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 著
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部论文集性质的著作,以神灵考古为主题共收入论文20篇,其中大多数已经发表,只有《移植汇聚——镶嵌铜牌饰的起源和传布》是新近写成的。全书以玉器和铜牌饰为中心分为上、下两编,每编的论文大致以写作和发表的先后排序。各篇论文整体保持原貌,只是题目依照编辑的意见适当做了通俗化处理,并对原文中的错别字和明显错误之处做了必要订正与完善。全书所讨论的年代范围集中在早期中国这一阶段,即上起距今5000多年的良渚文化,下至东周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后的秦汉时期基本没有涉及。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这本书,也为了鞭策我自己今后的研究工作,有必要对与本书主题有关的三个问题做一简要梳理和解说。
一是个人研究的大致历程。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上大学时,曾听刘敦愿先生讲过日照两城镇遗址龙山文化玉圭发现和发表的一些事情,通过查阅刘先生报道这件玉圭的文章,开始对圭上刻饰的兽面纹感兴趣。这种兽面纹与商周时期的饕餮纹存在着一望便知的渊源关系,因此一经公布就引起了学界极大关注。1994年又拜读了杜金鹏先生讨论临朐西朱封大墓出土玉冠饰的文章,才知道原来流散到海外的兽面纹玉器已有很多。受这些资料和二里头遗址出土镶嵌铜牌饰的启发,就写了复原这件玉冠饰镶嵌纹饰的文章,由此开始了我对早期中国装饰神灵形象的有关玉器和铜牌饰的研究。至今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年,期间发表的这方面论文基本都收入本书。可以预见,此类玉器和铜牌饰今后会继续出土,因此我的研究也会持续下去。
二是对书中“早期中国”的说明。在早期中国概念从国外传入之前,我国学术界曾长期使用“先秦时期”这一提法,现在一般语境下先秦时期多指历史阶段的划分,不涉及从史前到国家形成这一特定历史进程的本质,所以早期中国这一概念和提法在十多年前传入后,比较快地为学术界所接受,近年韩建业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早期中国文化圈的观点。在此之前,学界曾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各种意见,如中国相互作用圈、原始中国、龙山时代、文明起源多元论、酋邦和早期国家等,这些意见和提法也大都出现在本书的有关论文之中。按照我个人的初步理解,作为政治文化(文明)层面的早期中国主要有三项内容,即以礼器和礼制为中心的社会复杂化进程,以神灵崇拜为中心的宗教信仰和艺术传统的形成过程,以天下之中为中心的地缘政治观念的形成过程。那么,作为一个历史进程的早期中国主要就是“天下”对“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逐渐融成与认同过程。这一进程发展到距今4000年前后,可能还要辅以天下洪水和大禹治水为代表的环境灾变作为“催化剂”,对此我以前也有所研究,相关论文已在2014年集结出版(科学出版社《环境考古与盐业考古探索》),现在这本书则是我对第二项内容研究和思考的集结。
三是对书中“神灵考古”的说明。本书的各篇文章曾使用了兽面、神面、神像、始祖神和祖先神等不同名词,总之都是当时人们顶礼膜拜的神灵形象,正是因为装饰了神灵形象,那些器物才被赋予了通神法力,成为祭祀场合神圣的法器。显然,对神灵的崇拜属于宗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早期中国阶段甚至还是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认知考古在十多年前从国外传入,对精神文化的研究日益增多,何驽近年已有论述专著出版。所以,在我向几位年轻学者征询书名时,他们都积极出主意,我在这些建议的基础上决定采用“神灵考古”这一名称,因为本书的论文基本都是围绕神灵形象和神灵崇拜这两个重点写的,而这两个重点也应该是神灵考古的基本内涵。另外,按照我的理解,神灵考古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应该属于精神文化考古的分支,其他像宗教考古(汉代以后)、美术考古、文字考古等也应如此。我个人还比较钟意《左传·宣公三年》的一段话:“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张光直先生主张其中的“物”是“牺牲之物”,即协助巫觋沟通天地民神的神话动物。那么,“图物”就是描画各种神话动物即成神灵形象。这段话准确点出了早期中国对神灵崇拜的基本动因,所以我就选了“远方图物”作为书名的正标题,副标题再加上“神灵考古”就名正言顺了。
说到神灵形象,这些年我还有几点很深的体会。在收入本书的论文中,至少有6篇是以复原神灵形象为主题的,复原的神像约有30个,这些神像大都残缺不全或面目不清,需要进行适当复原才能显露出原来面貌,也才能避免因不做复原而产生的各种不同解释甚至误解。中央美院的郑岩教授近年在一篇西安汉墓壁画的书评中曾有精彩点评:“这位画工并不只是在被动地工作,他面壁而立,端详,沉思,推敲……这时候,他就不再是一位仅仅为稻粱谋的普通工匠,而是一位富有自觉意识的艺术家了。”我通过复原早期中国的神灵形象也有这样的切身体会,那些在陶器、玉器和青铜器上“图物”的工匠也不会是“仅为稻粱谋的普通工匠”,而一定是对神灵满怀虔诚之心的艺术家!因此,有必要重申我在《释龙一——二里头遗址出土雕刻类神灵形象的复原》文末的一段话:“笔者在复原过程中仍有两个切身感受可视为最大的收获:一是对这些神像进行复原的工作本身非常重要,它相当于对这些出土资料的重新发现,因而其复原难度也可想而知;二是这批资料本身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已看得很清楚,这些神像应是夏人王室贵族艺术母题的主要形式,而王室贵族艺术母题又是‘早期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象征,值得我们花大力气去进一步研究和开掘。”希望这三点体会能为今后深入开展神灵考古和精神文化考古有所裨益。
本书简介
本书以早期中国的神灵考古为主题,共收入论文20篇。“早期中国”是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始于距今5000多年的良渚文化,下至商周时期。本书以考古出土的玉器和镶嵌铜牌饰为基本素材,并结合古代文献记载,集中探讨了早期中国的神灵崇拜及其演变历程,深入探索了这一历史阶段宗教信仰和艺术传统的形成过程。本书还详细还原了一批考古出土的神灵形象,系统收集了一批流散于海外的珍贵收藏品,为今后进一步开展早期中国的神灵考古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
王青,男,1967年1月出生,山东威海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1990-1996年工作于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96-1999年就读于吉林大学考古系,获博士学位,2000年至今工作于山东大学考古系(期间2012—2018年文化遗产研究院)。2001年以来曾往英国、韩国、日本学术交流和访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山东大学杰出中青年学者。
主要从事先秦考古、盐业考古和环境考古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已出版《海岱地区周代墓葬与文化分区研究》、《环境考古与盐业考古探索》等专著3部,在《考古》、《文物》等专业杂志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