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记者 钱蓓
截至去年底,上海共有常住人口2415万,他们的基础信息集成于市人口办的实有人口信息系统。目前,市人口办正在每个居、村委会设立实有人口信息采集室,居、村委干部可以把他们采集到的来沪人员、人户分离人员等信息录入系统,预计今年年底完成全市布局。令村、居委干部意外的是,市人口办还逐步向全市5800多位居委会、村委会的书记和主任开放系统权限,允许“小巷总理”登录市级人口信息系统,查询所在社区的居民信息。正在推进居、村委会电子台账建设的诸多区县,把这次“开放”视作上海社区管理信息化的一次突破。
“土台账”信息难“保鲜”
数字时代到来以前,“小巷总理”的信息管理工具叫做台账。通常,每个居、村委会都有一套基础台账,以户为单位,记录小区所有住户的姓名、籍贯、职业、居住地等信息。基础台账是居委会干部走家串户填起来的,一任传一任,人人要“翻熟”。
社区规模的扩张和人口流动的加剧改变了社区的形态,社区干部面对的不再是相对静态的熟人社会,生人住户越来越多,想敲开居民家门也不再容易。相应地,基础台账的信息“保鲜”也越来越难,直接影响到社区管理的效率和社区服务的“到达率”。
市级信息库、村居台账各有优势
去年4月,上海市人口办决定在社会管理的最前端——居、村委会开展实有人口信息采集,依托信息采集网络,为全市的居、村委会开通系统应用终端,授权5800多位居、村委会的书记和主任使用实有人口信息系统。“假如小区里来了个陌生住户,居委干部四处打听不到他的信息,我可以用我的身份证号,在办公室电脑上登录系统,用住户名字等已知信息进行搜索。根据书记、主任的权限,能查到对方的性别、身份证号、户籍所在地等等。”闸北区临汾街道场中路1011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谌静珠说,该居委会至今保持着严格的“一户一表”基础台账制度,每次有新人入住,居委会干部必须去找物业公司和住户本人登记信息;四五月启用的这个电子系统,可用来作信息“对表”之用。
事实上,一直以来,市级的实有人口信息系统和分布于数千个居、村委会的“土台账”,构成了上海人口管理和服务的两套信息体系,它们各有侧重、各有优势。杨浦区社建办有关人士介绍:“人口办的信息精确,比如户口的迁入、迁出,人员的出生和死亡,这些是必须要在公安局报备的;居、村委会的信息灵活、详细,因为他们是直接和居民接触的人。”
有了权限,但使用频率不高
上海正推动居、村委会的台账整治,出于减轻居委会负担的考虑,政府要求推广电子台账系统。这意味着首先得把海量的村、居委会台账信息从纸上搬入电脑。比起愚公移山式的手动输入,从实有人口信息系统导入基础数据,再由社区干部依据基础台账做拾遗补缺的补录,显然更节省成本。这一设想得到了人口办的支持,市人口办市民信息处处长鲁明介绍,该办已与黄浦、静安、长宁、闸北、浦东等十个区达成协议,同意把实有人口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导入有关区县的数据库,并保持同步更新,用于支持区县开展社会治理。
据悉,闸北区的电子台账系统,便是以实有人口信息系统的导入数据作为基础数据。今后,闸北辖区内所有的居、村委会都可查询所在社区的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社会组织、实有企业信息。刚刚上线的电子台账系统,本月将在全区铺开。明年开始,闸北区所有居、村委会不再使用纸质台账,各委办局考核居委会也只能通过电子台账系统进行。
类似的动作,其他区县也正陆续推进。各方普遍认为,电子台账系统不仅能减轻居委会负担,还可促使社区管理朝着信息化、智能化目标发展,但也可以想见,这对居、村委会干部来说是不小的挑战。鲁明介绍,此前下放实有人口信息系统权限时,很多居、村委会干部不习惯使用,为提高系统使用率,人口办还出台了考核指标,要求每个居、村委会每季度登录使用不少于15次,目前“达标率”仅有60%到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