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之春》被公认是1949年前中国电影的巅峰之作。 (资料照片)
费穆导演的《小城之春》日前在伦敦公映,拉开长达5个月的“一个世纪的中国电影”影展大幕。由英国电影资料馆联合北京、台北、香港三地电影资料馆主办的这次大型影展,是自1920年代以来华语电影的一次全景式展示,也是中国电影在海外的盛大集体亮相。
第一阶段为期两个月,展映分成“黄金时代”、“新中国”、“类型片”和“新浪潮”4个单元,所选影片包括《小城之春》、《红色娘子军》、《秋决》、《黄飞鸿》、《大话西游》、《悲情城市》、《红高粱》、《盗马贼》和《英雄》等,呈现历经一个世纪的中国电影的发展,并尽可能地再现中国电影多元的生态图景。影展的策展人诺阿·柯万(NoahCowan)在谈论选片时强调,希望这次影展能破除西方电影研究界将华语电影割裂成大陆、香港和台湾3个单元的惯性,重新发现两岸三地一些曾在主流视线之外的电影并探究三地电影创作的内在关联,促成对中国电影史的全新寻访。
一个阶段的巅峰之作
尽管田壮壮翻拍的《小城之春》曾于2002年在英国公映,费穆原版的《小城之春》在那里仍然是一部新鲜的电影,这次英国电影资料馆的大规模放映之前,只有很有限的电影工作者和研究者看过它的VHS录影带。英国电影资料馆的一位研究员说,除了发烧级的老电影爱好者和中国通,大部分西方观众对1970年代之前,尤其1930、1940年代的中国电影,认知度几乎为零。
即便如此,《小城之春》仍被认为是中国电影1949年前一个阶段的巅峰之作。费穆在电影里对于成年男女压抑欲望的坦诚,让《小城之春》散发着无与伦比的感性光芒,他创造性地把人物受创的情感与家国历史背景诗意交融,这样的意识与导演手法即便在今天也被评价为“现代、超前、酷”。《卫报》影评人把费穆同马克斯·奥菲斯、沟口健二、道格拉斯·塞克和早期的大卫·里恩类比,认为他用电影达到了亨利·詹姆斯小说的高度。费穆的成就本不需要用西方文艺名人来佐证,不过对于不熟悉他的西方观众而言,这一串的类比成了最好的介绍方式。
新一轮发现之旅
这次影展的选片和排片安排中,策展人把大陆、香港和台湾的电影视作一个多元的集合体,关注三地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电影创作中的联系,挖掘“华语电影”的内涵与外延。“类型片”部分梳理了武侠、帮派这两路在中国电影中最有历史渊源也最发达的作品:以《独臂刀》为代表的功夫片成就了一套硬汉美学,也成为华语片最早输出海外的成功典范;《侠女》这一路正统武侠摸索出写意江湖,李安的《卧虎藏龙》则是成就最高的继承者;成龙的《警察故事》在功夫片的躯壳里注入神经喜剧的血液;徐克的《黄飞鸿》系列以侠义书写庙堂之外的史诗;周星驰的《大话西游》以对武侠志怪传奇的解构,完成一部“中国的奥德赛”(这也是影片的英文译名)。
“新浪潮”单元则试图跨越代际和地域的隔阂,对1976年以后的中国电影进行新的梳理。《红高粱》、《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和《孩子王》通常被认为是第五代电影突破第四代的代表作品,但两代人对历史创伤的感受与表达,其内在联系比外在表现的“分道扬镳”更耐人寻味。第四代开启的中国电影复苏之旅、第五代的横空出世以及港台两地新浪潮的发轫,在《盗马贼》、《投奔怒海》与《悲情城市》这些电影背后所负载的内涵,是比电影本身更丰富的话题。
这也是“一个世纪的中国电影”影展的立足点:在历史的语境里重新发现中国电影。
文汇报记者 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