实主义、复制写实主义等都不可能是写实的,写实与真实永远是偏离的,艺术的真实永远是主观的、相对的。物象作为抒发画家的情感与自我表现的媒介是真正的真实,形形色色的素描作品都是画家对客观世界认识和情绪的象征。变则通,通则变,这是创造的原则。写实的线性素描最具有魅力的是能够敏锐地捕捉微妙的形状差异,抓住瞬间的形态,在复杂的物象外貌中产生具有内在精神的特征。“求其神似”也是中国传统的美学要求。写实主义的线性素描教学,这一课题涵盖着造型中的一切问题,教师必须教一种态度给学生,给他们时间,给他们鼓励,给他们指导,引导他们走上自然而然的道路。
线性素描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具有中国画的专业性,其训练的总目的、总任务是有序的、阶段性的。因为中国人物画科种类又分为工笔和写意,两种绘画的技法语言又是不一样的,各具有特点的技法手段和表现方式的不同,也为我们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课题。工笔画科需要的素描基础和意笔画需要的素描基础显然是有差别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和总结出了线性素描中的工笔线性素描和意笔线性素描,工笔白描和意笔线描,这也就更体现了有什么样的素描基础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绘画风格。
工笔线性素描:
工笔人物画,其特点是严谨,线条组织结构严密,一丝不苟,任何一点的形体结构都要交代得清楚,来不得半点含糊。工笔人物画刻画深入细微,塑造形象和谐统一,基于这一点,适宜工笔人物画特性的素描造型课也就显得必要和重要了,工笔线性素描的教学要求及目的和其他素描没有本质的不同,从观察方法到认识方法都统一在线性素描方法之中,唯独不同的是表现方法。线和面的结合更加严谨就是了,可借鉴的外国素描很多,画家都熟悉的安格乐、荷尔拜因等,他们的作品就是工笔线性素描的可借鉴的经典,这种素描造型训练将为进入工笔线描打下基础,也为今后学生走工笔画创作道路奠定扎实的造型基本功。工笔线性素描是必须的,课程可安排在学生选入工笔人物画专业之后。
意笔线性素描:
迅速敏捷地去捕捉物象的形象特征,瞬间的发现,瞬间的分析,瞬间的综合,瞬间相面的功夫,是水墨人物画家训练造型的基础。这和工笔线性素描慢工细活仔细观察深入研究不同,画家必须要抓往物象瞬间的总体印象,使之成为形的依据,综合整体印象中的特殊相貌因素,称之为“味儿”。一般应选择粗犷而富有变化的炭笔或其性能有利于概括形体的工具材料均可。意笔的线性素描造型的原则是简化,然而简化不等于简单,简化指的是用笔概括而准确,粗细缓急的笔线体现了其书写性,单纯的形式中蕴含着深刻的意义,线与面的结合其表现语言和手法与水墨写生中的笔墨契合。调子的运用犹如用墨有干、湿、浓、淡的变化,有质、色、肌理的体现。而炭笔之类的硬笔更容易掌握也更便于刻画形象中的细部,虽然意笔线性素描的表现力不能够顶替中国水墨画的表现力,但它却具备水墨造型语言基础的条件,因此,在基础造型课程范围内,意笔线性素描的训练方法一定能够为意笔水墨人物画奠定基础和起到衔接的良好作用。
线性素描包容量大而且涵意宽泛,容全因素明暗素描,结构素描,和其他表现风格的素描及速写为一体,特别是线描,双勾也是可以和线性素描融合,绘画表现风格可以多种多样。线性素描和线描是二元归一的理念,互相配合,互相呼应,互相融合,互相帮助,在中国人物画造型基础训练过程中具有无法取代的地位!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