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的阅读终端已经扩展为PC、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智能电视等多屏,每位用户使用的平台也逐渐多元化。如何满足多屏同源、同步的阅读需求,成为网络文学内容提供商和渠道提供商努力的方向。多数厂商为了适应用户的阅读需求,纷纷推出阅读云服务,使用户可以用同一账户,在多终端、不同平台、不同网络中无缝切换。
本周,上海作协网络作家协会成立,70余位网络文学作者亮相巨鹿路675号上海作协,和陈村、孙甘露等作家面对面。面对网络文学,“传统”文学界正在变得更开放更包容。而各地网络作协和网络文学工作委员会的成立,也标志着网络文学正在进入主流文学的话语体系。
从1998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让中国网民初次体验“网络文学”,到资本大规模介入生成一个年产值超过40亿元的产业,再到网络文学以通俗文学的姿态进入作协……16年的发展历程中,一批批网络作家风起云涌,一部部网络作品层出不穷,网络文学从野蛮生长中渐渐成熟,在文学、市场价值的平衡中,进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学作家沉下心来,静下气来,通过写作回归文学创作应有的规律。
中国网络文学走过16年,仍处在漫长成长期的初期。在这进程中,有争议、困惑和曲折,但也充满了憧憬、希望和梦想。我们相信,无论网络文学最终将走向何方,网络原创在文学价值上的追求,在满足社会大众阅读需求,实现与主流文学无缝对接,更有序、更健康向前发展的宗旨将永远不会改变。
——编者
1998年至2003年:文学青年开垦的处女地
1998年3月至5月,宝岛台湾博士生蔡智恒在BBS上连载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痞子蔡”与“轻舞飞扬”的网恋故事在各大网站被疯狂转载,“网络文学”这个词汇也第一次大范围出现在公众视野。这部让全国网民与网络文学“第一次亲密接触”的小说,被普遍认为是网文的奠基之作。
痞子蔡的“星星之火”,掀起了网络文学在中国的燎原之势。人们发现,相较于传统纸质出版的“长周期”和“高门槛”,网络为文学的创作和阅读打开了一片更广阔的天地。1998年,通过新成立的文学网站榕树下,人们知道了网络作家李寻欢、邢育森和宁财神;1999年安妮宝贝的《告别薇安》,以及2000年今何在的《悟空传》,均在网络文坛各领风骚,安妮宝贝笔下常出现的“白棉布裙子”还一度成为文艺女青年的“标志性”着装。蔡骏、郭敬明、沧月等日后常驻畅销书榜的知名作家,也都曾在榕树下“安营扎寨”。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邵燕君将这一阶段称为网络文学的“文青时代”:“这些网络作家都是不同程度的‘文青’,他们虽然未能从文学期刊获得进身之阶,但与‘主流文学’的价值体系还是有着相当程度关系,一旦在网上走红后,就很快获得出版。”榕树下创办人朱威廉的梦想就是办一个“网上的《收获》杂志”,自1999年起连续三年主办的“网络原创文学作品奖”也呈现了明显的向主流文学过渡的立场和姿态。
然而,榕树下这种“网络办刊”模式很快发展到了一个瓶颈,并且被更符合互联网风格的天涯论坛赶超。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网络文学并非小说的单向繁荣,而是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体的共同发展。榕树下、天涯社区均有散文、诗歌的分类发表板块;国内首家中文诗歌网站“界限”在1999年创办以后,各种专业性的诗歌网站、论坛、博客也如雨后春笋般创建起来。网络诗歌的兴盛推动了一场被称为“中国低诗潮”的诗歌话语革命。
2003年至2008年:商业重压下的每日更新与长篇连载
2003年10月,起点中文网首推VIP计划。这是网络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座划时代的界碑,开启了付费阅读的模式。
