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上海如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先来看看世界其他具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地位的城市是如何成长起来的。今天起,文汇报推出一组报道,分别介绍伦敦、柏林、纽约等创新城市的发展历程、城市特质,并由专家点评其创新特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不仅是看别处的风景,更是在此过程中,锤炼上海的城市创新特质与动力,建设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相融相济、能够屹立于世界经济潮头的科技创新中心。
作为全球金融中心之一,伦敦早就蜚声世界。不过,它“欧洲科技创新中心”的名头,却在近几年才声名远扬。其实,自上世纪90年代晚期,历史上被看作“贫民区”、街道老旧的伦敦东部就逐渐自发形成了一个朝气蓬勃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如今人们已习惯称该集群为“伦敦科技城”。
全球科技企业纷至沓来
如今,伦敦已经成为全球科技企业在欧洲的“最重要一站”。落户伦敦科技城的,既有谷歌、脸书、推特、亚马逊等顶级公司,也有孵化器之类的企业,如欧洲最老、最大的“新型”科技企业孵化器种子营(Seedcamp),还有众多创业小公司。
在孵化器行业,有人将美国的硅谷孵化器Y组合(YCombinator)比作苹果,将种子营比作安卓,可见其地位之非凡。在成立的前5年,种子营孵化了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近200个创业企业。其创始人兼总裁索尔·克莱文认为,不同于Y组合以硅谷为中心的模式,种子营在全球范围内搜索项目,甚至尝试从未涉及的领域,“因为如果你想攀登到山的顶峰,首先必须找到那座山”。
一些数字印证了伦敦科技创新的强劲势头:过去3年间,伦敦的科技企业数量增加了76%,从原有的近5万家增长到8.8万家;仅东伦敦地区就已密布了3200家创业公司,创造了5万多就业岗位。
但这种“繁荣”与硅谷相比,仍显暗淡:2013年,伦敦科技创业企业获得的风投不过7.6亿美元,但同年硅谷的数字是97亿美元,纽约也有24亿美元。而且,至今未有一家本土领军科技企业诞生,成为伦敦科技城“无言的伤痛”。
科研实力与营商环境为支撑
伦敦科技城之所以能蓬勃发展,两大支撑要素缺一不可:一是伦敦雄厚的科学研究实力,二是开放、自由的营商环境。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钟婷说,伦敦是英国大学生数量最多的城市,拥有数量众多的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闻名于世的牛津和剑桥大学也距离伦敦不远。伦敦拥有的高校研究经费占全英国的25%,平均每位学生的研究经费是英国其他地区的2倍。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拉夫堡大学、伦敦城市大学和伦敦大学学院都是科技城项目的学术合作伙伴。
伦敦科技城的缘起,可回溯至上世纪90年代晚期。从科技公司的落地到集聚发展,完全是一个自发的过程。钟婷介绍,这一自发形成的大背景,就是伦敦作为英 国数字经济产业重镇的优势地位。英国的数字经济产业,超过两成集中在伦敦。就信息通信技术而言,伦敦计算机及相关行业的就业量占全英国的近24%,通信行 业占近22%。而企业倚重的,正是伦敦公平与透明的法律体系、恰当的监管体制、遍及全球的客户基础、高效的支持性服务(包括技术基础设施、专业服务等)、 深层级的本地人才库和对国外人才的强大吸引力、活跃的创新文化等要素。有专家称,伦敦科技城的形成和壮大,其实是城市优势产业发展的综合结果。
文汇报记者 许琦敏
专家点评
杜德斌 (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作为老牌国际化大都市和世界著名国际金融中心,伦敦也是“欧洲大陆的科技创新中心”,这首先得益于其雄厚的科学研究实力。伦敦是英国大学生数量最多的城市,拥有数量众多的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如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格林尼治大学、城市大学等,周边更有牛津和剑桥大学这两所世界著名高等学府。现代大学集知识传播和知识创造于一体,使伦敦成为基础研究的重镇和人才培养的摇篮。伦敦的成功,还得益于其国际化、自由化的营商环境,这无疑是伦敦成为全球科技创 新中心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当然,伦敦也有自己的“软肋”,即缺乏本土科技龙头企业,因此英国政府在2010年启动实施“英国科技城”国家战略,试图通过培育本土创新企业将伦敦打造成“世界科技中心之一”。
上海的情况与伦敦颇为类似,即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大量集聚,本土企业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上海要建设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一方面需要通过高等教 育和科研体制改革,着力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知识源泉和人才保障;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创新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开放包容的创 新环境,尤其是要为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成长营造适宜的创新生态系统,加快培育一批本土创新龙头企业,以此支撑起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