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天寒地冻的季节,最绮丽的景观莫过于一场弥天漫地的大雪。自古以来,雪都是文人墨客笔下描绘的对象:文人给我们留下脍炙人口的咏雪篇章,画家在纸上以冰雪山水表达自己的浩荡坚洁,书家们通过笔走龙蛇来直抒胸臆。
虽然载体不同,但心境是共通的:困顿于污浊喧嚣的红尘里,唯有一场大雪,才能安顿灵魂的躁动、净化抚慰疲惫的心灵吧。今天小编整理了历代名家书画作品中的“雪”,供君欣赏。
书法篇东晋 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 摹本
《快雪时晴帖》 纸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释文: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北宋 黄庭坚 《雪寒帖》
《雪寒帖》,亦称《明叔少府》《致明叔少府尺牍》,纸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庭坚顿首,承见谕,早尝过此,延伫甚久,何以不至耶。雪寒,安胜否?大轴今送,然勿多示人,或不解此意亦来索,匠石斫鼻则坐困矣。庭坚顿首。明叔少府同年家。
北宋 蔡京 《跋赵佶雪江归棹图卷》
《雪江归棹图》卷,宋徽宗赵佶作,绢本,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臣伏观御制雪江归棹,水远无波,天长一色。群山皎洁,行客萧条。鼓棹中流,片帆天际。雪江归棹之意尽矣。天地四时之气不同,万物生于天地间。随气所运,炎凉晦明。生息荣枯,飞走蠢动。变化无方,莫之能穷。皇帝陛下以丹青妙笔,备四时之景色,究万物之情态于四图之内,盖神智与造化等也。大观庚寅季春朔日,太师楚国公致仕臣京谨识。”
南宋 赵孟頫 《雪赋卷》
赵孟頫 行书 《雪赋》节选,纸本,尺寸不详。山东省博物馆藏
释文:岁将暮,时既昏。寒风积,愁云繁。梁王不悦,游于兔园。乃置旨酒,命宾友。召邹生,延枚叟。相如末至,居客之右。俄而微霰零,密雪下。王乃歌北风于卫诗,咏南山于周雅。授简于司马大夫,曰:“抽子秘思,骋子妍辞,侔色揣称,为寡人赋之。”
相如于是避席而起,逡巡而揖。曰:臣闻雪宫建于东国,雪山峙于西域。岐昌发咏于来思,姬满申歌于《黄竹》。《曹风》以麻衣比色,楚谣以幽兰俪曲。盈尺则呈瑞于丰年,袤丈则表沴于阴德。雪之时义远矣哉!请言其始。
明代 吴宽 《行书苏轼雪词卷》
《行书苏轼雪词卷》,纸本,香港艺术馆虚白斋藏
释文:十二月二日,雨后微雪,太守徐君猷携酒见过,坐上作浣溪沙三首。明日酒醒,雪大作,又作二首)覆块青青麦未苏。江南云叶暗随车。临皋烟景世间无。雨脚半收檐断线,雪林初下瓦疏珠。归来冰颗乱黏须。
醉梦醺醺晓未苏。门前辘辘使君车。扶头一盏怎生无。废圃寒蔬挑翠羽,小槽春酒冻真珠。清香细细嚼梅须。雪里餐毡例姓苏。使君载酒为回车。天寒酒色转头无。荐士已闻飞鹗表,报恩应不用蛇珠。醉中还许揽桓须。
明代 文徵明 《雪诗卷》
文徵明 《雪诗卷》部分节选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 董其昌 《谢惠连雪赋》
