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狐狸帽子》内页,[韩]金承妍文/图,金贤梅译,21世纪出版社(出版方供图)
本报记者 范昕
“孩动力”不可限量。实体书业不景气的当下,童书逆流而上,成为图书市场的领跑者。不久前落幕的第三届中国上海国际童书展上,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家长更愿意让孩子看纸质书,而非一个劲地盯着电子屏;家长带着孩子到实体书店一起选书、买书,逐渐成为具有仪式感的一项亲子活动。
记者调查发现,童书(不含教辅)占当当网图书销售份额的30%左右,销售数量和份额都在逐年增加;国际安徒生奖、纽伯瑞儿童文学奖、美国凯迪克大奖、凯特格林威奖等知名童书大奖的获奖作品几乎零时差就能被引进国内,并且国内版权争夺异常激烈;荣获多国图书大奖、全球热销的《地图》(人文版)去年8月引进内地之后,至今销量达30万册,中国成为该书全球销量冠军。
熟悉的综合性出版机构纷纷增设针对儿童阅读的子品牌,如中信出版集团的“小中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魔法象”、三联书店的“三联绘本馆”、九久读书人的“99kids”、新经典文化的“爱心树”。
越来越多的名家俯身为孩子写书,如虹影捧出《奥当女孩》、《米米朵拉》,张炜捧出《半岛哈里哈气》系列图书、《寻找鱼王》,赵丽宏捧出《童年河》、《渔童》,叶嘉莹捧出《给孩子们的诗》。
切莫低估孩子的领悟力。有位出版人这样说,童书为孩子开启的,是发现世界与感知爱的能力;阅读给孩子带来的,是最为珍贵的成长。尤当孩子最初的情感体验是通过亲子共读获得时,那是童年中不应错过的幸福时光。
以童趣视角与孩子产生情感共鸣,一点不简单
真正能在记忆里陪伴孩子成长的,是饱满的形象。这些角色成长过程中的迷惑、困扰都能打动孩子。
“打动孩子的书一定是有趣的。”拥有20多年童书出版经验的蒲公英童书馆总编辑颜小鹂告诉记者。她所说的“有趣”,还加上了一个限定,“要与孩子心智发育对等”,因为,成年人觉得很好、很有意思的东西,孩子未必接受。
“心智发育与情感认知度有关。童书作者应该尽量靠近读者,拿书中传递出的美好情感去跟读者产生共鸣。”在颜小鹂看来,可惜,时下很多畅销书只是在迎合孩子。“有的畅销书出了十几本,完整的人物形象都没有。的确,孩子能在书中找到谁谁谁像我的同学,但这种‘像’是碎片式的。真正能在记忆里陪伴他们成长的,是饱满的形象,是一个圆,从各个角度看都很有意思。”她认为全球知名的“世纪儿童”长袜子皮皮就是这样的形象,“故事角色成长过程中的迷惑、困扰都能打动你。”
至于故事的有趣,颜小鹂说,也并非指一笑而过,而是孩子明天还会翻出来读。“孩子对富于小细节的童书特别偏爱。有时,主角身旁小老鼠、小虫子,他最惦记。故事本身讲起来可能是单线条的,但情感的传递是丰富的。”
“越是针对低龄宝宝的书,越不简单。”北京蒲蒲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市场部总监卢芳告诉记者,市面上指引孩子吃饭、刷牙等生活习惯养成的书太多,但让孩子爱不释手的屈指可数。她举例15本一套的“小熊宝宝”系列绘本,这是面向低龄宝宝的长期畅销书,累积销售数百万套。“这一系列绘本呈现的生活习惯养成,不是说教式的,而是融入生活情境的。秩序中蕴含着对秩序的打破,一点点给你安全感,又一页页给你惊喜。每一本虽然只有10来页,每一页却都隐含着很多细节。比如《拉粑粑》一册,肚子不舒服的小熊到处寻找厕所,它敲开不同颜色的门,看见不同的小动物,而门内小动物们在做的事正好是拉粑粑的完整过程,比如小兔子在扯卷纸,大象在洗手。