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吴淞江(后又称苏州河)畔,曾建有许多供奉各种神祇的庙宇。我自幼生性好奇,遂利用工余闲暇时间,对这些神祇的史料作了初步收集与粗略考证,发觉他们都与吴淞江有着密切关系,而且许多传说又很生动有趣,故简述于下,以飨读者。
建庙为镇霸王潮
据说,吴淞江畔建造如此众多的神祇庙宇,是与西楚霸王项羽有关。最早对此作出解释的是明万历《嘉定县志》。该志载:宋元间,吴淞江江潮汹涌,人称“霸王潮”,便立汉初功臣庙以镇之。所以,在吴淞江河道最曲折、水患最严重的一段,即今青浦盘龙、嘉定黄渡、闵行纪王、诸翟(古称紫隄)一带,汉初功臣庙最为集中。
吴淞江是太湖三大泄水道之一,另两条是娄江(今浏河)和东江(后演变为今黄浦江)。古代吴淞江的走向也与今天有所不同。今吴淞江自潭子湾以下段原为宋家浜,古吴淞江河道,后称旧江,即虬江,直通浦东至黄家湾入海,今高桥镇北界浜即虬江的残存。而今黄浦江是明代永乐到嘉靖年间历经治理才形成的格局,古代东江南流杭州湾,上海市区黄浦江江身,则是范家浜、上海浦、下海浦等几条吴淞江的支流于治理中并合而成的。据史载,古代吴淞江与今钱塘江一样有杭州湾那样的喇叭口,称为沪渎海、华亭海,吴淞江江身极宽,唐代为20里,宋代有10里,那喇叭口就更宽了,上海市区在唐以前绝大部分是在这喇叭口中。外宽内狭的喇叭口形状,必然形成大潮,口外水涨一尺,口内潮涌一丈。于是,每遇涨潮,特别是天文大潮、东南季风、上游洪峰交汇,所形成的汹涌狂潮,更是泼天而来。当时,人们不明科学原理,就认定了这是霸王潮,并从霸王潮又落实到历史上那位西楚霸王项羽身上。其依据大致有两点:一是项羽不服失败,有股怨气;二是他起兵于江东,而古代上海恰属“江东”之列。因为秦汉时的“江东”是对今芜湖、南京段长江以南地区的泛称,民间将其移植为一了。这样,就似伍子胥死后魂化钱塘江江神、不服屈杀而不时掀起泼天大潮一样,人们认为项羽自刎后,上苍念他失败得确有点冤,便让他魂归江东,成了吴淞江江神。
这一传说大约起源于唐代,长于考证的清乾嘉年间学者王初桐曾说:“昔项羽为吴淞江神,屡有风波之警,唐时立汉七十二功臣庙以镇之。”因缺乏文献佐证,究竟是建了七十二座奉祀功臣的庙呢,还是建了奉祀七十二位功臣的庙,今天已无法弄清了。
不过,对建庙镇霸王潮这一解释,也有不同说法。如康熙《紫隄小志》撰辑者汪永安认为建奉历代名人寺庙,“或曰崇忠义以驱疫疠,或曰祀英杰以镇江涛,皆未有确据”。他说:“幼闻长老云,金人敬信神佛,目中国为汉人。靖康、绍兴年间,倾兵南下,韩蕲王令所在祀奉高祖功臣,借以服之。”也就是说,那是韩世忠抵御金兵而采取的一项心理战举措,与镇霸王潮无关。
独多汉初功臣庙
翻开一些旧方志,可以发现,沿吴淞江及其支流两旁奉祀的汉朝功臣的寺庙庵祠,独以汉初功臣为多。比如,有祀纪信的慈济庵、邬城庵、小庙、纪将军庙,祀彭越的天仙庵,祀张良的张芳庙,祀萧何的萧王庙,邬城庵中还奉祀郦食其;黄渡有祀彭越的华潮庙,祀张良的天仙祠、张留侯庙,祀樊哙的舞阳武侯庙,祀纪信的纪王祠,祀韩信的淮阴侯庙,祀曹参的问津庵,舞阳武侯庙里还奉祀吕雉;方泰有祀曹参的葛江宋王庙、小土地庙、八字桥土城庙、房十八家土地庙;真圣堂有祀萧何的真圣堂庙,祀陈平的西来庵、土地堂,祀灌婴的仁寿庵、阳灌泾庙;钱门塘有祀英布的永宁庵、里社香火祠;南翔有祀纪信的纪王信祠,祀萧何的萧公祠;真如有祀陈平的东里社祠、西里社祠;江湾有祀陈平的高境庙;法华有祀英布的英瑞庙等。
在我所查阅的史籍中,奉祀纪信的庙祠特别多。公元前204年的荥阳之战中,刘邦兵败诈降。纪信掩护刘邦从西门逃走后,坐了刘邦的车出东门“投降”,结果被项羽烧死。这是一位替君赴死的忠臣,自然受到历代朝廷褒扬,自唐代起就被许多州县奉为城隍,有传说华亭最早的城隍也是纪信。考《云间志》,言之不明,难以确定。但诚如清钱以陶在《厂头镇志》中所说:“纪将军诳楚一事,尤足以夺霸王之气。”所以,沿江奉祀纪信的庙祠就特别多。后来在今闵行区的吴淞江边形成了一个叫“纪王镇”的名镇,这是一个以纪王庙而得名的市镇。相传在宋元之际,今纪王七户人家,主要靠捕鱼为生,人称七家村。村里有座小庙,奉祀的是汉初功臣纪信,人称纪王庙。随着村子的扩大,纪王庙的香火也愈来愈盛,村名也改称纪王庙了。