《谢惠连雪赋》 26.7x183.7cm,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明董华亭行草书法手卷,其内容为节选南朝宋文学家谢惠连的名赋《雪赋》
释文:若乃玄律穷,严气升。焦溪涸,汤谷凝。火井灭,温泉冰。沸潭无涌,炎风不兴。北户墐扉,裸壤垂缯。于是河海生云,朔漠飞沙。连氛累霭,揜日韬霞。霰淅沥而先集,雪纷糅而遂多。其为状也,散漫交错,氛氲萧索。蔼蔼浮浮,瀌瀌弈弈。联翩飞洒,徘徊委积。始缘甍而冒栋,终开帘而入隙。董其昌书。
绘画篇王维 《江干雪霁图卷》
雪景山水画一直是中国山水画中的一个很有特色的部分。明代沈周在看到王维《万峰积雪图》后,曾写出如下题文:“城中十日暑如炙,头目眩花尘土塞。僧楼今日见此卷,雪意茫茫寒欲逼。古栟修柳枝袅矫,下有幽簧侧从碧。隔溪胶艇不受呼,平地贯渚无人迹。”
据文献记载,水墨雪景山水为唐代王维首创。自王维之后,历代许多名家都热衷于雪景山水的创作,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经典传世之作。
五代 巨然 《雪图》
本幅画构图大致可分为三景,主山双峰屏立,雄巖峻险,表现出奇峰积雪霭霭幽深的北地景致,俨然具有北宋气度,而两侧锯齿状的岩块,看似突兀奇倨,但却有增强画作张力的视觉效果。中景楼阁隐现山石间,客旅行於山径上,近景则画河岸两侧,枯枝树石。山石皴法及造型似从披麻、卷云皴而来,林木方面,松针尖挺,枯枝似郭熙蟹爪。
北宋 范宽 《雪景寒林图》
本图以三拼绢大立幅图写北方冬日雪后山林气象。画上群山重重壁立,气势苍茫,深谷危径,枯木寒柯,隐现寺观,山麓水边密林数重,后有村居屋舍,一人张门而望。全画布置严整有序,笔墨质朴厚重。画家用“抢笔”笔法,密点攒簇,并参以短条子的笔道,来刻画北方山石的质感,使画面浑厚滋润,沉着典雅。
北宋 王诜 《渔村小雪图》
画面以白粉为雪,树头和芦苇及山顶、沙脚微梁金粉,又以破墨晕梁,表现雪后初晴的轻丽阳光,这是他独创之法。整个画面寒汀疏林,薄积小雪,一只只小船和渔民张网垂钓的情景在寒林中形成妙趣。这渔民的劳作和整个画面的阴冷荒寒气氛之对比,令人玩味。后段的一片林木虬曲,杂树以水墨点缀而成,松针用笔尖锐,重钩,可以见出李成的影响。
南宋 梁楷 《雪景山水图》
该图描画了两个身着白色披风、头戴风雪帽的骑驴人穿行山谷的情景。画面右边的两棵老树,有着虬曲的枝干和稀疏的树叶,是梁楷以细致的笔法刻画出来的。画面中部以簇点画密林,而山体的皴笔则较少,在以淡墨渲染的天空映衬下,给人以白雪皑皑之感,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荒凉萧瑟的氛围,堪称南宋院体山水画的经典之作。
南宋 马远《晓雪山行图》
此图描写大雪封山的清晨,一山民赶着两只身驮木炭的小毛驴在白雪皑皑的山间行走。山民衣着单薄,弓腰缩颈,使人感到雪天寒气逼人。毛驴、竹筐、木炭及人物衣纹均用干笔勾勒,并施以水墨渲染。作为环境的山石以带水墨笔作斧劈皴,方硬有棱角,远处山石用水墨大笔扫出。近处树枝以焦墨钩出,横斜曲折富有变化,远处用淡墨钩出。近与远的笔墨浓与淡效果,有着较强的画面空间感。
南宋 夏圭 《雪堂客话图》