我也曾见过一套山寨版‘小熊宝宝’绘本,同是以小熊宝宝为主角,内容却只是将拉粑粑的完整过程分步图解,并没运用绘本语言。”即便是传递知识的科普类绘本,也可以有好玩的讲法。波兰畅销书作家热林斯卡夫妇全手绘的精装百科绘本《地下水下》就是一例。这本书的翻页形式很特别,正面翻,看到的是“地下”世界,反面翻,看到的是“水下”世界。前后两个封面,两个阅读入口,孩子们可以自由选择,而无论从哪边开始翻看,都会分别在这两个世界越走越深,最终于地心相遇。孩子是好奇的,这种类似发掘现场的知识呈现方式,对他们来说是发现,也是体验,经历会让认知更加丰满。而用“地下”和“水下”这两个区域标签来整合一系列生物、物理、化学、工程学,以及考古等学科的有趣知识,也很有意思。“碎片化”有利于有趣的信息浮现出来,用表象来整合,也更符合孩子的认知方式。
给他美,给他爱,给他安心……切莫低估孩子的领悟力
童书之美,不仅体现在能让孩子看得进去,还体现在能让孩子感受到语言的刺激,自然表达出同样美的语言。
“经典的童书大多具备这样一条特质:故事中可以有挫折、困惑、失落、伤感,结局却总是让孩子安心的,带有一抹温暖的色彩。”卢芳说。被很多幼儿园改编成舞台剧的绘本《彩虹色的花》就有着暖心的基调。一朵乐于分享自己快乐的彩虹色的花,慷慨地把自己的花瓣一片片地给了蚂蚁、蜥蝎、老鼠、小鸟……冬天来了,彩虹色的花慢慢枯萎老去,被掩盖在了白茫茫的雪地下。很多孩子看到这里都忍不住掉下眼泪。但当他翻到下一页,会发现冬去春来,彩虹色的花又回来了,它又见到了太阳。孩子看到这里,不由会心一笑。又如自1974年问世以来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可爱的鼠小弟”系列绘本。在《鼠小弟的小背心》这个故事中,鼠小弟热心地把妈妈织的小红背心借给鸭子、猴子等一个比一个大的动物试穿,终于,小背心被撑坏了。故事到这里本可结束,最后的画面却出乎意料:鼠小弟正在大象的鼻子上荡秋千,而秋千,正是被拉长了的那件小背心。即便是带有数字游戏的低幼绘本《9只小猫呼呼呼》,让孩子安心的细节同样没有被作者遗忘。9只小猫依次睡醒了跑走了,走掉的小猫都去了哪里?画面一转,原来9只小猫依偎在了猫妈妈的身边,吧唧吧唧吃着奶。这样的结尾让整本书变得温柔、完整。
“不要低估孩子的领悟力。”颜小鹂说,绘本看上去只有一两千字,文字的打磨特别重要。“我们引进出版20世纪世界最为著名的儿童图画书作家莫里斯·桑达克的一本书,请了名师翻译,也打磨了很多次,最近又发现一个词用得不够准确,或者不是孩童能够理解的字眼,这几天还在琢磨应该怎么修改。”在她看来,童书文字之美,不仅体现在能让孩子看得进去,还体现在能让孩子感受到语言的刺激,自然而然表达出同样美的语言。“前几天虹影8岁的女儿给我讲了一个她所创作的小故事,听起来就很美。她说自己走进一座花园,花园有朵蔷薇花,但掉了一瓣。她把花瓣捡起来,放进自己的脑袋里好好保存。有一天,花瓣对她说,我不快乐。于是她将自己的脑袋打开了一个洞,把花瓣取出,又还回花园里。她的叙述是很有节奏的,像诗歌,像寓言,像小的哲学童话。她觉得把花保存在自己的脑袋里,是对花最好的保护,她会和小花瓣讲故事,可小花瓣仍然觉得不快乐,想要回去。这完全是孩子的思维,很美,很有故事。在文字的熏陶下,孩子的表达可以又可爱又有想象力。我想,久而久之的阅读传递给孩子的,应该是这种东西。”
开启孩子发现世界与感知爱的能力
死亡这类沉重的话题,孩子不懂吗?孩子们能理解的和想了解的或许远远超出大人们的想象。
童书是写给孩子看的,但选书的往往是家长。出版方也面临两难的困惑:打动孩子还是取悦家长?
