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荧屏给普通岗位上的平凡人创造的“不可能”点赞
特警郭子睿在《挑战不可能》中需要面对“盲狙”考验———瞬间记忆目标位置,并在有障碍遮挡的情况下,进行远距离精确狙击。这种令人瞠目结舌的绝技背后是日积月累的艰苦训练。图为节目截图。
■本报记者 张祯希
100步正步、100步齐步、三处转弯,天安门前36人的国旗护卫队如何做到整齐划一,每个人每一步都精准踏到预设位置? 四辆汽车驶上长26米最高点达12米的钢铁跷跷板,两边保持平衡,当过川藏线汽车兵的老司机这种车技从何而来?
没有发现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超视觉”,没有遥控动物行为的“超脑”,正在央视播出的综艺节目 《挑战不可能》第三季,最近推出的这组在平凡岗位上的“不可能”,赢得了观众的掌声和泪水。让这些“不可能”变成可能的个人和团队,凭借的不是“天赋异禀”,而是在各自岗位上的默默奋斗,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训练、摸索与总结。如果说这些人是天才,那么他们的天赋就是对责任与信念的坚守。
“看似普通的小事,日积月累也能磨出过人的技能。看似平凡的岗位,勤劳不辍也能练出行业状元。”节目嘉宾董卿这样评价普通人的“不可能”,“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就是不平凡。”
在千锤百炼中萃取行业的极致,就是成就不平凡
在挑战类综艺中,观众会惊叹于一些挑战者的天赋,但是最让人感动的往往是那些不靠天赋创造“不可能”的平凡人。他们展现出了极致的匠心,并且用自己的汗水与坚持告诉人们,“择一事终一生”这句话背后的分量与力量。
有观众用“震撼”形容《挑战不可能》中“天安门国旗护卫队”战士在天安门广场上完成的日常挑战。36名队员需要在100步正步走和100步齐步走之后,每个人都精准踏在升旗台旁的规定站位上。行进期间,不但要求步伐整齐划一,步幅保持在75厘米,还要在经历三个转弯处时通过调整步速、步幅与角度来确保队伍的齐整。挑战途中,伴随着清脆整齐的脚步声,战士们从金水桥起点出发,在升旗台成功定位,最终完成了一整套升旗动作。当战士们完成这个挑战时,节目演播室里通过大屏幕观看挑战的观众集体起立掌声雷动。
震撼的“奇迹”浸透着不为人知的汗水与泪水。战士们对步伐与速度超越常人的理解与掌控,源于千万次反复训练产生的“肌肉记忆”。在日常的训练中,他们一天走齐步踢正步的数量达两万五千步,用战士的话总结就是:“一天一个两万五,两年一个新长征。”升旗手不光要拿着国旗练,还要每天举着五公斤的哑铃反复模拟展旗动作上百次。因为不停用右手锻炼,他的右手手掌比左手手掌厚出一圈,有时右臂麻木僵硬到连衬衣都穿不进去。
通过刻苦钻研将本职工作做到极致,从而创造“奇迹”的平凡人还有很多。来自湖南的基层狱警姚刚,从工作需求出发,炼就了“辨影识人”的绝技,一次,仅通过一只被录像捕捉到的手的影像,就识别出了监狱中违纪的犯人。他说这项绝技来自日常的总结与训练,平时走在大街上,都会忍不住把路人当作练习对象;银行职员王东云手工点钞27年,对工作的高度熟悉练就了她光凭别人的点钞声就能判断点钞数目的绝技。
支撑“不可能”的是为责任负重前行的坚持与牺牲
不少“不可能”的挑战背后隐藏着一个个为人们的幸福生活负重前行的身影。完成“天路挑战”的川藏线汽车老兵、能在350米外进行盲狙的“猎鹰突击队”女特警、驾驶重达43吨的坦克完成“漂移”的战士……他们用坚持甚至是牺牲,探索着生命的极限,更守护着人们的生活。
在神奇而又危险的川藏公路上有一群甘于奉献的勇士,他们担负着高原物资运输保障的任务,维系着这条连接着西藏和内地的生命动脉。一期节目中,四位在川藏线上服役了16年的退役汽车兵,完成了一项难度极大的挑战———他们必须驾车依次驶上长26米,最高点接近12米的钢铁跷跷板,并通过调整汽车相互间的距离,维持跷跷板十秒的平衡。
这项对选手的车辆控制能力、默契配合度以及心理素质,堪称极致的考验,对于这些16年间频繁穿梭在艰险的“高原生死线”上的老兵来说,也许只是一场基本素养展示。“对川藏线上的汽车兵来讲,每一次进入川藏线都是一场生死考验。”
最难能可贵的是对不怕苦、不怕难精神的代代传承。退伍汽车兵介绍:“当年,川藏线是由11万军民靠着人背、马驮、手凿修起来的。建成通车时,老一辈的川藏线汽车兵上高原都随车带着铁锹和十字镐,一边修路一遍搞运输。60多年来,川藏线上的官兵孕育出了艰险多吓不倒,条件差难不倒,任务重压不倒的川藏线精神。”这样的精神延续亦是奇迹背后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