画中描绘了雪后欲融未化时的景色,体现了冬季沉寂的大自然所蕴藏着的勃勃生机。远景用劲利方折的线条勾勒出远山一角的轮廓和纹理脉络,少皴多染,以显其阴阳向背和层次变化。坡脚则隐没于淡墨晕染的烟岚雾霭之中。画面左下方的景物构成了画面的主体,山石在运用了斧劈皴后以淡墨加染,生长在岩隙之中的两株老树,前后掩映,如双龙对舞。
水岸边,有一水榭掩隐于杂树丛中,轩窗洞开,清气袭来。屋内两人正在对坐弈棋,虽只对其圈脸、勾衣,寥寥数笔,却将人物对弈时凝神注目的神情表现出来。远处山顶与近处枝权之上有未融化的积雪零星点缀。由于经过近九百年的氧化,绢已发黄、变暗,使得用蛤粉点染的白雪历久弥新、晶莹璀璨。画面右下角为细波荡漾的湖面一隅,一叶小舟漂于湖面之上。画面左上角留出的天空,杳渺无际,把观者引入深远渺茫、意蕴悠长的境界。
元 黄公望 《九峰雪霁图》
图绘高岭竞立,层岩蜂起,丘壑娆峥,冻树萧瑟,是隆冬腊月,气候严寒的山区景象。图中山峦纯用空勾,淡墨渍染。水和天空用浓墨渲染,烘托出白雪皑皑大雪初霁的山峰景色。山中小树用细笔勾描,树杆如“竹根”,树枝如“花霸”。用笔洗炼,构图新颖,平中寓险,风格雄奇。为黄氏晚年永墨山水画之杰作。
元 姚廷美 《雪山行旅图》
从布景上看,作者延续了北宋山水画可居可游的构图方式,把人与山川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打破冬日山川的荒凉感。画面上虽然运用了大量的留白与渲染,但作者精妙的笔墨和高超的艺术处理手段,依然是画面充满生机,即使在白雪皑皑的寒冬,山川仍然有其精神和气魄。在笔墨技法上,山石只用了很少的勾勒,以淡墨为主,大面积的山体是留白的,或是只有一层淡淡的墨痕,其着重点在山阴处,从浓到淡的层层渲染,使整体山川深邃而迷蒙,山头的浓墨苔点,也是山川更有精神。树则主要以勾勒为主。
全图还有一个刻画极精细处,即溪口,它也为暗淡的冬景增添了生气。此外,为了突出冬日景象,江面与天空都以淡墨晕染;而为了强调山头积雪,天空的墨色有意加重,这也使整个画面更加统一。
明 戴进 《雪景山水图》
此画构图奇峭,山峰走势怪异,树石坚硬,房屋琼楼掩隐于山峰后面,与远处的云霞相接,很是俊朗动人。仔细看庭院的屋中有几人正在下棋或玩耍,院中一人正在扫雪,路上一主一仆正向庭院走来,整个画面体现了一个“闲”字。先以淡墨勾石骨,由淡而浓,多次皴擦,层次加深,似先用湿笔,然后用干笔皴擦,作解索皴、牛毛皴等。用笔活而不乱,层次井然。
明 钟礼 《寒岩积雪图》
季节的变化,为大自然改换面貌、增添新色,冬天时万物凋零,呈现一片幽寂的景象,最适宜入画。画中白雪覆盖了整个溪岸与山峰。长松挺立在庭园中央,屋宇周围处梅花绽开,在静谧的气氛中增添生气。屋内坐着两位秉烛谈心的文人,微弱的烛光,也为幽寂昏暗的景色带来丝丝地暖意。描画冬景山水,最常用的技巧是“借地为雪”——即以预留的画绢底色做为白雪,然后在天空水面与山坳处,用墨渲染,衬托白雪皑皑的效果。本幅就将浓密粗黑的线条,聚集在山石侧面,使皴笔与造型狭长的岩石相互平行,让整幅画具有浓厚的装饰意味。
明 吴伟 《灞桥风雪图》
这幅作品,描绘一老者骑驴在风雪中过桥,低首沉思。为烘托主题,景作山野悬岩,树木凋零,风雪弥漫,河流封冻,寒气逼人。在艺术表现上,用侧锋卧笔,线条粗简,水墨淋漓,一次皴染,颇得气势。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