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首席记者 张懿
“莫拉维克悖论”正将机器人产业引入拐点:几十年来,机器人的实际表现始终及不上期望;现在,新一代机器人的设计理念也许能让它们走入更多工厂。但“立业”的前提是,它们首先得更像“人”。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机器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曲道奎昨天忽然提到了“莫拉维克悖论”。这个人工智能领域的著名论断是:机器人能胜任一些复杂工作,但那些对小孩来说都没什么难度的事,它却不行。
在昨天的工博会机器人高峰论坛上,很多发言者都谈到了拐点:其一,去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产地和市场;其二,中国的人口红利正逐渐消失,劳动力价格上升。综合来看,机器人将顺理成章地在中国大举发展。有企业曾因此发布宏伟计划,因为频现工人自杀,富士康在2012年宣称要引入100万机器“工人”,但至今,这仍只是一句口号。曲道奎说,根本原因在于“莫拉维克悖论”:装配手机这种事,不需要多少文化,但机器人就是干不了。
富士康及国内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潜在需求,曾让机器人产业相当振奋,但现实却冰冷。曲道奎说,机器人迄今仍很难算是真正的“产业”。中国市场是“全球最大”,但去年只销售了3万多台。
曲道奎说,过去50年,机器人其实只被当成机器在研发——如果你来到工博会机器人展区,就能理解他的这句话。那里全是机械臂,连一双“手”都很难找到。
曲道奎说:“人如果只有一条胳膊,能干多少工作?”但机器人缺的不仅是手,更包括协作精神。实际上,工博会就像是一个“动物园”——机器人大都被圈在铁丝围栏里,因为它们并不是友好的工友,就算你在它面前擦汗,它也无法感觉到你的存在。
曲道奎和上海市机器人行业协会会长徐建国等发言者都认为,机器人的应用不该像现在这样局限在汽车业,而应进入3C制造、食品加工等更多行业,但前提是,它们得表现得像一个“人”。
事实上,参加本次工博会的库卡、ABB等全球领先的机器人公司,都在调整思路,研发更能感知、协作的机器人。本报昨天报道的“酒保机器人”(详见第二版《机器人将取代咖啡店员工?》一文),就已经可以与人并肩工作——ABB的“优米”有眼睛,看得懂咖啡机显示屏;有触觉,碰到人马上会停止运动。但它们还不够灵巧,大概只能算“原始人”。
库卡公司首席销售官马丁·库恩昨天表示,未来机器人的结构、关节、控制系统都要全新设计,加入更多传感器。库恩用一段动画演示了库卡的一个前瞻性研发项目:一辆半成品汽车周围,三四个机器人忙前忙后,一个工人有时会走过去,递上一把扳手……如果是人,这毫无难度,但要机器接过扳手,非常难。
徐建国说,国内机器人产业现在有一定的泡沫,必须更重视核心技术、关键部件、传感器的研发,否则可能重蹈光伏产业的覆辙。
麦肯锡去年在一份技术预见报告中,将机器人列为“颠覆性技术”。但曲道奎说,机器人发展正处于转折点,麦肯锡说的肯定不是现在的机器人。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