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上月在重庆部署长江经济带建设时,就如何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指出,长江生态安全关系全局,要避免产业转移带来污染转移,加强生态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在全流域建立严格的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控制污染排放总量,促进水质稳步改善,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
不久前爆发的靖江水危机再次敲响生态安全的警钟。江苏省环保厅流域处负责人以及多位环境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在长江水质存在下滑风险的情况下,走出一条绿色生态新路非常重要,政府需在规划、管理、体制等方面提前做好准备。
防止重化工污染向上游转移
江苏省环保厅流域处负责人表示,由于历史原因,江苏石油、医药、农药、造纸、钢铁等重污染企业大多布局于临江地带,局部区域污染排放量较大,形成一定范围的近岸污染带。近年来,长江上游省份沿江开发、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速度加快,污染负荷加重,长江来水水质下滑风险增大。现在,随着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成为国家战略,上游省份沿江开发进程将进一步加快,这对下游沿江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华东师范大学环境问题专家陈振楼教授介绍,目前,长江下游沿江绝大多数开发区的主要产业涉及化工、冶金、电力、纺织、造纸等行业,这对环境保护造成很大压力。他告诉记者:“'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中有大量的重化工企业出现在江边。此轮长江经济带建设一定要控制好沿江重化工产业布局,不能再无限制扩张。”
同济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尹大强教授则向记者强调了“规划先行”的重要性:“在规划时要避免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污染,防止下游经济发达地区的污染产业向上游转移。”
危化品船舶总量应有“天花板”
“以前一网拉上来全是鱼,现在拉上来看到的大多是垃圾。”1953年出生的靖江渔民陈老伯这样形容如今的“收成”。他以船为家、以渔为生,至今还坚持直接饮用仅用明矾处理过的长江水。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长江水给他的感觉是“一年不如一年”:“在长江边待了一辈子,不到不能再喝的时候我是不会走的。”
长江变得越来越繁忙,直接影响着水质的变化。“上世纪90年代之前都是五六吨级的小木船,现在五百吨级的都少了,千吨级船舶越来越多,柴油、机油、垃圾都是直接排进长江。”陈老伯说。
在长江物流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江苏省环保厅流域处负责人提出长江干流危化品船舶运输实行总量控制的想法。他表示,应建立完善全流域危化品水上运输制度、标准和规范,制定出台干流危化品运输指导目录,建立与水上运输相匹配的船舶污水处置设施及配套运行管理制度,强化船岸对接规范管理。
而在陈振楼看来,这样的“天花板”不仅仅应针对危化品船舶,而应当面向长江的所有水运船舶,以此降低船舶事故风险。
成立管理机构统领沿岸发展
目前,江苏已在沿江地区风险隐患排查、应急演练、保障饮用水安全等方面,开展了多项联防联控举措。然而,跨省界的长江全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却仍未建立,上下游缺乏有效的沟通联系机制,重要信息不能及时共享,事故预防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当然,与已经启动的“长三角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相比,长江水污染防治涉及的省份远远多于前者,因此其难度可想而知。但是困难不应阻碍努力。尹大强呼吁,应打破行政规划,按流域建立上下游协同机制,强化统一管理和信息共享。
江苏省环保厅流域处负责人建议,应在国家层面上建立长江流域环境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包括建立上下游环境信息沟通、共享、通报、会商制度,重大开发、建设项目须征求下游省份意见;跨区域重大突发事件联动处置,重大案件联动执法;建设长江流域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监控长江流域环境状况,消除环境风险隐患。”此外,需实施岸线开发、排污口设置、排放污染、危化品运输四个总量控制,统一环保准入、污染物排放、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三个标准。
文汇报记者 赵征南(本报南京5月15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