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节目《音乐大师课》请来一批有话题、有唱功的歌星教孩子唱歌,但打动观众的却是平凡孩子的故事。业内人士认为,素人模式将成为综艺发展的一大趋势。(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张祯希
第23届上海电视节昨天正式开幕。“根据CMS71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并未出现收视过2的季播综艺节目,类似当年《中国达人秀》的爆款模式缺席”。在电视节“中国模式日”论坛现场,业内传出信号:中国综艺市场已经走出了最初的市场红利期,开始有逐渐转冷的迹象。
面对这一变化,业内人士却认为未必是一件坏事———大众注意力的分散,恰恰能够帮助中国综艺人戒掉以往“跟着模式走”“冲着明星看”的浮躁心态。冷静下来的市场,其实也为中国综艺迈向成熟、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提供了空间。
爆款模式让位创新精品意识
“《中国好声音》火了之后出现一批良莠不齐的同款,类似的歌唱节目模式版权被疯狂抢购。盲从模式,向爆款看齐的急功近利恰是中国综艺的一大症结。”世熙传媒总裁刘熙晨认为,一些具有本土特色的创新精品、垂直型节目的抬头,结束了爆款模式吃遍天下的时代,也是中国综艺逐渐树立自己的品牌意识与文化自信、迈向成熟的体现。
传统文化类节目的崛起便是最典型的案例。《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节目在泛娱乐浪潮中杀出重围,被誉为荧屏中的一股清流。更令人惊喜的是它们不光是一档节目,更成为一个个被观众津津乐道的文化事件。这些节目能够突围一方面是击中了埋藏于每个中国人心底的那份文化认同感,更关键的是节目组通过创意与匠心让文化的清流“清澈而不寡淡”。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将《朗读者》的创新总结为“把开放语境的诵读和私密语境的内心剖白进行了成功结合”,经典文本的意蕴与私人温度相得益彰,让观众在新鲜感中获得久违的感动。
来自荷兰的综艺节目总监艾蒂安,其公司拥有《好声音》《唯舞独尊》等多个超级模式,但老牌模式的疲软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能够获得市场的永远是创意与严谨的专业态度,而两者相比较而言专业化的操作更为重要。”艾蒂安介绍,为了孵化出更多好看的节目,他的公司专门设立了一个40到50人的创意智囊团,这些人年龄不一,拥有各种各样的知识背景,且都是各自领域的翘楚,他们中有电影人、游戏人,甚至还有专门计算各种节目中突发事件概率的数学家。
战胜明星光环的是那些“平凡感动”
“关注普通人”被圈内人士称为综艺节目的另一大趋势。《广电时评》主编高琦认为,除了摆脱明星出场费带来的成本压力外,耐心挖掘日常生活中平凡人的不平凡,恰恰能消解现代生活中人际关系的疏离感,以及冰冷的效率至上法则。
电视综艺《挑战不可能》以超过三亿元的冠名费,成为不折不扣的综艺“标王”。与以往的“标王”不同,这是一个很“素”的综艺,节目中一个个普通人通过各种颇具看点的挑战项目展现自己的不平凡。“这档节目中每个人的技艺展示其实只有两分钟,而人物故事讲述则占到了八分钟”———成功的关键正是对普通人自我突破精神的尊重。
在不少综艺节目中,明星已经逐渐退居为锦上添花的配角。综艺节目《音乐大师课》 请来一批有话题且兼具有唱功的歌星教孩子唱歌,但最为观众津津乐道的却是这些平凡孩子的故事。节目中一个片段广为传播。十岁的小男孩泽禹用纯净的天籁童声演绎了一首旋律改编版的《我是一个兵》,送给一位新四军老兵———自己92岁的曾祖父。朴实无华的小小录播舞台上,穿着军装的太爷爷坐在舞台一侧,聆听小曾孙的歌声,回忆了当年战友们“重伤不哭,轻伤不下火线”的奉献精神。那一瞬,歌声是孩子学习成果的展示,也是对革命先辈的致敬。
谨防陷入新媒体“数据陷阱”
■本报记者 张祯希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社交指数”逐渐成为裹携节目创作的重要因素。制作过 《美国达人秀》 《地狱厨房》等节目的英国金牌电视人大卫·维南却坦言,自己对时下流行的新媒体与大数据分析相当警惕。“对于大数据,节目人可以相信,并总结出普遍的节奏控制规律,但不能迷信更不能为其控制,事实上很多新媒体信息与数据并不准确。”他说,“我还是保持每天看报纸的习惯,毕竟对节目人来说严谨很重要。”
说到中国的综艺节目,大卫坦言中国综艺节目不差钱,但在投资结构分配上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中国综艺喜欢聘请天价明星,甚至将60%到70%的成本都用到了明星身上,这在欧美节目中实属罕见。英国综艺节目中,拿“大头”的往往是“金牌制作人”———有魄力、敢创新,甚至有点疯狂。他们带动了节目内容与模式的不断创新,从而驱动了英国综艺的良性发展,好的内容创意才是市场真正争抢的资源。
反观我国综艺节目一窝蜂邀请偶像明星,其实是迷信新媒体指数的表现。有些投资方甚至不了解节目的内容制作规律,投不投往往只问两个问题———有没有明星,有没有模式。对于这一问题,大卫的观点或许值得中国综艺市场借鉴。他指出,大数据确实能够帮到节目,但有用的数据往往需要时间的验证与综艺人基于个人经验的专业判断。比如,竞赛类节目如果在开始1.5分钟内还没进入正题,往往会流失大量观众。这个1.5分钟“生死线”便是一个对节目制作有用的大数据。如简单拿新媒体点击指数、话题指数或者是关注人数指数,去判断角色选择与内容走向,很有可能会陷入“数据陷阱”。
事实上,这样的“数据陷阱”在目前的国内综艺市场上已经有所应验。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了这样一个数据———去年某国内一线卫视的综艺节目中,亏损的约占八成。而某卫视近期上线了一档全流量明星阵容的综艺节目,也没有获得预想中的关注度与收视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