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不少中国家长关注的,是童书的功能性、实用性。“常常有朋友问我,我家孩子要上幼儿园了,我担心他有入园焦虑,你们有没有专门讲幼儿园生活的书?我家孩子一生气就喜欢扔东西,能不能给我推荐一些关于孩子情绪管理的书?”上海99读书人童书推广编辑杨仪宁告诉记者。
有时,孩子与家长的喜好不完全一致。比如一套瑞典著名图画书作家所著的“孩子应该知道的秘密”系列绘本,将大人感觉难以启齿或难以说清的话题,幽默科学地讲给孩子听。杨仪宁说,她曾不止一次在推广活动中留意到,在这套书里,家长最喜欢给孩子买《爱是怎么回事》、《生命是怎么回事》,而小朋友们冲到书架前就拿《我们一起聊大便》,拿得第二高频的则是《死亡是怎么回事》。“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存在着敏感期。两三岁时,对臭臭的粑粑、尿尿特别感兴趣,4岁以上,产生对死亡的疑问和恐惧——担心自己会死,重要的亲人会死,想知道死了会怎样,死了之后会去哪里……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先了解死亡,觉得这么沉重的话题,孩子不懂。我曾经问过孩子为什么会拿讲死亡的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答案是‘没人告诉我’。那个孩子说,‘放假回来,老师说有一个同学生病死了,我们再也没见到他,老师也没多说,可我想知道是怎么回事。’这个答案当时给了我很深的触动。可能孩子们能理解的和想了解的远远超出大人们的想象。家长面对这类童书,是不是更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权?”
在美国风靡50余年的“大红狗克里弗”系列故事书前两年被引进国内,同样受到中国小读者的追捧。家长们想不通为什么这样一只不算特别漂亮的大红狗突然就火了。“大红狗的设定很有意思,它比两层楼还高、比喷火头还红,小朋友第一眼就对这个形象印象深刻。大红狗热心肠,却常因体积太大而办蠢事,最后又在朋友的帮助下把问题给解决了。这些有趣又好读的故事小朋友特别喜欢。每次在书店我都能看到小学生坐在地上一本接一本看,边看边笑。家长却在一旁喊,你已经一年级了,怎么还在看这种书?”杨仪宁说,一些家长在指引孩子阅读时,存在着较大的误区,过于依赖图书上标注的分龄,会下意识觉得,绘本就是学龄前孩子的读物,字少的就是简单的,适合小宝宝,字多的就是复杂的,适合大孩子。“其实,绘本0至99岁都可以读,不同年龄段读到的感受也不一样。绘本中蕴藏的想象力没有边界,不同风格的绘本能让孩子开启对美的感受力。读图能力是人一生之中弥足珍贵的能力,它集中在孩子小时候接收,长大了这方面的能力反而会因为开始进入字的学习而慢慢缺失。”
大手牵小手,不妨纯粹享受亲子阅读的快乐
爸爸妈妈或深沉或温柔的声音,进入孩子的耳朵、大脑,让孩子收获的,除了对内容的理解,还有亲子间的感情。
有人提出,家长对孩子只需陪伴、尊重,无需改变、左右。
在魔法童书会主持人张弘看来,孩子对书能够读懂多少,与家长的讲述和引导分不开。若家长自己都没领悟童书之美,那么讲给孩子听的时候,一定讲不出那种美,只有自己理解了、感动了,才能传递给孩子。童书的美好,不仅给予儿童,更给予成人世界。
“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曾提出,绘本的内容可以不断激发对话。阅读中的发问不是为了测试,更不是为了难倒孩子,而是为了深入地享受故事。他认为亲子阅读的交流可以是语言上的,也可以是情感上的。爸爸妈妈或深沉或温柔的声音,进入孩子的耳朵、大脑,让孩子收获的,除了对内容的理解,还有亲子间的感情。
有爱的亲子阅读可以是这样的,且看作家路内与7岁半女儿南山共读儿童百科绘本《地图(人文版)》中关于意大利一页的对话。
爸爸:意大利我最喜欢的是卡尔维诺,他写过一本书叫《看不见的城市》,马可波罗给忽必烈讲他沿途经过的城市,有点像我给你讲这本书。
女儿:我最喜欢的是《意大利童话》。
爸爸:那也是卡尔维诺写的!
