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踢踢
近来作家阎连科在《80后,怎么办?》新书讨论会上的一席话,叫人大跌眼镜。他说,“相对50后、60后,80后这代人是相当懦弱的一代人,懦弱到我们今天面对社会现实的时候,再也找不到一种80后的声音来了。”
懦弱的理由是,“任何一个时代的进步,其实靠下一代对上一代的反叛来推动。但80后这一代人所谓的反叛,并没有给时代做出一个突出的贡献。”同时,“今天说80后以自我为中心,更多是停留在物质上的,比如说房子、车子、口红、名包、名牌衣服,他们想要、想买,父亲母亲、周围的人全都要为他们奋斗。但是,在这一代人身上,几乎找不到他们在精神上的以自我为中心。”
看到这里,特别想说两句。发言之前,我还刻意自问了一下,会不会是身为80后,感受到冒犯,才愤而驳斥?答案应该是否定的。
我觉得阎连科老了。“老”这个词,不针对生理年龄,而是颓圮封闭的心态。关于他的老去,我没有愤怒,只有失望。原本以为,一个时代的人,不论步速,都理当保持向前。可那些先行者,却主动放慢脚步,转过身来,哀叹世道的浇漓。
更可悲的是,感慨的说辞,还是早已过气的代际划分。
我不明白,一个知名作家为何会发出时代进步依托反叛推动的论调?
反叛和批判重要吗?毫无疑问。但要求别人反叛,进而以此作为对一个代际的要求,这恐怕不是反叛,而是反智。
固然,每一个80后的年轻人,都没有经历过政令既出命运即改的大时代,不曾领略“知识青年下夕烟”,也未尝遭遇高考废止无地出头的窘迫。但80后有80后的困扰和局促,在个体意义上,80后直面的物欲横流和纸醉金迷,何尝不需要勇气与定力?
买房买车哪里是“恶”,人心物欲向来如此。眼下的稍显丰裕,无需为过去的极端匮乏顶罪。80后有资格,也有能力选择自己的生活。选择哪一种,取决于每一个人自身。
至于“精神上的以自我为中心”,80后岂止是有,而且颇为强烈。不然电影院里何以人头攒动?剧场门前何以络绎不绝?关于文艺作品的评价,又何以常常截然两分?阎连科的遗憾在于,80后缺少一个共同的声音。可他无从或不愿明白的是,汇流而成的集体发声已成往事了。
身边有太多长辈,爱说一句老话:“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
这话有颇深的定见:我代表经验劝诫你,我代表时间安慰你,我代表弯路警告你。可惜,个人归个人,从来没有谁能代表谁,遑论代为进行人生的判断选择。
在代表背后,难免是某种不甘心和意难平。可批评,按理不是最从容的姿态。宽和是,自由是,激动不是,无奈不是。按王小波的说法,“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亲尝人生的得失,只有自己能对自己不满或愤怒,无需别人代表。
说句实话,我也常觉得,我老了。身边的80后,也常说上有老,下有小,已然“人到中年”。
看到90后乃至00后们,玩转陌陌,追逐小鲜肉,很多时候,我也不理解。但我只说“我不理解”,不会说“我们不能理解”“你们人心不古”。这不是道德姿态的高下,而是对世界的基本态度。所谓“我”,绝不只是自我,也是尊重他人,是不张牙舞爪的理智,是不指手画脚的文明。
不怕说一句,我也会老的。希望当我老了,还能对世界充满好奇。看到新生事物,不会着急地指斥它和自己的经验世界有哪些乖谬的不吻合。作为一个难以避免的老人,并非都要像九斤老太那样无休止地哀叹“一代不如一代”。
如果说80后这一代有什么真正的“集体进步”,我觉得是,将学着不去代表谁作为美德来遵奉。
世间事,“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而已。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