如果说,此前网络文学还是相对小众的文学青年自娱自乐的“爱好”,那么商业模式的确立,则迅速吸引了大批写手投身这一“行业”。尽管千字2-3分钱的付费标准乍一看颇不起眼,但当付费订阅的读者人数达到千、万数量级以上,网络作者获得的稿酬就远远超出了传统出版稿费。与此同时,网站也从中提取三成至五成不等的收益,从而积累足够的资本,进一步优化签约作者的福利。成熟的“生产-消费”商业链条刺激了网络文学的高速发展,催生了一大批“百万年薪”富豪作家的诞生。而网络文学与纸质出版的“依附”、“过渡”关系也发生了逆转,一些网文出版的畅销神话,让热门网文的出版权成为各大出版社竞相争抢的“热饽饽”。
在以市场为主导的前提下,这一阶段的网络小说迅速向类型化发展,并且细分出丰富的题材种类。2005年,《诛仙》掀起了玄幻文学的热潮;《鬼吹灯》和《盗墓笔记》的风靡让2006年成为“盗墓年”;2007年,则是《木槿花西月锦绣》等“穿越小说”的天下。对于这些幻想类题材“井喷”的原因解读,邵燕君提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大约跟网文付费模式开启同一时间,从2003年起,中国的主流文学写作,即现实主义文学,大多关注的是在物质生活中的个人奋斗,而网络文学则补了主流文学的缺。这些网络小说基本上都是通过第二世界的设定,突破现实法则,用玄幻、穿越等方式重新去设计宇宙、设计历史、设计世界的法则,这种更为宏大的叙事能够满足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精神追求。”
另一方面,在“按字计酬”的稿费标准和规定“日产量”的更新压力之下,网络文学越写越长,一部完结的小说往往动辄上百万字。写手们为了保证速度和长度,文字也日益“蓬松”,网络写作成了“流水线作业”。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被称为“小白文”的文体应运而生。小白文通常没什么深度,内容简单、文笔通俗,但非常容易受读者欢迎。我吃西红柿就是写小白文的代表,其成名作《星辰变》称霸2007年网络文坛,甚至许多初中生、小学生也加入了读者行列。有学者认为,这正是网络文学商业化以后,大众文化工业“向下拉齐”特征的迅速显现。
2008年至今:全版权运营和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学化”发展
2008年7月,盛大文学正式成立,旗下整合了起点中文网、晋江原创网、红袖添香网等原创文学网站,成为网络文学界的“龙头老大”。利用高度整合以后的强大资源和平台优势,盛大文学成功闯出了一条“全版权运营”的路径。
“全版权”是指一个产品的所有版权,包括电子版权、线下出版权、影视和游戏改编权以及一系列衍生产品的版权等。比如网文《步步惊心》,就是由盛大文学完成了纸书出版、数字出版、影视剧改编以及其他众多衍生品的全方位售卖,形成了对产品内容资源的一次生产和多次销售。而通过输出网文到集团自有的游戏、动漫等平台,盛大网络也逐渐成为文化娱乐行业的“航空母舰”。
正因为认识到网络文学在整个“泛文化”产业格局中的源头地位,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也从2013年开始,纷纷在这一领域开疆拓土,各自旗下的创世文学网、多酷文学网、91熊猫看书轮番亮相,打破了盛大“一家独大”的局面。
除了全版权运营以外,网络文学近年呈现出的另一个关键特征,是“移动互联网”以及新媒体带来的变化。截至2013年底,手机端网络文学应用软件的使用率已达到46.5%。专家普遍认为,全新的媒介和技术会给网络文学带来“重塑”性的影响。与此同时,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的广泛运用,则在类型化的网络小说以外,开辟了全然不同的文学样式。文学评论家严锋认为,微博作者与读者仿佛身处同一个房间,有一种面对面的对话感。而通过转发来实现的“评点”则形成了作者与读者的不断互动交流,文本的层次更为丰富,长度也变得非常跳跃。“无数个140字的雪片连缀在一起,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文学从原先的静态变成了动态的存在。”
独家专访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冰
网络文学的固有属性是文学
文汇报:去年以来,北京、浙江、江苏、重庆、上海等地相继成立网络作协或网络文学创作委员会,引起一些反响,对此你怎么看?
