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岛无夜
“这绿岛像一只船,在月夜里摇呀摇……”
《绿岛小夜曲》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它优美缠绵的曲调和充满诗意的歌词,曾让多少人充满遐想陶醉其中。但当我得知它的诞生地竟是在台湾一个叫做“火烧岛”的小岛,是一位音乐教师出身的男政治犯写给、唱给铁丝网另一侧的一位音乐系女学生犯的凄怆心声时,我震惊了。
火烧岛在台湾台东市东面 30里的大海中,这个四面珊瑚礁,到处是峭壁陡石的小岛,一直以气候炎热、环境恶劣著称。岛上有火烧山。当然,小岛闻名的最重要因素还是因它是当年台湾当局国防部的
“感训监狱”,是名有实的人间地狱。当时为了掩盖火烧岛的恶劣自然条件和非人生存待遇,特将“火烧岛监狱”改名为“绿岛监狱”,绿岛也因此得名。在这里关押的都是“政治要犯”,一旦上岛,你就是插翅也难飞走。
柏杨 1968年 3月因在台湾《中华民报》副刊家庭版上刊登翻译的美国连环画《大力水手》的文字影射了当时台湾的最上层而获罪入狱,先是关押在台北景美镇军法处监狱,1972年 4月转押于绿岛监狱,直至 1977年 4月 1日获释,一共坐了 9年零 26天监狱。他曾深深地感慨:“人生,有几个 9年零 26天?”
在狱中,柏杨曾想以死抗争,绝食 21天,后突然领悟:自己应当顽强地生活下去。为自己、为亲人、为所有关心他的人。他在军法处监狱时,有段时间曾在狱中图书室当外役,室内千册图书中竟然有一套《资治通鉴》可以饱览,也让他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了超越生命寄予思考的归宿。他后来在回忆录中称 ,这一年多是监狱生涯中最愉快的一段时间。狱中九年是漫长的、难以忍受的,但柏杨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完成了三部历史著作《中国历代年表》《中国帝王皇后亲王公主世系录》和《中国人史纲》。这三部大书,也是他对身陷囹圄苦难岁月感恩的见证。
柏杨九年的铁窗生涯,留给今天的还有他写于狱中的 52首诗词。他称这些“穷极呼天”的诗是他“成年后逢到绝境的心声”。他第一首长达 72行的《冤气歌》是在初进监狱无纸无笔的景况下,用手指镂刻在剥蚀的石灰狱墙上的,“甲尽血出,和灰成字”。这寥寥数十首诗,记录着那段刻骨铭心的悲惨岁月中闪烁的生命之光,也流淌着他内心深处的化不开的亲情、友情,特别是对女儿佳佳的父女之情。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后,柏杨消失了当时的感觉,也没有再写诗。
对柏杨来说,绿岛无夜曲,但绿岛却又是他终生难忘之地。他为数不多的诗词里就有《我来绿岛》《我在绿岛》《我离绿岛》三首。“十年如一梦,此梦仍未央”,“独念狱中友,生死永不忘”。
杂文让人们认识柏杨
柏杨的创作是以小说开始的,上个世纪 50年代,他以“郭衣洞”之名发表了大量小说,但真正让他成名的还是他的杂文。而也正是他的杂文,让人们认识了柏杨。
柏杨从 60年代开始写杂文,关于写作的转向他是这样说的:“我觉得写小说比较间接,要透过一个形式、一些人物,所以我改写杂文。杂文像匕首一样,可以直接插入罪恶的心脏。”柏杨的杂文随笔涉及面广泛,不仅有婚姻、家庭、爱情、亲情,还涉及社会、政治、文化、教育等许多领域。他喜欢这种短小、活泼、锋利、隽永的文体,可以做到直抒胸臆、有话就说。他的杂文也从一开始的为“稻梁谋”,一步步转变为“社会责任”。
柏杨自少年时代就尊敬鲁迅,称他为中国近代最伟大的作家,不是唯一也是之一。他佩服鲁迅对恶势力的战斗精神,对社会问题的坦率检讨精神,以及他的赤子精神。柏杨对鲁迅有着独到的认识和理解,他说:“我受到的是他的人格的感召,虽然他在表现上是所谓横眉冷对,但实际上他是充满爱心的,这一点使我感到钦佩。”应该说,鲁迅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有人评价柏杨的杂文创作数量之丰,在台湾文学创作中是个奇迹。只要你翻翻他那几十本杂文集,就会信服。《丑陋的中国人》只是他杂文随笔写作中的冰山一角。他的许多文字猛烈抨击社会痼疾和社会黑暗面,但他的骨子里认为:文学和爱心是分不开的,是表达感情的,而不是表达理智的,要有爱才有力量。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