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所谓网络文学的写作在互联网上闹腾得风生水起、热闹得很;另一方面,人们对它的关注与评价则基本上还都是停留在最外围、最皮毛的层面。其实,对文学的任何关注,无论是传统还是网络,不读作品就没有发言权。
关于网络文学,本人一向不敢发声,之所以如此胆怯,是因为自己对其作品的阅读太少,说来惭愧:就连《诛仙》、《鬼吹灯》、《盗墓笔记》这样的明星产品都未读过,如此缺乏阅读积累,那说啥心里还不虚得很?不过不敢发声不等于无视或漠视,那么一个“庞然大物”客观上存在着,你的无视与漠视除了暴露自己的孤陋寡闻外,别无其他。坦率地说,为了弥补这种无知,我倒是很想从他人的评述中获取些许相关的滋养。结果,一番搜寻阅读下来,从社会整体有关网络文学的关注中我获取的最大量信息概括起来或可用如下两字而蔽之。
第一个字谓之为“量”。具体点说就是数量多、体量大、点击量高、吸金量强。数量多指的是网络文学的作品很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网络文学签约作者数量超过百万,每年上传作品的数量也接近一百万部,如起点中文网、红袖小说网等多家在线中文写作平台,每日更新的字数就多达一个亿。体量大指的是网络文学单个作品的体量动辄三四部五六部者甚多。点击量高指的是某部网络文学作品获得数以百千万的点击量都并非天方夜谭。至于吸金量强则是说网络作家的“造富能力”好生了得,据“2013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网络作家富豪榜”发布:起点中文网白金级作家唐家三少以2650万元版税蝉联状元宝座,天蚕土豆、血红、我吃西红柿、梦入神机等“网络大神”则紧随其后。
第二个字谓之为“体”。具体地说就是各家都在力图为网络文学定性,试图回答网络文学的本体是什么?概括起来大体上亦不外乎如下四说:一曰传统文学之类型说,即网络文学无非就是传统文学中的类型文学,且多为玄幻、武侠、言情和戏说历史等四类;二曰非文学说,即网络文学多芜杂,压根儿还谈不上是文学;三曰互渗说,即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并非完全对立而是相互渗透;四曰另起炉灶说,即传统文学的那套话语已无力诠释网络文学,因而需要新建另一套话语体系方能言说。
这一“量”一“体”,前者说的都是网络文学现阶段最外观的一些特点,说实话,这些特点与文学本身基本上没什么关系,至于有论者屡屡将其作为网络文学或数字出版巨大成就的重要标志而张扬,这除了一次次地彰显这些论者的无知和GDP崇拜之外,实在说明不了什么。业内人士都知道,文学产量的多少与质的优劣从来就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这些个量与文学自身的价值本身是毫无关系的。那一个个海量的数字无非只是在提供这样一个客观现实,至于价值评判和文学分析则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两者间风马牛不相及。而所谓“体”尽管试图是在评析网络文学的文学特色,但恕我不敬,这样的评析也着实皮毛了些。比如说它是类型文学这不算错,但类型文学本身同样也有优劣之别,被称之为“新武侠”的写手何其多矣,但最终留下的缘何只有金庸、梁羽生、古龙等少数几家?比如说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并非完全对立而是相互渗透,这话也几乎等于没说,只要是文学,又有哪一种能够与文学传统截然不同呢?再比如说网络文学需要另一套话语体系方能言说,那到底又是一套什么样的话语体系呢?究竟是文学的还是其他的则一概语焉不详。至于认为网络文学压根儿还算不上文学则是从根本上将其拒之于文学之门外,这样固然简单,但恐怕也会因其简单而不成为一个办法。
由此看来,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判断:一方面,所谓网络文学的写作在互联网上闹腾得风生水起、热闹得很;另一方面,人们对它的关注与评价则基本上还都是停留在最外围、最皮毛的层面。说句不中听的话:如果我们对网络文学的关注持续停留在这样的外部与浅层,那不是一种无能的表现就是学风的浮躁;如果说这样一种写作还要被称之为是文学的话,那么什么才是人们真正该关注的?
答案只能是回到文学自身,回到文学写作的内部,就作品说作品就写作说写作。你说他粗俗总得说出个一二三,你说他鲜活也需道出个四五六,这些都需要实实在在的阅读为基础,离开了这些,离开了对作品的阅读,对网络文学的任何关注与评说都是苍白的、虚无的和想当然的,这样的关注与评说也基本是废话空话与套话,同样是网络文学中的污垢。其实与传统文学一样,对文学的任何关注,无论是传统还是网络,不读作品就没有发言权。
文/潘凯雄(本文作者为著名文学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