元明年间,相距不远的黄渡镇上一度设有主管海上贸易的市舶司,还设过主管渔业的河泊所。一时间,海舶渔舟各类船只停泊,商人渔民各色人等会聚。纪王庙村大得辐射之利,渐成市集,成为吴淞江畔的一个水陆码头。至明代后期,已是徽商云集,百工俱兴。有明代徽商郑紫琳手抄《商贾便览》一书为证,书中记载:“苏州娄门外(五十里),俊[正]义(三十里),王[黄]渡镇(十里),犯[纪]王庙(十五里),南翔(廿里),江湾……”,足见当时纪王庙已是上海与苏州间的一个重要商市。至迟在清乾隆年间,已正式称纪王庙镇了,并从此成为嘉定、青浦、上海三县接壤地区镇旁有一座小村庄,住了的一个物资集散中心,交易着土布、靛青、粮食及其他各种生产生活资料。
“纪王”之名,一直沿用为乡、区、公社和建置镇的名称;纪王集镇也一直是乡、区、公社和建置镇的机关驻地。近两年,才撤销纪王镇建置,并入了华漕镇。
平水救溺护善人
沿吴淞江的这些汉初功臣庙,性质大体属于里祠,即土地庙,是为一方祈福消灾的保护神而奉祀的香火。但其规模、神像的服饰等却又远非一般土地庙可比。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那就更高大了,也因此产生过不少传说。
民间广泛流传的是这些神祇平水、救溺和佑护善人节妇的传说。如传说清顺治年间,南翔戴子楼园宅一带居民,每夜都听到大队人马的行路声。有位叫吴圣照的人,一天由城晚归,在戴氏园旁见到一支队伍,前有“汉酂侯”(萧何)字样的灯笼导引,后随两行执火者。戴子楼也亲眼看到过,他的夫人彭氏就提议捐地重建了一座萧公祠。戴子楼病故后,彭氏守节园中。20年后的一天,祠人梦见萧酂侯命部下保护彭氏。第二天,戴家发生盗劫。当盗贼冲进彭氏居室时,仿佛有人叩门告诉“盗将来矣”,彭氏惊醒逃出,迎面而来的盗贼却像看不到她似的。当时天极黑,门户路径难辨,彭氏却感到有人扶她而行,直到家人闻声赶到。盗离去时纵火焚屋,也是不救自灭。紫隄萧王庙还有神祇调任的传说。该庙原祀萧何,有人梦见神来告调别处去了,继任者为曹参。第二天,他告诉别人,别人也说做了同样的梦,于是便改写了庙中神名牌,改祀了曹参。
曹王庙图
不过,另有些萧王庙、韩王庙,民间也传说奉祀萧何、韩信,那是讹传。如松江永安桥侧和今控江路1671弄内两座萧王庙,奉祀的都是南朝梁代萧氏;江湾景德观,也称韩王庙,奉祀的是韩世忠;真如城隍庙,又称韩侯庙,奉祀的是明代韩晟。这些都与汉初功臣无涉。
最怜项羽虞姬庙
项羽既被奉为吴淞江江神,江边自然也有他的庙祀。
项羽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悲剧性英雄。他在楚汉相争中,先胜后败,终被刘邦围困垓下,突围时仅二十八骑,于乌江边长叹“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遂举刀自刎,时为公元前202年。
在沿江先民的眼中,作为吴淞江神,他既予人们灌溉舟楫之利,却也常常因为冤魂不散掀起发泄心头之忿的巨潮,对百姓既赐福又降灾。人们希望通过岁岁祭祀,能慰其灵、止其忿,这就是嘉定黄渡沪渎龙王庙的来历。
与奉祀项羽有关,嘉定江桥还有一座虞姬庙。虞姬,项羽爱姬。兵困垓下时,项羽夜闻四面楚歌,曾边饮边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也拔剑起舞,边舞边和。为不使自己成为项羽突围的累赘,歌毕她就自刎了。
这座虞姬庙约建于明代,庙旁南宋韩世忠所建的烽火墩也因此名为虞姬墩。性格刚烈的楚霸王,对虞姬又宠爱又内疚,似乎很听虞姬的话。据说从华漕到北新泾的吴淞江段,从未发生过沉船之类的事故。在风雨之夜,人们传说常在隐隐约约中看到一位白冠白裙的女神游弋江面,佑护可能遇险的船只和旅客。
