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4年上海中考将于本周末举行。顺利通过这次考试、将于今秋入学的2014级高一新生,很可能是适用高考改革新方案的首批学生。
本周过后,随着今年的高考、中考相继结束,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高考改革总体方案出台进入“倒计时”。而与沪上新高一学生今后升学紧密关联的上海高考改革方案,也即将“问世”。
高考对基础教育素有指挥棒效应,那么,新一轮高考改革会给基础教育带来哪些变化?连日来,本报记者多方走访、深入调查。种种迹象表明,在高考改革“大政”公布前夕,沪上高中已经很不平静。与课程设置、师资安排、评价标准等相关的一系列变革,校长们已经开始运筹帷幄、排兵布阵。
这几天,本市多所高中都在调集“最强大脑”,商议制定今秋入学的高一新生课程计划。下功夫之深、讨论之胶着前所未有,因为这届新高一新生与众不用,很可能成为高考改革新方案实施后的首届学生。新导向必然引发学校教学的重大变革,取消文理分科带来“学科利益的再分配”,课程选择性提高导致“走班”或成未来趋势……一切随高考新方案而“动”。
高中各学科重要次序将改变
可以预见,某些学科的地位肯定将直线上升,师资吃紧,得赶紧招聘老师了,听说有学校已出手挖人了。”“英语科目今后将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考,课时要重排。”昨天上午,本市一所高中的办公室里,三位分管课程设计的老师正在就高一新课程计划激烈地讨论。
同时,本市另外一所示范性高中内,一场关于新课程计划的“头脑风暴”,持续了一整天。由分管校长领衔,召集各学科教研组轮流座谈,听取重订新高一课程方案的意见。
“说到底,这就是一场学科利益的再分配。”一位高中校长透露,高考改革大方向是“文理不分科”,意味着以前相对弱势的科目或被“扶正”,对于学校而言,各学科地位都是平等的,不再存在“学科保护”。
“至于具体的课程安排,究竟增减哪些科目的课时,还要等高考方案正式出台后才能明确。”一位老师分析,但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后,或将实施一年两次考试,高中三年的英语课可能要压缩至两年完成,课程“重心”前移。
选择性增加,“走班”或成趋势
“我们国家的课程结构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究竟弱在哪里?就是我们的课程选择性比较低。”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从目前的体系来看,通过学业水平考提高选择性是最合适的。“未来学业考成绩纳入高考,分为合格考与等第考,学生可以选择,哪几门功课应该花更多精力学,哪几门达到标准水平就够了,这是提高课程选择性比较好的突破口。”该人士表示,这或将成为未来高考改革的一大方向。
学生课程选择的自主性加大,势必对目前的教务工作产生冲击。
“不同于过去的分班或分层,将来,对于除语数英之外的科目,我们会更多地采取走班的形式。”本市一所高中的教务主任表示,选择性增加,意味着课程组合变多,未来,一个学生拥有一张课表,一个班级将出现多种课程组合。“举例说,如果出现20种课程组合,学校不可能开出20个班,只能走班上课。这给我们的教学管理带来很大的考验。”该老师说,除了排课难度增加外,学校设施的利用率、考试的组织、学业成绩的评估和教师考评等,都会面临全新挑战。
及早定位加强人生规划指导
采访中,多位校长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教改方向——鉴于高考改革后课程的选择性或将提升,及早定位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学校在课程设置中,会考虑在高一加强学生人生规划指导。
“我们会帮助学生了解其学习能力,挖掘他们的爱好、特长和潜能,使其选择适合的学科。”一位校长表示,学校未来考虑开设相关学科的兴趣拓展课,如生活中的化学、物理中的数学方法、剑桥实验等课程,让学生对某个领域产生兴趣,指导他们理性选择。
但有一个问题令校长们纠结:有限的课时究竟如何合理利用?眼下,高中学校都在探索课程改革,其中一个方向就是努力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问题是,以后除了传统的主课,与学业考相对应的各门学科地位都得提高。无奈之下,与高考看似无关的选修课肯定会受到冲击,甚至被挤占。
文汇报记者 钱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