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Robot的清洁机器人一举开启了服务机器人大规模产业化的浪潮
□王迎春 沈应龙
iRobot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机器人企业,也是纳斯达克的机器人第一股。在技术水平、从业历史、产业化程度上,这家公司都表现出全面的领先优势,产品覆盖了家用、军用、航空、医疗、教育等各领域,单单家用清洁机器,去年销量就达1000万套,创下民用机器人的历史最佳业绩。
纵观iRobot的历程,政府扮演了非常关键的角色。但这家企业能真正做大,更关键的因素却来自市场。回顾iRobot 20多年的发展史,应该对产业研究者和经营者有所启迪。
iRobot成立于1990年,当时,机器人市场虽然前景可期,但技术门槛高,短期内市场无法成熟,因此,一般的风险资本往往不愿意投资这类高风险项目。
早期为iRobot持续提供支持的,是政府的科研项目资金。通过“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美国政府为iRobot提供了3000多万美元资金,支持了约33项研究活动,涉及传感器和其他机器人的研发。iRobot创始人科林·安格尔承认,如果没有该计划的支持,iRobot就成不了该领域的领军企业。
在iRobot发展之初,由于服务机器人市场机遇还未出现,主要用户也还是政府,特别是军方。这既保证了iRobot的发展,也促进了其技术的成熟。先后与iRobot订立机器人研发合同的美国政府机构,包括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以及美国陆军等。
NASA是第一个与iRobot合作的政府机构。1991年,双方合作开发了首个太空探索机器人Geghis。
DARPA是iRobot发展中最重要的支持者,在十多年间,双方签署了大量研究合同,包括1998年的战争移动机器人项目,2004年的小型无人地面车项目(价值3730万美元,后增加到5140万美元),2008年的通信中继机器人项目LANdroids(价值250万美元)与可重组外形的柔性机器人项目(价值330万美元),2012年,iRobot再次从DARPA获得65万美元,以推进充气式机械臂研究。
“911”事件后,iRobot研发的搜救机器人PackBot首次进驻世贸中心废墟,用于搜救工作。到2011年9月,美国陆军决定在5年内向iRobot支付6000万美元,订购PackBot机器人。
政府的支持为iRobot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要把技术优势转化为被市场广泛接受的产品,还需要跨过巨大的鸿沟,而这也是很多技术型企业不能走远的关键。但iRobot似乎没有陷入这一困局。这家公司的理念是“为现实世界制造机器人”致力于创造现实生活需要的机器人,不断通过技术和创意,把概念转化为实质产品。
科林·安格尔认为,不能拘泥于研发拟人化的机器人,否则会减缓产业发展。他说:“制造机器人,成本的考量十分重要。降低结构复杂度的发明,将推动机器人技术的大跃进。”正是凭借这种理念,iRobot在将机器人引入大众市场,促进机器人的商业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iRobot打开了民用市场缺口的是清洁机器人。最初,它曾与庄臣公司合作开发大型清洁机器人,之后便把目光迅速投向研发低价产品,以进军普通家庭。
2002年,历经5年研究,其首款家用清洁机器人Roomba问世,一举开启了服务机器人大规模产业化的浪潮,iRobot也因此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04年,能根据脏污程度自动清扫及回充的Roomba Discovery上市,销量突破100万台。2005年,全球第一台洗地机器人Scooba也开始进入千家万户,同年11月,iRobot在纳斯达克股市挂牌上市。
iRobot已经成为其他服务机器人企业的榜样。在现有的服务机器人公司中,有不少正是追随着它的市场定位,模仿其产品设计,进入了服务机器人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