项羽虞姬画像
对虞姬庙和虞姬墩,还流传着这样的传说,说虞姬平时宽厚待人,深得卫士、侍女的爱戴。她自杀后,一名小校收起了她的头巾披风,于战乱中逃回家乡,就是今天的江桥。后来他为虞姬筑了一座衣冠冢,埋入的就是那头巾披风,这就是虞姬墩。明初,朝廷闻知了这一段事迹,便在墩西建了这座虞姬庙。不过嘉庆《法华镇志》中却另有说法,称墩名野鸡墩,庙为吕雉庙,奉祀的是刘邦的妻子吕氏,属于镇克项羽而建的汉初功臣庙之一。
治水功臣亦入祠
吴淞江的镇水之神中还有一批有福于民的治水功臣,因而为百姓自发奉祀,其中少数也受到敕封列入官祀。这些由人化神的历史人物,原本就是推动上海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功臣,受到上海人民纪念是当之无愧的,那些为奉祀他们而建的神祠,实际就是人民群众为他们树建的历史丰碑或纪念堂。属于这一类的主要有:
钱镠(852—932),字具美、巨美,临安人。少擅拳勇,曾贩私盐,后为镇将董昌部裨将。昌反,被他执杀,拜镇海镇东军节度使,受赐铁券。在唐末割据战乱中,他拥兵两浙十二州。天复二年(901)封越王,天祐元年(904)封吴王,后梁开平元年(907)封吴越王兼领淮南节度使。后自立吴越国,在位41年,始终奉中原朝廷为正朔,保境安民,尤重筑海塘、修水利,人称“海龙王”。他发展农业、盐业、商业和海运,对苏南浙北社会经济发展贡献极大,殁后谥“武肃”。他曾设主持水利的都水营田使和专治水利的潦浅军。其中一半潦浅军用于治理上海水利,修筑捍海塘,浚疏吴淞江,并从苏州至海口疏浚36纵浦,于浦间凿塘、辟沥,构筑圩田,形成江浦塘沥圩田水利网络;浚淀山湖、柘湖;在上海至常州的沿长江各河浦皆筑堰闸。从而使上海和太湖地区“低地堤常固,旱田港常通”,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超过中原地区奠定了基础。为了纪念他,华亭有钱明宫、金山卫城建钱武肃王庙。雍正五年(1727)还敕封其为“诚意武肃王”。
海瑞(1514—1587),字汝贤,号刚峰,广东琼山(今属海南)人,回族。嘉靖二十八年(1549)举人。自知县官至南京右佥都御史、吏部右侍郎。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多次犯颜直谏,以致系狱多年,是历史上著名的清官,殁谥“忠介”。隆庆三年(1569),巡抚应天、行部苏松,开凿黄渡艾祁至宋家桥(今福建路桥附近)河道80里,引吴淞江水入宋家浜河道,从今外白渡桥处汇入黄浦,实现以浦代淞,从根本上解决了吴淞江故道两侧水患。人颂以“海龙王”,于黄渡等地建庙,或名海公庙,或称海忠介庙,民间自发奉祀的就更多。
周中鋐(1680—1728),字子振,山阴(今绍兴)人。历任崇明丞,署上海华亭知县,至松江知府,是为上海发展而殉职的最高行政官员。雍正六年(1728)三月二十九日,乘小舟,在今陈渡附近指挥吴淞江大坝合龙,覆舟殉职。雍正闻报泪下,追赠太仆寺卿。百姓在其落水处自发建祠奉祀。乾隆年间,正式建立周太仆祠,列入地方官祀。新中国建立后该祠改设陈渡小学,有关碑记藏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周氏为官清廉,平反冤狱,为民请命,缓征赋粮,分立奉贤县,故被奉贤士民奉为城隍,那是别话了。配祀周太仆祠的是陆章,太仓人,河标把总,与周中鋐同在小舟上,协助指挥,与周一起殉难。
三元宫内的周中鋐塑像
因治水得祀于名宦、乡贤各祠的还有不少,如宋代叶清臣,元代任仁发,明代夏原吉、周忱等,不过未见专祠。
文章选自上海通志馆编:“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上海滩》丛书”《海派之源:江南文化在上海》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