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谈“好声音”,也不谈章子怡。这一次,我只想谈谈汪峰的歌。
客观地讲,汪峰确实是目前中国流行音乐界极其罕见的、接受过长时间系统专业科班训练的高材生。中央音乐学院从附小到大学本科十几年的小提琴生涯,造就了汪峰娴熟的技巧和泉涌般的创作欲望。拿圈内一句笑话说,学古典音乐积攒的这些扎实基本功,如果改去做流行音乐,简直是杀鸡焉用宰牛刀?汪峰内心应该比谁都清楚,这十几年的科班专业积累也正是他能够在流行乐坛任意驰骋、独步江湖的根基。
汪峰并没有像他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同学那样,最终在某个交响乐团坐上小提琴首席的位子。当然,每个人的选择都有自己的理由,这本无可指摘。汪峰的选择是“摇滚乐”——这也是他成名之后最为自豪的字眼。对于究竟什么才是摇滚乐,并非这里讨论的范畴。比较公认的是,摇滚乐历来喜欢标榜以独立的姿态展示其音乐理念——这几乎也是所有前卫艺术的姿态。独立的对立面恰恰是媚俗或者妥协,后者则是艺术家为人诟病的创作大忌。这也是汪峰始终忌讳外界把自己与“世俗”等同起来的深层原因。
从出道之日在地下室暗无天日的死磕,到今天享受出入头等舱和名车豪宅之快感,尽管境遇反差巨大,汪峰始终强势“捍卫”着独立姿态。高处不胜寒。功成名就之下,这种敏感心态滑向了另一个极端,也就成了娱乐圈的种种笑话。
回望汪峰历年推出的唱片,大体分为三个时期。从中可以大致窥视这位“半壁君”如何用一首首作品打下半壁江山。
鲍家街43号时期 拥抱“中国新音乐”的春天
组乐队是玩摇滚的最常见形式。汪峰也不例外。在“鲍家街43号”乐队时期,汪峰是该乐队的灵魂人物,先后推出《鲍家街43号》《风暴来临》两张专辑。
《鲍家街43号》一问世就一鸣惊人,那是群情激昂的年代,所有的热血少年都热切盼望着“中国新音乐”的春天。汪峰和他的小伙伴交上了一份优秀的答卷。专辑中《晚安北京》《我真的需要》等作品尽管以今天的标准可能略显粗糙,但是词曲、配器、乐队水准都和当时其他的非科班出身的“野路子”摇滚乐队形成了鲜明对比。
随后的第二张《风暴来临》,汪峰并没有因为首张专辑收获的赞誉而被压力压垮,保持了不俗的水准。特别是那首《我应该真实的生活还是去幻想》,把歌者面临的困境赤裸裸地坦陈出来。这种迷惘、彷徨和挣扎,成为汪峰后来的音乐路线里屡试不爽的杀手锏。
不过这张专辑发表之后,汪峰和乐队小伙伴的合作也走到了尽头,他自己公开的说法是要加盟华纳,国际大公司的合约不可能眷顾到乐队每个成员。真实原因不详。
华纳时期 皮裤愤青转型为成熟男性
国际唱片巨头的平台给汪峰带来了另一番天地。华纳时期首张专辑《花火》再度迸发出灿烂的火花。整张专辑制作考究,同名标题曲灵感来源于日本大导演北野武的名作《花火》,歌词极具画面感,歌曲爆发力十足,配器颇得摇滚乐的精髓。据说该专辑制作之时,正值汪峰前女友筠子(民谣歌手,唯一专辑《春分·立秋》被视为中国民谣遗珠)自杀身亡。该专辑收录的《美丽世界的孤儿》是汪峰曾经写给筠子的作品。
随后一张《爱是一颗幸福的子弹》毁誉参半。这是一张过于流行的唱片,精致而绵软,《在雨中》《英雄》《最后一次见到你》等为旋律优美,摇滚乐硬朗的风格几乎荡然无存。这张唱片也让汪峰第一次体会到被批评为妥协和媚俗后所承受的郁闷和痛苦。
《笑着哭》是汪峰音乐生涯中不能漏掉的专辑,只因《飞得更高》。本来汪峰已经面临事业的瓶颈,但是这张专辑改写了他的命运。从整体的作品风格上看依然维持了汪峰的脉络,但是形象上做了很大改变,从穿皮裤的愤青变成了成熟的都市男性。特别是《飞得更高》这首歌立意健康,积极向上,被各大体育赛事选为推广歌曲反复播放,汪峰的知名度激增,他也一下子从摇滚的狭小世界进入了主流人群的视线中,实现了商业意义上的蜕变。
跻身领军行列 在纠结中继续表演“理想”
这些年来唱片业的动荡并未影响到汪峰的个人事业。离开了华纳之后,汪峰迅速找到了新的位置,以高产的姿态陆续推出了《怒放的生命》《勇敢的心》《信仰在空中飘扬》《生无所求》《生来彷徨》五张专辑,几乎每一张都是长篇巨作。从音乐制作和表达上来说,这些作品企图心颇大,例如《信仰在空中飘扬》明显是“借鉴”民谣宗师鲍勃·迪伦的经典歌曲《答案在风中飘扬》。《北京北京》是《晚安北京》的姐妹篇,充满了对这座城市骨子里的浓厚情感。
汪峰在这个时期的作品中,延续了他一贯的人文思考,对现实的质疑,对人性的挖掘——这种触觉也是国内其他歌手少有触及。但是从音乐创意来说,这些专辑已经了无新意,基本上还是延续他那些标签化的“敏锐”触觉。不过客观地说,又有哪个艺术家能保持超越自己的永恒动力呢?
介入综艺节目则是汪峰全面接壤娱乐圈的开始,这大概也是汪峰本人始料未及的。每年连续三个月大众媒体的狂轰滥炸,这样的高密度曝光恐怕是国内艺人少有机会的。非常巧合,汪峰先期积累的这些作品以及具备娱乐要素的生活经历为娱乐话题的炒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那些还算言之有物的作品被一遍遍改编翻唱,汪峰在秀场上的种种表现也为自己赢得了十足的话题。
表面上汪峰一直标榜自己拒绝与世俗同流合污,实际上他的一言一行正在迅速地被世俗所同化。不可否认,世俗成就了一位艺人,但是艺人必须学会承受并且感激世俗的偏见,否则等待艺人的就不只是鲜花,更多的是板砖。“半壁君”在纠结中倔强地继续表演他的“理想”,这就像安徒生童话中的《皇帝的新衣》。
文/武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