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力觉醒》中,有人看到了缺陷和遗憾,有人得到了精神力量。它反射了我们对于自身的思考和文化的潜意识,让我们的希望、恐惧和欲望得以抒发和寄托。(资料照片)
经典科幻大片《星球大战》系列第七部《星球大战:原力觉醒》上周五在北美正式上映,引发观影狂潮。首周末狂揽2.38亿美元,创下北美影史单日、首日、首周末多项票房纪录。绚丽的星球大战、穿梭在浩瀚宇宙中的航天器、形态各异的外星生物……导演艾伯拉姆斯重返旧式美学,使用了大量老式模型道具,创造出数码特效之外“真实的幻觉”。35毫米胶片拍摄画面的噪点,经典的场景还原无不唤醒了影迷们心底那个神奇的太空世界。
被缚住手脚的“个人星战回忆录”
然而在这些复古元素之外,影片的剧情和结构也与前作惊人地相似。永恒的父子情仇、能摧毁星球的超级武器、起到扭转乾坤作用的秘密计划,正义战胜邪恶的固定配方……甚至连全新的关键角色凯洛伦都像是前作反派人物特点的集成品,一个复刻得极不成熟完整的模糊角色。《梵蒂冈日报》评论说:“(星战系列中的)达斯维达和皇帝帕尔帕廷都是美国电影史中最经典的反派角色,而《原力觉醒》中的凯洛伦根本无法担负起超级恶魔的重任。影片没有凸显和烘托任何关于他的特点,只是呈现了一个俗气单薄的电脑绘制图像。”
影片给了大量的篇幅打怀旧牌,每一细节都弥漫着原版的气息,企图唤起影迷们的记忆。没有任何新鲜感,像是原版的回收利用,又像是历史的无谓重演。那个开天辟地式的新世界,影迷们四十年前就已经到达,导演艾伯拉姆斯没能扩展出更广阔的宇宙,而是局限在了前作所创造的时空,毫无创意地参照和临摹。虽然系列电影似乎都难逃前作的影响,依然有诸如《异形》《黑暗骑士》《星际旅行》等优秀作品,他们尊重前作,但不俯首称臣,充分利用前作的素材建立起全新的故事,而不是换汤不换药地修改。
导演艾伯拉姆斯曾表示自己是《星球大战》的铁杆粉丝,声称“对原版影片中每个细节都进行了细致的学习和分析”。或许正是拉姆斯太过强烈的粉丝心理形成了他的局限性。复兴星战系列的野心抵不过害怕亵渎经典的恐惧,他小心翼翼地求稳,难逃平凡乏味的宿命。
影迷:回归就是最好的呈现
除了大规模的复刻,影片还出现了许多情节漏洞——不知从哪冒出的通晓银河系政治的长者,对不上号的人物和武器,莫名其妙的爆发……这些瑕疵大概是整部影片最出人意料的部分。然而尽管各方评论质疑连连,《原力觉醒》依然在美国影评网站烂番茄上获得了95%的好评。艾伯拉姆斯的怀旧牌没能唬住专业人士,却成功赢得了影迷的心。“我在电影院里又哭又笑,完全被征服了。当我看到熟悉的X翼星际战斗机从银幕上向我们飞来,顿时鼻子一酸,眼泪不自觉地涌了上来,我感觉‘一切都回来了’。”首映之后,社交媒体上这种声音一直在刷屏。
《星战》:承载着集体记忆的图腾
这大概是打怀旧牌的安全之处,《星球大战》对于影迷来说,不是眼观的身外之物,而是一段深植于内心的记忆,这种微妙的关系早已超越了理性的眼光。
《星球大战》出现前,美国电影充满了负面情绪。水门事件,经济大萧条,马丁·路德金遇害……社会的迷惘与堕落很大程度地影响了电影创作,愤世嫉俗、腐化和崩塌成为了主流的创作基调。在社会亟需一个神话帮助人们重拾希望时,《星球大战》横空出世,唤醒了人们心底的美好向往和希望。故事中,无论宇宙面临多大的危机,主角们遇到多难的挑战,最后总是能通过协作和努力恢复秩序和平。而影片宣扬的正义、勇气像是一支强心剂,坚定了迷惘中的人战胜困难的信仰。
影片中塑造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为了救妻子而堕落腐化的达斯维达,在乱世中奋力而起的农场男孩卢克,自我意识觉醒的莉亚公主……他们的失败与胜利、得体与失态,让现实中的人们产生了独特的身份认同感。在日渐隔阂孤立的社会中,这种亲切的归属感像一位“精神伴侣”,成为了他们个人经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四十年来,生机勃勃地活跃于社会的各个角落
如此一来,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何《星球大战》能够拥有如此之大的情感冲击力。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还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精神信仰和浸染着个人经历、记忆的文化。这份厚重的情感价值赋予了它长久的生命力,让它在这四十年间,生机勃勃地活跃于美国社会的各个角落:从文学到影视、漫画、玩具。所以哪怕电影有种种缺陷和短板,人们依然会被打动,并且通过它再次唤起心中梦想的乌托邦,在那儿,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世界里的英雄主角。
远古时期的人们聚集在火堆旁,以口述的方式分享故事。如今,人们可以在影院里共享银幕上角色或现实或奇幻的故事。电影银幕就像是一面放置在观众面前的镜子,每个人所见都是独特的,充满了个体的映射。就如《原力觉醒》,有人看到了缺陷和遗憾,有人得到了精神力量。它反射了我们对于自身的思考和文化的潜意识,让我们的希望、恐惧和欲望得以抒发和寄托。 (柳欣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