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踢踢
鲜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奉名利为神明,对成功流露出急不可耐的崇拜。
阿里和芒果台搭伙,在全民“剁手”的疯狂之前,演绎了一场“双11狂欢夜”。总导演请到冯小刚,宣传话术是“一起来数星星”。从新一代歌神陈奕迅、当红辣子鸡“靖王”王凯、粉丝万千的TFBOYS,到芒果台一路捧红的选秀红人,阵容不可谓不奢华。
遗憾的是,眼下中国最大的秀场,却荒腔走板成了堂会。知道流量鼎沸,明白时不我待,各路闻达都将之视为稀罕的推广良机,带着自家的节目、产品,身姿袅娜地走来。
实际的数字,也令这场盛宴名副其实:12分28秒销售额破100亿元,湖南卫视“双11狂欢夜”的收视率超过20%。有心人算了一笔账,斥资不菲的“双11狂欢夜”邀请明星约30位,微博粉丝总数达4亿。
如果仅此而已,不过一场敷衍的假戏真做。偏偏弹幕和实时评论里,充溢着大量的广告信息。和晚会的基调如此神同步,恐怕也唯有佩服马云,生生缔造了一个狂欢节,倒映出这个时代的“伟大”奇观。
用时兴的词说,娱乐正在发生场景革命。过往看春晚,钟情也好,吐槽也罢,至少是举家围坐的除夕,多少有佳节团圆的意味。移植到“双11狂欢夜”,很多人绸缪已久枕戈待旦,只为一举清空购物车。作为“买买买”大餐的前菜,星光熠熠的晚会,也是再合适不过的全民话题。
可不知为何,热闹与喧嚣,却叫人五味杂陈。好像互联网的世界里须臾就建起一座老佛爷百货,或者连免税店和折扣价都步入了云时代。对比占领海外商场的聒噪与纷乱,“双11”也不遑多让,任何实体的虚拟的空间,悉数沦为张贴广告的“电线杆”。
固然有人会说,将个体的消费上升到时代的高度,本身就很荒诞。可金钱与名望成功学流毒,真的不止于“双11”的朝夕之间。某种程度上,每年“双11”阿里杭州总部的销量实时统计仪式,或者某家企业到纳斯达克或纽交所敲钟,只是业已开放的“恶之花”。潜在的种子,悄然散落在言必称项目、话不离融资的咖啡馆和创意园里。
这两天看“知乎上”,有一个热门问题。年轻的985高校毕业生,一无财富积累,二无创业规划,却关心月薪10万是怎样一种体验。再看微信朋友圈,造火箭的少年、95后的女黑客,也都在基本的核实查证之前,就瞬间引燃爆点。
相信什么,便看到什么。想象什么,便成为什么。
现代传媒和社交网络,让人与人之间再无秘密可言。近距离的审视,不免又生出攀比心。失焦的生活与失意的心绪,又裹挟着奋斗的人,从一间明净宽敞的办公室,回归租屋里一张窄小逼仄的小床。
报端电视、户外广告上的新富神话,像一面镜子,照得常人无所遁形。蠢动的物欲,也只好借“双11”的契机,来一次酝酿多时的喷涌。而即便这一刻,仍旧是电商巨头和导购平台蜂拥而上,不容喘息之机。
挣钱从来不是原罪,通过消费追求更优越的物质生活也无可厚非。可穷得只剩下钱,或是为窘迫而怨愤,就无甚可取。当钱跻身唯一的标准,肯定是哪里出了问题。恐怖的是,这也许已成为潜意识层面的“瘟疫”。
日复一日,我们都已忘记,曾经不背房贷、车贷的岁月,一度青涩无匹的校园时光,还有更大的愿景和期许。不仅是成名,不惟是富庶,或许还想过探求世上未知的奥秘,憧憬一场济世经国的壮举。彼时我们不哀叹现实,也不兜售梦想。我们不会把同学聚会假设为无休止的自夸与互捧,也不会用鲜衣怒马或潦草随意来定义赢家和失败者。
用北岛《波兰来客》里的话说:“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而今,和充实有关联的,或许只剩下忙碌。而忙碌又有些盲目,分不清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还是为了不让别人失望。
有时候也觉得好笑,不就买点东西,扯那么远会不会小题大做、上纲上线?可看到“双11狂欢夜”,又总是如鲠在喉。最关键的是,这一天与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子并无不同,无非是一次集中爆发。更多时间里,我们都在“伟大”这个致幻剂中,反复寻找自己,又重新迷失。
像路人跋涉于无垠的荒漠,撞见海市蜃楼,还以为是永世难忘的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