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
这应该是最激烈、最负面的评论———“这部小说黑惨了我们的祖先”,摘自部分网友读完桐华“历史小说”《曾许诺》后的评论。以个别骇人听闻的言论来研判一部小说优劣,难免有失公允,但当它在网络上渐成一场泾渭分明的民族归属感辩论大赛时,就不得不重新审视一下。
桐华,曾备受网友推崇的“网络古言女王”正在遭遇网上大面积抵制。由她的小说《曾许诺》改编的同名电视剧日前发布海报,并宣布将由黄晓明主演。出人意料,让新剧登上微博“热搜榜”的并非主演明星之功劳,而是看过原著小说的网友赶来声讨此IP。理由是,在这部围绕上古时期黄帝、蚩尤等人展开的儿女情长中,作者将黄帝塑造成一名背信弃义的卑劣之人。有人疾呼———别让这部抹黑了中华民族祖先的小说,被翻拍成电视剧祸害更多青年人。还有不少黄晓明的粉丝在偶像微博下留言,望他辞演该剧,评论多达6万余条。
在这场网络口水仗中,有人主张,基于眼下许多青年人“对历史和小说傻傻分不清”的现状,该剧一旦登上黄金档,有可能动摇部分人对自己民族身份的认同感。而替桐华叫屈的一方辩护,小说是文学创作,若必须严苛遵循史实,岂非扼杀作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文艺作品里,历史是否不苟言笑?这问题不难回答。荧屏上的历史改编剧从不曾缺席,去年还涌现了一大批架空题材。例如《花千骨》,以部分借鉴《山海经》的方式,虚构了一个庞大的世界框架。虽说玄幻,但对“网生代”而言,却能满足他们浪漫主义的代偿心理。从播出效果及此后各类评奖中,《花千骨》频频被拥抱即能证明,当下的文艺创作有着包容而多元的生态。
既然如此,我们还有多少理由偏生对《曾许诺》义愤填膺? 只因原著作者的“天马行空”在上古神话里随意搅动了一番,将黄帝从史书、典籍里的“修德振兵”“其德巍巍”,扭曲成无耻之徒。《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龙鱼河图》也有书:“黄帝以仁义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叹。”至少,在民族集体呵护的记忆中,中国上古神话注重精神追求,在这点上它与传统文化同频。因此,改编中国神话,就不能放弃对其美学精神的领会,不能忽略其中对品格和情操的看重。
英雄心事无今古,神物风云各有时。当类似黄帝这样的人物,被编织进荡气回肠的上古神话中,涂画在栩栩如生的小人书里,也固化在一代又一代人崇拜的先祖原型中时,谁能说浩如烟海的神话,不是当下普通人英雄梦的艺术投射,不是我们民族根源情结的形象化体现?
对创造性,我们本愿宽容相待,也无需所有的电视剧、文学作品都堪当历史讲座。可正如学者们所说,千千万万人心中的神话英雄梦,标识着这个民族的精神维度和价值高度,是我们值得栖身的文化归宿,若因几处信马由缰的改编捣毁了归宿,覆巢之下焉有完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