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的绘画风格有两大特点:一是什么都敢画,二是乡土气息浓郁。这幅《柴耙图》就很能说明问题:
画里是一支再普通不过的耙子,可以耙草,耙落叶,耙松针,一器多用,农家喜欢。
为什么要画柴耙?齐白石在画上题写了原因:
老人在画上题了两段话,一段是:“余欲大翻陈案,将少小时所用过之物器一一画之,权时画此柴爬(耙),第二幅,白石并记。”
另一段是:“似爪不似龙与鹰,括枯爬烂七钱轻(余小时买柴爬于东郊,七齿者需钱七文)。入山不取丝毫碧,过草如梳鬓发青。遍地松针衡岳路,半林枫叶麓山亭。儿童相聚常嬉戏,并欲争骑竹马行(南岳有松数株,已越七朝兴败,麓山有枫叶亭,袁随园更亭名为‘爱晚’)。三百石印富翁又题新句五十六字。”
原来,齐白石出生在湖南,晚年长期定居北京,分外想家,于是画了一堆儿时旧物,比如这支耙子。老人儿时曾花七文钱买过这样的柴耙,后来在衡山看见别人用这玩意耙松针,在岳麓山爱晚亭又见人耙枫叶,小孩子则拿它当竹马,这些都是回忆的片段。
一件平凡无奇的物品,齐白石刷刷几笔画出大形,再题几句话几首诗,让你立刻有了别样的感受。
白石老人经常描绘此类生活中的常见之物,再如昆虫:
齐白石很喜欢画小虫子,尤其在他视力尚可的时候。他经常创作的一个主题是“草间偷活”,意思是宛如小鸟或小虫一般在草丛里苟延残喘。
这是一介平民在战争年代的典型心态,如今的我们不一定能从画中体会到这样的感情。我们关注的,也许只是精细的笔触,以及草丛下的一方宁静天地。
除了农具和草虫,齐白石笔下的蔬果鱼虾更为我们所熟悉,比如小鸡、青蛙、白菜、竹笋,这些也都是生活中的常见事物。
从平凡中发现美,用简练的笔触塑造美,齐白石的作品因此散发出特有的“乡土气息”,用现在的流行语讲,就是“接地气”。
正因为接地气,他的作品才经久不衰,至今仍为普通百姓称道。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