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作者:冯晓瑜
图片说明:制图:冯晓瑜
中国首次300米饱和潜水出潜作业圆满完成 五星红旗在313.5米海底“飘扬” 6名潜水员预计25日减压出舱 下一步计划进军“-500米”
12日早晨,当最后一名执行任务的饱和潜水队员李洪健把五星红旗插入南海海底时,控制室屏幕内外响起阵阵欢呼。屏幕前的潜水队队长金锋带头举起矿泉水瓶,与仍在水下300米潜水钟中已完成海底作业的队员谭辉和罗小明“隔屏碰杯”。
到达海底,李洪健取出测深仪表,显示“313.5米”,这是我国巡回潜水深度创造的最深纪录。12日中午12:46,载着最后一批潜水队员的潜水钟与 “深潜号”甲板上的生活舱对接完毕,标志着由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执行的我国首次300米饱和潜水海底出潜作业任务圆满完成。
5:09返回“深潜号”
小鱼、大虾、海星……12日早晨8:39,随着潜水钟底门再次打开,执行饱和潜水的队员谭辉率先出潜,头盔上自带的摄像系统呈现出精彩的海底世界。在等 待同伴潜水员罗小明出钟期间,谭辉在海底泥沙上写道:“谭辉到此一游”,“到达我们国人没有到达过的地方,很骄傲,很自豪”。
谭辉、罗 小明、李洪健是执行我国首次300米饱和潜水的第二批队员,也是此次下潜的最后一批队员,他们对“深潜号”140吨海工吊机在300米水深处负载的稳定等 功能进行了约2小时的多方位检测。结果显示,在7-8级风力、浪高3米、流速每秒1.2米的海况下,吊机吊重的升沉补偿功能可以达到±5厘米的精度要求, 也就是说重物在海里上下浮动时相对海底的高度变化在10厘米之间。“这比技术文件提出的精度还要好,测试很成功。”上海打捞局工程船队设备管理部科长朱文 生说。
此次任务的顺利完成,离不开饱和潜水员胡建、管猛、董猛的努力。作为第一批出潜水钟准备作业的队员,他们在刚刚完成300米水深 加压、临时提前作业时间没有充分休息的情况下,毅然在12日零点入海,潜入313.5米深海,测试了饱和潜水员设备状况以及指定作业区域的水流、水温等情 况,于清晨5:09随潜水钟返回“深潜号”。
连续工作近30小时
由于气象原因,此次出潜任务临时提前至凌晨进行,除了潜水员休息时间缩短,任务指挥部、生命支持、设备监督、潜水监督等工作人员坚持在第一线,本报记者与央视记者也一夜未合眼。
12日下午,记者见到了双眼布满血丝的设备监督吉富,为了保障潜水员的安全作业,他已连续工作了近30小时。多名执行下潜任务的潜水员告诉记者,深海区 海水异常寒冷,多亏了热水服供暖,这正是吉富的工作之一。“我们根据潜水员的实时体感温度进行水温调节,还有设备保障方面的工作,虽然都是幕后的事,但性 命攸关。”吉富说,饱和潜水团队大多数工作人员都是这样,默默无闻地为打破我国深海潜水作业纪录做着贡献。“正是有了团队的合力,才使得这次300米饱和 潜水任务圆满完成。”总指挥郭杰说,“执行任务成功验证了我国已具备300米深水抢险打捞的能力。下一步计划是向500米饱和潜水进军,为祖国建设海洋强 国尽力。”
12日14:00,结束此次任务的“深潜号”已从南海指定作业区域返航,6名饱和潜水员在位于甲板上的生活舱内休息,但对他们来说,依然身处“水下”,仍在逐步减压,预计25日可完成减压出舱。
本报记者 单颖文
300米深海底生活有何不同
呼吸
常人呼吸的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混合体,潜水员呼吸的是由氦气和氧气组成的混合体,声音像鸭子叫
压力
常人承受一个大气压,潜水员要承受的压力是31个大气压,比常人多30倍,“像被挤压住了一样,骨头与骨头贴得很紧”
吃饭
潜水员不能吃硬的、容易通气的和味道重的食物;米饭、馒头被挤压粘在牙上,需要使劲咀嚼;味觉变迟钝;要多吃高热量食物
睡觉
没有白天黑夜的感觉,睡觉不能关灯,以便地面上的监控室随时监控生命安全。由于容易疲劳,一天睡12个小时以上
如厕
如厕前要向地面监控人员报告,如厕完成后也要报告。监控人员发出指令,潜水员才可放水冲马桶,并关上放水阀门
穿衣
潜水员在舱里穿着短袖等纯棉宽松的衣服。下海作业穿“热水服”,流动着热水的水管密布在衣服的各处,不停止地给潜水员加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