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包虾皮的旧纸上抢救出宋元遗篇
早在演出前,记者就听说,梨园戏涵盖大量福建泉州当地的俚语方言,不做点前期准备工作可不行。听了梨园戏表演艺术家林赋赋为 《朱买臣》做的专题讲座,发现这话不假。第一要溯源:梨园戏是闽南语泉州腔演唱的地方剧种,可追溯的历史足有800年,成于宋元,鼎盛于明清,还分出“上路”“下南”“小梨园”三大流派。这一次来演出的 《刘智远》 是“小梨园”代表剧目,这一流派由皇室家班艺人流落民间发展起来,风格典雅;而 《朱文》 《朱买臣》 则属于上路流派,常演出“忠孝节义”题材。
再来谈流转。虽然是800岁的老剧种,可梨园戏现存的大多是残存的手抄本,多已散佚,需再参考老艺人的口述加以还原,而这次来沪上演的《朱文》来历更特殊。据林赋赋介绍,福建人吃海鲜,过去市场上的海鲜干货通常会用旧报纸、废纸包起来卖给顾客。一位梨园戏老艺人在街上买了虾皮,回家把纸打开一看,不得了,这不是《永乐大典》里记载失传的“宋元遗篇,海内孤本”吗?遗憾的是纸张残缺不全,仅能恢复出《赠绣箧》《认真容》《走鬼》等3折。而《朱买臣》的演出时长虽然超过3小时,也并非全本,而是遵循老艺人口述残本复排。该剧集结几代梨园戏人,直至今年5月刚刚完成建团以来的首次残本公演。
故事版本演绎也能咂摸出滋味。朱买臣是西汉时期的历史人物,妻子崔氏因无法忍受贫贱生活而逼丈夫休妻,崔氏改嫁后,朱买臣官居要职,感念于前妻与其现任丈夫的一饭之恩,遂将二人接到府上照顾。崔氏羞愧难当,一个月后上吊自尽。传统戏曲舞台上,朱买臣的故事有昆曲、楚剧、曲剧、越剧等各个剧种在不同时代的演绎:有的将崔氏描绘成恶妇,改嫁遇人不淑,求前夫复合遭拒而自尽;有的则将逼休之举解释为崔氏为激励丈夫奋发的善意谎言。然而梨园戏中的妻子赵小娘最终获得朱买臣的原谅,成就一出“大团圆”。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张福海看来,每个版本都有各自的情节构造,所突出的主题也各有不同。梨园戏这样的情节和人物处理,没有大善大恶,更符合当时的时代精神和喜剧基调,突出了宽容和原谅的主题,反映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敦厚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