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刚刚获得全国援藏先进个人荣誉的杨连明随松江区党政代表团再次在日喀则定日县城内穿梭。尽管此次身份已经发生了变化,不过当他踏上这片“记忆深刻”的土地,仍然感慨万分:在这里曾留下过欢笑、留下过泪水、甚至留下过“惊心动魄”的生死考验。
“第一线”成工作常态
从2007年6月至2010年9月,杨连明作为上海第五批援藏干部,进藏担任定日县县委书记。“当时,定日是日喀则地区18个县中唯一一个不通电的。”杨连明说,那时,每天傍晚就会有一道别样的风景——商家纷纷启动柴油发电机,以此解决照明问题,“整个县城都会听到嗡嗡的声音。”
艰苦的现状并没有出乎杨连明的意料,这位身材稍显瘦小的汉子立刻投入到工作中。在办公室待了不到一个星期,他便和支援定日小组的同事一起下乡镇调研,而他则选择了最为边远的村庄——152公里外的绒辖乡左不德村。由于不通车,最后的30公里山路必须靠步行进入,2个多小时后,杨连明的双脚都打满了水泡。他回忆,那是生平第一次一下子走那么远。当晚到了村子,村民们都很激动:“县委书记亲自来村里,还是第一次!”
此后,“第一线”成了杨连明工作的常态,他总是说:“要把工作做好,还是得走下去看问题,只有到最基层一线去,才能知道人们想什么,才能明白人们缺什么,才能发现实际情况,看清问题本质。”
2007年8月,定日遭受50年一遇的暴雨,洪灾遍及全县13个乡镇,国道至县城的桥梁遭受洪水猛烈冲击。一旦桥被冲毁,定日县城和外界的交通会全部中断,当时的情势十分危急。杨连明第一时间赶赴一线,和干部群众投入到抗洪抢险斗争中,连续奋战了7昼夜,与当地群众一起背沙袋、搬石头、捆铁丝……他原本120斤的体重瘦到不足100斤,脸被晒得脱了几层皮,却始终没有离开抢险现场半步。
冬季的青藏高原,环境之恶劣,我们难以想象。“12月份,道路结冰,汽车不断地在打滑。有一次,我的车被一块石头砸中,车顶出现一个坑。若是大石头,那就惨了。”
被“骗”回地委休息
在杨连明的任期内,有一件大事不得不提——奥运圣火登顶珠峰。
2008年5月,北京奥运圣火要在定日县传递。这里是边境县,边界长,通外口子多,一直是国际关注的焦点。当年拉萨等地“3·14”打砸抢烧事件的发生,更令杨连明高度紧张。
“从定日县城到珠峰大本营,最忙的一天,我来回三次。”两地间90公里的路程崎岖难行,走一次就足以“把人震散架”,而杨连明硬是咬牙坚持了下来。70多天的准备过程中,他驱车8000多公里,往返多个边境镇和哨卡,翻越5000米以上的山口超过50次。
在圣火成功登顶珠峰后,杨连明接到了一份“奇特”的会议通知。“以往要求报到人员一栏都是以职务相称,唯独那次写了我的名字。”未及多想,他匆匆赶到日喀则。
刚到地委,杨连明马上进行“例行公事”——洗澡。当年定日不具备洗澡条件,因此援藏干部只能利用回地委开会的机会洗澡,往往好几个月才能轮上一次。刚洗完,第五批援藏干部总领队赵卫星就来找他“聊聊”,“当时我还着急,会议快迟到了,后来才知道,这个会议就我一个人。”杨连明的心一下被打动了。原来赵领队看着杨连明三个月没日没夜地干,担心他的身体,想让他撤回海拔相对较低的日喀则休整,但又怕他不肯撤离工作岗位,于是和时任日喀则地委书记格桑想了这么一招。
铁汉柔情也会想家
在藏区的孤独,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体会。铁汉柔情,也会有想家的时候。
2007年秋季,总领队赵卫星通过朋友,带来了30只大闸蟹。援藏的兄弟们每个人分到半只,大家吃着吃着都哭了,乡愁涌上心头。
2010年9月1日,因为第五批援藏的五位县委书记需要与第六批的县委书记延长交接期,杨连明在藏区度过了第4个生日。那天,杨连明记得自己喝得有点多。大家都说:“喝点吧,喝了就不想家了。”有人在日记里写道:“酒水、汗珠和别的什么东西都混合着挂在脸上,滴落下来,谁都装作没看见。只是有意无意地抹一把脸,让这种混合物随着窗外的风一点点挥发,干涸在人生的旅途中。”
直至今日,杨连明依然关心当地的情况。他开玩笑地说:“松江和定日对口了20年,早就没有了两地5000公里的距离,已是水乳交融。”
现任的定日县委书记,正是他所在时搭班的常务副书记,两人感情深厚。因此,此次回到定日,杨连明倍感亲切熟悉:“我离开的时候全县一年的财政收入1300万元,如今已经突破了2000万元。”他高兴得合不拢嘴。
对于援藏经历,杨连明说得很是动情:“人生总有那么些岁月终生难忘。”
文汇报记者 徐维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