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声川说起他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学戏时,看过一个儿童剧,“整个舞台是空的,只有一个成人演员。现场有800位家长和孩子,目不转睛,好像全都屏住了呼吸似的。‘空’的舞台,却开启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现在,戏剧演出日益蓬勃,但当我们打开大门迎接观众入场时,不要忘了还有一些“小观众”。儿童剧,不仅仅是为了培养未来的观剧市场,它还承担着教育与美育的责任,是孩子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启蒙课堂,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它的重要意义。
这些天,新揭幕的“静安戏剧谷”里有三部欧洲戏剧正在上演——《疯狂纸世界》《纸美人》和《奥小姐的光影剧场》,它们是合家欢式的戏剧,适合家长“带领”着孩子观摩。与此同时,创办仅2年却已拥有一批忠实“孩粉”的“小不点大视界”也举办了第一届亲子戏剧季,涵盖中瑞联合制作的“婴儿剧场”、加拿大“帐篷剧场”“影子剧场”、澳大利亚“沙地剧场”、英国“纸板屋剧场”“派对剧场”以及荷兰的“跑酷剧场”等多元剧场概念,从今年10月起至明年1月邀约孩子和父母们在剧中看世界。
有引进者,也有创造者。两年一届的上海优秀儿童剧展演已连演2个月,15台来自全国各地的参演剧目中出现了不少优秀作品的身影。例如,河南艺术中心《小马过河》互动性强,深受小观众青睐,展演上座率超过八成。不过,业内人士也指出当下儿童剧创作中的一些问题,比如,将成人世界的概念简单移植到儿童剧的舞台上;过分依赖华丽的舞美和多媒体技术“讲故事”等等,国内儿童剧创作观念需要再刷新。
儿童剧虽“小”,仍以剧本为先
本届上海优秀儿童剧展演首次提出“剧本为先”的遴选标准,为孩子们讲好故事。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出品的大型儿童剧《大顺子吼歌》是展演剧目之一,聚焦乡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和身心健康,题材深刻,由国家一级编剧欧阳逸冰编创,多次获得“文华奖”的胡宗琪执导,黄楷夫担任舞美设计,可谓强强联手,优秀舞台工作者助力儿童剧生产,从一定程度上确保了作品的艺术水准。
“想让孩子们看点好的,给他们一个现实的世界,一个想象的世界。”秉持着这样的心意,“小不点大视界”创办人陈忌谮两年前开始引进全球范围内的儿童剧“微剧场”,苏格兰《小小云先生》、澳大利亚《魔毯》、丹麦《天空之歌》……这些儿童剧虽“小”,可能舞美几个箱包就能带走,但让她感觉特别尊重孩子。精心构建的细节,有些是演员的“小动作”、表情,有些是奇思妙想的“装置艺术”,却把小小的一方空间变成了磁石,牢牢吸引住他们渴望了解世界、探知生命的眼神。今年,“小不点大视界”从单纯引进转向制作,携手瑞典跨界艺术家达利亚,制作了中国首个原创婴儿剧场《云上的孩子》,让3-18个月的婴儿也能通过剧场与更广阔的世界发生关联。
达利亚原本是一名舞者,和她类似的是,很多海外流行儿童剧的创始人都是“半路出家”,他们本身或从事着艺术方面的工作,成为父母后,开始对孩子的世界产生好奇,想要和他们玩在一起。加拿大创意装置手影剧 《影子梦工场》 将生活中的废纸、报纸、绳子、袜子、抹布、水桶、自行车等,统统变成加工影子的物料,只有一位演员,没有耗费一句台词,却轻轻松松在美国百老汇和英伦伦敦西区“爆场”演出,80分钟的时间里,不仅孩子们看呆了,家长们也重新找回了童年的乐趣。当杰弗里·阿齐姆邀请父母们上台玩废纸时,他们被重新打开、释放的天性会被不少人误会是“托儿”。杰弗里帮助他们重拾了孩子的感觉。在这样的戏里面,家长们会深受感动而沉醉其中。
让孩子们从小就对剧场产生好感
近几年来,儿童剧市场越来越热闹。而孩子们是最敏感的“戏剧评论家”,因为戏不好看,家长可没法把他们摁在座位上。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拿到了丹麦几部著名儿童剧的版权,打造《创世纪》《世界上所有的时间》 的中文版,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也为今后创编儿童剧积累经验、培养人才。导演赖声川在上剧场建成后的第一年,就着手打造了原创儿童剧《蓝马》,并亲自为剧目谱曲、写歌。《蓝马》讲述一个小女孩追逐梦想的故事,赖声川投入了巨大的制作成本完成这部“小”作品,出发点很简单,就是让小观众们从小就对剧场产生好感。在为《蓝马》做舞美设计时,桑德拉·伍道夫运用了孩子们生活中熟悉的材料,比如纸艺、布料这些他们常摸、常玩的用品。
“小不点大视界”在大宁商业国际广场之外,又开辟了一个新的演出剧场“证大喜马拉雅中心”。这个室内剧场的所在地原本是一个咖啡馆,经过重新的改建,铺上柔软的地摊和坐垫,门外放着鞋柜,家长和孩子脱鞋走进剧场的怀抱。这个剧场空间的独特之处在于“足够高”,海外儿童剧微剧场大多具有装置艺术的特性,用特殊的材料,如纸、棉花、沙子把孩子们“包围”起来。“在那么近的距离里,你(创作者) 任何的谎言和不诚恳都是会被孩子识破的。”陈忌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