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正林:为鹤退耕还湿
“我家退耕还湿共四五亩地,一年拿到现金补助1200多元,以往全拿来种苞谷收入也没这么多。”郭正林说。
下午时分,阳光洒在高原,暖暖的。
38岁的郭正林坐在山坡上边放羊边绣花,山坡下是6年前她家退耕还湿前的耕地。
2008年,在政府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大山包乡参照国家退耕还林补助政策,按每亩每年260元标准长期补助村民,先后对4个村的7块地总计3915.83亩耕地实施了退耕还湿。后来,加上国家湿地恢复资金275万元到位,一共完成了8499亩湿地植被恢复工程。
“我家退耕还湿共四五亩地,一年拿到现金补助1200多元,以往全拿来种苞谷收入也没这么多。”郭正林说,她家住在大山包乡合兴村3社。退耕后,她养羊、养牛、养马。“正月十五过后就不能放羊了,因为草开始发芽,不能让羊破坏了草地。”
47岁的合兴村3社社长蒋开宜说,全社退耕还湿500亩至600亩。耕地减少了一半,村民们不但支持政策,还希望扩大“还湿”的耕地面积。这一是因为农民有了固定收入;二是社里农民共养了100多头牛,一头小牛就可以卖1万多元;三是耕地变成湿地、草地,减少了水土流失,以往冬天刮起大风卷着沙土,吹得人眼都睁不开,如今这种景象没有了。
早在2001年3月,为了保护黑颈鹤的主要觅食地,扩大草场和沼泽地,解决人鸟争食的矛盾,防止伤鸟害鹤事件发生,政府对居住在黑颈鹤夜宿地周边的759户3245位居民实施移民,全部搬迁到云南思茅地区的江城县。迁出村民所余留的耕地恢复成草场,扩大黑颈鹤的觅食范围。2002年以来,先后退耕还林、还草、还湿1020公顷,保护区179户716名村民每年获得国家现金补助20.25万元,粮食补助151.875万斤,不仅为黑颈鹤顺利越冬提供了更大空间,也解决了村民的温饱,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24岁的耿远艳一家几年前从江城县阿卡乡搬回来了,一起回来的还有七八户乡亲。她说,离这里五六百公里的思茅地区气候炎热,生活很不习惯,坚持了8年还是“逃”回来了。“这是爸爸的主意。”她的爸爸耿老二,据说会唱山歌,移民那些年,仍忘不了故乡。
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钟兴耀说,如今保护区每年都坚持为黑颈鹤购粮投食,在大海子、小海坝、长会口、勒力寨等4个黑颈鹤夜宿地开辟人工投食点,每年越冬期投放玉米超过9万斤。保护区管理局还购买了90亩海子边坡地,种下洋芋,“只种不收”,留在地里给黑颈鹤当食物。
文汇报记者 郭一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