女儿:那我给你讲个跳蚤皮的故事吧,那是我最喜欢的意大利童话。
这样一些绘本,将孩子成长的困惑慢慢抚平
给怕黑的孩子:试着和黑暗做朋友
你也许害怕黑暗,但是黑暗不怕你。
这就是黑暗总在你身边的原因。
黑暗在角落边偷看,等在门背后。
你几乎每天晚上都能看到天空中的黑暗,
当你凝视星星的时候,黑暗也在凝视你。
没有嘎嘎响的屋顶,雨就会落到你的床上;
没有滑滑凉凉的窗户,你就永远看不到外面;
没有楼梯,你就永远无法抵达黑暗藏身的地下室;
没有壁橱,你就没有地方放你的鞋子;
没有浴帘,你就会把浴室溅得到处都是水;
没有黑暗,一切都是明亮的,你就永远都不知道你是否需要一个灯泡。
摘自《黑暗》([美]雷蒙·斯尼奇文,[加]乔恩·克拉森图,杨玲玲、彭懿译,贵州人民出版社)
给面对坎坷的孩子:平心静气做好承受的准备
狗张着大嘴冲我叫,
汽车“蹦”地一声从我身边窜过。
后来,我知道了飞机也会从天上掉下来,
可怕的细菌到处都是。
无论多努力识字,到哪儿也都还有不会读的字。
有时候我觉得,也只能这样了,我没法长大。每次都是爷爷救了我。爷爷紧紧握住我的双手,像念咒语似地嘟哝着:
“没关系,没关系。”
那意味着,会撞到你的汽车和飞机,其实并不多。
那意味着,总有一天大部分的伤病都会治好的。
那意味着,有时语言虽然不通,心灵仍然相通。
那意味着,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坏。
摘自《没关系没关系》([日]伊东宽文/图,蒲蒲兰译,21世纪出版社)
给失去至亲的孩子:所有的伤痛终会痊愈
妈妈躺在床上,微微地笑着,对我说,她会爱我一辈子。可是,她太累了,身体撑不住了。她要永远地离开。
我对她说休息够了以后,
可以再回来嘛,我会等她……她回答说,恐怕不行了!
她脸上的笑容消失了,我看得很清楚,
眼睛也有点湿润了。
我很不高兴,大声地说,如果是这样,我就不再是她的儿子了。
假如她不等学期结束就离开,何必生下我呢?
她笑了……
我却哭了,因为我知道,这事肯定是真的了。
……
昨天,我在院子的围墙上跑来跑去时,不小心摔倒了,
膝盖上蹭掉一大块皮,怪吓人的。
晚上,睡觉的时候,我摸了摸膝盖。
发现皮肤很光滑,是新长的。
我一脚踢开被子,凑近一看,发现结的痂不见了。
不知不觉中,伤口已经好了。
我不知道该不该哭,但最后还是没哭。
我把手放在胸前,任由睡意袭来。
心平静地慢慢跳动,抚慰着我。
我睡着了。
摘自《小伤疤》([法]夏洛特·蒙德利克文,[法]奥利维耶·塔莱克图,胡小跃译,漓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