李冰:这是件与时俱进的好事。尽管新诞生的机构怎么发挥作用还有待摸索总结,但这件事本身便意味着对网络作家的尊重,表明对网络作家和传统作家(暂且这样称呼)是一视同仁的。优秀的网络作家应当被吸收到地方作家协会或者中国作家协会里面来,别让他们总“漂”着,找不到“家”。作家协会是一个专业性的文学团体,大家在这里可以讨论共同关心的文学问题,交流创作心得。网络文学作家进入到作协组织内,大家相互联系会更紧密,交换意见会更方便,在文学道路上遇到困难,也会得到更多的帮助。
我们主张对网络文学作家和传统作家在原则性问题上同样要求。传统作家在创作时应该有社会责任感,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否则就愧对自己的作家称号。网络作家也应该这样,要自净脱俗,传播正能量。
文汇报:现在网络文学是不是“文学”还有一些争议,怎么看网络文学的文学性?
李冰:大家可能以为阅读网络文学作品的都是一些年轻人,其实一些老作家也读。马识途先生100岁了,他就是一个网络文学的读者。他说网络文学里面有很多好东西,特别是故事情节,给他的思路带来启发。当然,网络文学的文学性也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在主题内涵、叙事技巧、审美趣味、语言修辞上都需要多下功夫。因为一些网络文学作品水平差距较大就质疑网络文学是不是“文学”,不免有些偏颇和尖刻。传统作家也要不断提高,只不过是二者的起点和基础不同而己。
网络文学虽然已经走过了16年,但还处在成长的初期。希望网络作家坚守文学理想,要有恒心,有毅力,遇到困难和挫折仍然毫不动摇地走下去。要有长期苦耕、苦修的思想准备,不要指望很快就能成为名作家,也不要指望轻易一炮走红。网络文学作家大多比较年轻,从事文学工作的时间也不长。浙江的一个调查显示,网络作家中,最近三年才走上网络文学道路的占30%。希望大家淡定一些,沉稳一些,集中精力创作。网站有它的盈利模式,网络作家也是通过这样的一个盈利模式使自己有相当的收入,但是千万不要忘了,网络文学的固有属性是文学。文学的规律和资本的规律是两码事,不能把文学的规律丢了,一味跟着市场走。任凭唯利是图作祟,网络文学要健康发展很难,网络作家要提高也很难。
文汇报:现在一搜索网络作家,首先跳出来的就是“网络作家富豪排行榜”这一类新闻。你赞成这样的榜单吗?
李冰:不赞成。网络作家是否因写作致富,不是并且也不应该是评价网络文学或网络作家的标准。对网络作家也好,对传统作家也好,搞所谓的“富豪榜”,是对文学价值判断的误导。文学有文学的价值判断和美学的追求,绝不能简单地以写作收入衡量一个人的文学成就。难道鲁迅先生是因为文学创作收入比别人高才成为伟大文学家的吗?挂着文学名号的以金钱收入为标准的排行榜,实在与文学不相干,倒是可以嗅出些许商业炒作的味道。
文汇报:网络文学要实现健康发展最关键的一点是什么?
李冰:我个人的看法是:提高质量。网络文学不能“疯狂生长”,一定要在数量上有节制、质量上有提高。日写万言,要精雕细刻是难以做到的。网络作家应该思考一个问题:作为文学的生产者,要给文学史留下什么作品?辛辛苦苦点灯熬夜写下的文字,到底有什么价值?我想起文学前辈丁玲同志,她曾经嘱咐文学青年,“写文章不是要多,而是要好。过去有一个外国作家对我说过,鞋子要一百双差不多的,不要只有一双好的。而作品相反,不要一百篇差不多的,只有一篇好的也行。”丁玲同志的这个观点曾被说成是“一本书”主义,遭到错误批判。其实,丁玲同志的观点是对的,在文学创作上,真正写出一部在文学史上能留传下来的作品,应该是很了不起的成绩了。想想有多少名作家最终传世的,也就是一两本书。我国四大名著的作者,曹雪芹除了《红楼梦》,再无其他作品留世;施耐庵除了《水浒传》,也无其他作品留世;罗贯中除了《三国演义》、吴承恩除了《西游记》,虽有其他几部著作可查,也多不为人知。留下一部好的作品对文学史就是个可贵的贡献,就应该受到称赞和尊敬。
文汇报记者 吴越 见习记者 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