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第一本姆咪童话《小矮人和大洪水》出版,70年过去,这个浑身雪白、长相酷似河马、心思细腻敏感的胖胖小精灵的故事,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为全世界的孩子们所熟知。近日,姆咪创始人托芙·扬松的侄女,姆咪形象公司艺术总监苏菲·扬松来到上海,关于姆咪、关于孩子们,她和记者聊了很多,其中最为印象深刻的,是她想要对孩子们说的话:“慢慢来,不用急着长大。”是啊,慢慢来并没有什么不好,就像姆咪一样,他拖着胖胖的身子,走得很慢,但他还是从北欧一路走到了中国,来到我们身边。
爱与希望是永恒的主题
托芙·扬松出生在一个自由且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里,从小耳濡目染于北欧自然森林的传说和童话故事。第一次提笔画姆咪,她本意是想画个“世界上最丑陋的动物”来取笑弟弟,但无心插柳,却创造了一个讨人喜爱的小家伙。随着一个又一个新故事的写作,姆咪的成员也越来越多——姆咪、姆咪爸爸、姆咪妈妈、姆咪的女朋友,还有他4个性格各异的好朋友。这群简单的小精灵生活在姆咪谷里,经常一同外出冒险,探索未知,他们每天的生活看起来都很平常,但也充满生活气息,和我们绝大多数人没有什么两样。
1970年,托芙·扬松为纪念去世的母亲,写下了最后一个姆咪故事《十一月的姆咪》。故事带着淡淡的感伤——姆咪一家神秘地不知去向,于是留在姆咪谷的几个朋友——菲利钟克、赫木伦、小嗅嗅、托夫特、嘟囔爷爷……就在空荡荡的姆咪家里做着迎接冬天的准备。到了说再见的时候,寒冷冬日里充满了别离的痛苦和孤寂的情绪,回望之前所有人在一起度过的日子,留在记忆里的温情变得分外珍贵。
苏菲·扬松说,读姆咪的故事,总会让人有情不自禁的带入感,在阅读中会跟着姆咪一起成长,“每个人都有感到孤独的时候,都想要寻找一个有安全感的家,姆咪也和我们有着同样的感受和困惑,看着姆咪坚强地与孤独和解、面对困境,会让人感受到希望”。
亚美身上有托芙·扬松的影子
在姆咪的故事里,有个特立独行的冲天辫小女孩亚美,她穿着红色的斗篷、黑色皮靴,从不按常理出牌。在《姆咪盖了一座新房子》里,亚美看到姆咪因为拿不到建筑许可证要把辛苦盖起来的房子拆除而伤心落泪,她留下一句:“等着瞧,我来搞定这事。”就扬长而去。随即跑到建设委员会和负责人周旋,或者说“胡搅蛮缠”,最终顺利帮朋友拿到了许可证。在传统的眼光看,这样的形象似乎是个十足的“坏孩子”,但在苏菲·扬松眼里,亚美是整个故事中最为重要的角色,“她是推进整个故事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一环,没有亚美,故事都没有办法结尾”。
就像苏菲·扬松说的那样,姆咪一家都非常多愁善感,总是对生活有着各种忧虑和不安,当他们不知道该去哪儿,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需要一个声音来告诉他们:“别浪费时间了,去做吧!”而这个声音,就是亚美,在她的鼓舞下,事情往往会出现转机。每一次,当姆咪喊着“啊,我简直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都是亚美在旁边安慰:“此时此刻,你在这里、你是安全的。”这个“坏孩子”果敢理智,她的善良不同于姆咪的柔软,而是有着坚硬的外壳,勇敢地保护着自己的朋友们,也只有她,才能让姆咪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谁。
苏菲·扬松说,姑姑托芙·扬松的身上就有很多亚美的影子,“家族里并没有像亚美这样的一个人,如果你要问的话”,她笑言,“在创作亚美的过程中,托芙很多时候会带入自己的想法,所以其实某种角度上来说亚美也是一部分的她”。
其实孩子们的想法不比大人少
一个优秀的童书形象应当是可以跨越文化差异,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而童书创作者也只有秉持“笔由心生”才能写出感动自己,也感动别人的好故事。在当下这个时代,有成千上万的作品都在讲述一个个暴力、紧张的故事,然而,像姆咪这样温馨的故事才是我们心灵得以慰藉的港湾。
对大人而言是这样,对孩子来说,好的阅读更为重要。苏菲·扬松说,不管是在家里或是在学校,其实孩子们的想法一点都不比大人少,“不要小看了孩子们!他们有各种情绪,懂得察言观色”。孩子眼里的世界是未知的,但在阅读中,他们可以找到准确表达内心想法的语汇,甚至是他们所思考问题的答案,好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带孩子感受生活以外的东西,为孩子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
现代的先进技术在带来各种可能性的同时,无形中也带来各种压力,苏菲·扬松说,这个时候很重要的一点是告诉孩子们:“慢慢来也是可以的,不跑在队伍的最前面也是可以的。”孩子们应当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下探索、发现自己的可能性,而不用着急着成熟起来,他们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得到快乐,而不是为了迎合社会的需要去做自己不擅长的事。
“我想告诉孩子们,你没有必要成为纷扰繁杂世界的一个零件,你完全可以在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里拥有极富意义的人生。”她这样说。
文汇报记者 周敏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