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记者 赵征南 驻苏记者 吴跃龙
“南海攸关我国的战略通道,已成为我国的命脉。我们要加强全方位区域合作,构建战略依托,改善解决南海争端的地缘政治、经济环境。”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何亚非在他的“南海与中国的战略安全”发言中说。
今天上午,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举办2014中国南海论坛。参会学者认为,目前南海争端局势严峻,中国的维权努力正遇到各种地缘政治和经济因素的挑战。中国必须通过加强能力建设、提升海洋意识以及扩大国际合作等方式,努力管控南海争端,让南海成为“和平之海”。
南海事关中国重大海洋权益
何亚非指出,南海问题的症结要从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两个方面来分析。从地缘政治上看,影响南海纷争的有多个因素,其中美国因素首当其冲。“在南海问题上,美国渐渐从幕后走向前台,直接介入进来。美国过去的态度是‘不持立场、和平解决’,现在变成指责中国‘单方面改变现状’。这让部分国家‘胆子更大’。”
何亚非还对如何妥善解决南海问题给出了思路:“要增强现代海洋意识,树立现代海洋观,把海洋当成领土的真正组成部分,‘我国的南部边界不在海南岛’,不怕强敌介入坚持主权,不怕矛盾化解纠纷,不怕寻衅软硬两手抓;加强实力,维护海洋权益。”
从双边直接谈判到双轨思路
今年8月,外交部部长王毅首次提出,中方赞成并倡导以“双轨思路”处理南海问题。即有关争议由直接当事国通过友好协商谈判寻求和平解决,而南海的和平稳定则由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维护,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效管控和妥善处理具体争议。在“双轨”提出之前,我国一般以双边直接谈判解决南海争议为原则。从“双边”到“双轨”,这体现了哪些进步?
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朱锋表示,随着“域外大国”的插手和介入,南海问题被置于大国竞争的背景中。在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日益紧密的情况下,“双轨思路”突出了中国与东盟的政治与安全合作。
朱锋认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离不开东盟国家的参与,中国和东盟需展开更加紧密的经济合作,推动互联互通,而这必然要求双方在政治与安全合作上的完美配合。在“双轨思路”的协调下,政治与安全合作或将成为中国和东盟之间新的战略合作机遇。
通过反制使仲裁坏事变好事
中国南海研究院院长吴士存说,菲律宾将南海争议提交国际仲裁开了一个坏头。据他分析,国际仲裁法庭要求中国最迟在12月15日前提交“应诉状”,但我国已反复表示不会“应诉”。他认为,即便菲律宾胜诉也未必占得多大便宜,因为我国还有很多反制措施,可以将坏事变成好事。
朱锋认为,仲裁机制并不会对国家间的海洋领土争议做出裁决,也不会对国家间海洋权益的划线表达特定的国际司法立场。绝大多数判例会考虑判决内容是否有助于平息海洋领土和权益争端,仲裁更倾向于准确地解释《联合国海洋法》所包含的基本原则和规定。
(本报南京12月3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