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残酷的竞技体育世界里,“运动无疆界”从来都不是一句轻易就能实现的口号,直到四年前青奥会的创办,才让这个多少带着些乌托邦色彩的理念成真。
新加坡青奥会上,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罗格将洲际组队的概念引入了马术比赛的赛场。从抽签选马,到跨国界组队,彼时罗格为这场年轻的体育盛会打上了“重交流,轻竞技”的个人烙印。如今,当国际奥委会迎来巴赫时代,“罗格主义”依然在南京得以延续。
本届青奥会射箭项目的赛场,位于南京市东南城郊的方山脚下。今天下午,射箭混合团体组的比赛就在此拉开。与以往的规则不同,在青奥会的赛场上,所谓混合不仅是指男女选手间的跨性别组合,还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跨国混搭”。
作为中国射箭队里仅存的独苗,北京姑娘李佳蔓的青奥之旅与一位来自菲律宾的腼腆小伙捆在了一起。作为曾经的全国冠军,17岁的李佳蔓对于这项考验心态与专注度的运动有着特别的感觉。然而,面对语言不通的搭档,如何与其沟通交流却让这位长着娃娃脸的姑娘感到有些棘手。
为了能在比赛时向搭档传达鼓励,李佳蔓可谓花了不少心思。从竖拇指、做鬼脸,到简单的浅浅一笑,每当中国姑娘不怎么熟练地比划出“世界语”,菲律宾小伙也会以相似的方式报以回应。那一刻,语言的障碍被这群年轻人彼此间的热情轻易融化。而在他们身后那座长达80米的江南水乡式长廊内,相同的故事也在教练间上演。正如法国队的教练所言,“彼此欣赏,彼此尊重,这样的赛制让人不自觉地就放下了成绩的包袱,也许这就是离真正的奥运精神最近的地方。”
其实,在职业网球或最高水平的羽毛球比赛中,跨国组合并不罕见,但那更多是出于搭档二人彼此球风的互补或是实力的堆砌。当这股“混搭风”刮进了射箭这样纯粹的个人竞技项目,其意义无疑在竞技之外,也透露着巴赫对于青奥精神的理解以及对于前辈理想的坚持。正如数据所示,在今年所有的28个大项中,允许或者强制跨国籍组队的项目达到了12个。在四天后进行的田径8×100混合接力赛中,更将上演一场由全部680位选手共同打造的“世界联合大接力”。
在启程前往南京前,不少选手都曾收到通知,希望他们即便已经完赛也能留到青奥会的最后一刻,利用比赛之余看看这个陌生国度的风景,寻找这场体育盛事在竞技之外的美好与乐趣。而这或许正是13年前罗格初次提出青奥理念时,脑海中曾描绘千万遍的场景。
文汇报见习记者 谢笑添 本报驻苏记者 吴跃龙
(本报南京8月22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