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不能仅局限在室外,凭天气“吃饭”,应把室内体育课放到与室外体育课同等重要位置,不能光从应急角度进行权宜之计的应付。“雨”中如何将体育课进行到底的确是一道难题
“这天气,真让我们有点束手无策。”市中心一所小学的体育教研组组长看着下个不停的春雨,望着湿漉漉的操场,很无奈。
近日连绵的阴雨天,让新学期第二周的体育课陷入了困境。
“雨”中如何将体育课进行到底,这的确是一道难题。有着数十年教育经历的特级校长、明珠小学校长倪中华说:“下雨天上好体育课,不仅考验学校设施的承受力,也检验教师的教学智慧。”
体育场所不足是短板
体育课不同于其他学科,基本条件是运动场所,而目前,本市中小学的体育课大多依赖室外操场,靠天“吃饭”,看天“下菜”。
本市中小学体育运动场所经过多轮改造和更新,室外操场大多已达标。调查显示:2010学年生均体育活动场地面积与2003学年和2007学年相比,中学上升了3.7平方米,小学则与2007学年基本持平,说明生均体育活动场地面积总体有明显的提高。
然而一旦下雨,体育课就会变成“受灾户”,这与目前本市中小学室内体育场馆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相关。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沈建华教授指出,学校室内体育活动场地的最大优势是可以全天候进行体育教学,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这种配备是必须的,应当尽可能创造条件加以满足。她认为,上海雨天比较多,全年约三分之一时间为雨天,因此在中小学中配置一定面积的室内活动场地非常必要。
记者了解到,本市中小学校均室内体育场地面积逐年增加,中学的增幅最大。学校室内体育场地的配备率也有较大的提高,中学增加了37个百分点,小学增加了13个百分点。中学校均室内体育场地面积和配置率普遍高于小学。区域分布上,城乡结合部的中小学、中心城区的中学校均室内体育场地面积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因为这些区域新建学校比较多,或配备标准相对较高,基本配备了一定活动空间的室内体育场馆。但全市仍有32%的中学和53%的小学没有室内体育活动场地。
因此,没有室内体育场地的中小学,校长和体育教师既对雨天特别敏感,也特别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