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红
“谁说女人一生孩子就发胖的?关键是吃错了!”
“我们知道小葱跟豆腐不能一起吃,但其实这是一个翻译错误,这里的小葱是指韭菜。”
“我们每天吃进去的营养可以用一个木桶来理解,也就是说每个营养素就像一块板。我们吃的时候,难免有的板高一点,有的板低一点。高板再往上加营养有意义吗?没意义。因为水还是会从最低的那块板流出来。所以,有人蛋白质摄入过多了,但每天还加两大块牛排,这就没意义了。”
关于吃与营养,我们原来有太多误区与一知半解。近日,由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指导的“2015安利纽崔莱营养中国行”上海站上,营养学家范志红犀利开讲“食物营养评价”,输送食物营养的最新知识,粉碎一些以讹传讹误导我们多年的谣言。
为什么有的食物有营养,有的食物被认为没营养?我们先来认识一些基本概念,比如营养素。猕猴桃里维生素C很多,这就是提供营养素的价值,营养素对提供能量、生长发育、组织修复都具有重要意义。
也有些食物营养素含量不高,但具有潜在的保健价值。比如苹果。有句话叫“一日一苹果,医生远离我”,这起初是北美苹果商的广告语。后来,科学家研究发现,这真的有道理。科学家调查了上万名孕期妈妈,发现孕期每天吃一个苹果的妈妈,宝宝得免疫系统疾病的比较少。其实,苹果的维生素C、B2、B6都不多,但它确有一些与保健功能相关的成分,比如类黄酮、果胶。所以说,食物各有好处,不能因某个缺陷就一棍子打死。
食物的营养与防病价值还会随着烹调加工而改变。比如苹果榨成了汁,会损失很多维生素C,因为它暴露在空气中会氧化。
所以,我们今天说吃与营养,就是要知道营养价值评价有很多指标,不仅是一个东西的含量这么简单。
为什么说新疆的番茄最有营养?
先说第一个概念:营养价值相对性,即营养好不好,跟身体状态、食物搭配有关。
人需要40多种营养素以及上百种保健成分,这些对我们的作用可以用一个木桶来理解。每个营养素就像一块板,我们吃的时候难免有的板高点,有的板低点。高板再往上加营养有意义吗?没意义,因为水会从最低的这块板流出来。这就好比有的人蛋白质摄入过多了,但每天还加两大块牛排,这就没意义了。这时候我们给他大白菜比给他牛排强。大白菜维生素C含量有20多毫克,而牛排是0毫克。
当然,即便同一个食物,营养价值也是不一样的。以番茄为例,番茄红素哪个地方最好?这涉及到很多因素,比如品种。市面上有红番茄、橙番茄、甚至还有紫的。颜色深红的,自然番茄红素高些;如果是黄的,番茄红素少些。番茄红素是番茄特别重要的一个元素。那么到底哪个地方的番茄番茄红素含量最高?新疆。新疆有两大优势,第一日照强烈,第二日夜温差大,这都有利于番茄红素的产生。
另外,大棚还是非大棚的,塑料大棚还是纱大棚,对番茄红素的产生都不一样。我们从科学论文中可以看到,纱棚最好,因为它有利于营养素的积累。所以仅仅看食物成分表,并不能代表真正的情况。
营养素密度太低,吃垃圾食品最不划算!
说说第二个概念:营养素的密度。我们每天的卡路里热量是有限制的,比如成年女性,一天推荐的数值是1800千卡,能不能多吃一点?有人说,剩饭扔了可惜,红烧肉真香,多吃一碗吧,这肥肉就跑身上了,将来得“三高”。怎么做到又要不超过每天的卡路里指标,又把各种营养都吃到?就要提高密度,让有限的这点卡路里,钙也得多,铁也得多,什么都得多,这就叫高营养密度,既能满足营养,又不发胖。
怎么做?我们食品专业的人有个简单的算法,即一定重量该食品的营养总量除以一定重量该食品所含能量,会得出来一个数。我们要分子大的,分母小的,这样吃才放心。举个例子,大家知道香蕉是补钾的好食品,但我们用这个算法一算会发现,香蕉的钾含量确实是高的,但是一算营养素,它不如番茄。对于想减肥的,吃番茄补钾要比香蕉好,因为吃两根香蕉热量就上去了。
发胖的人、“三高”人群,都要关注下营养素的密度。另外就是孕妇。孕妇需要长胎不长肉,就是要把营养吃够了,把宝宝长好了,但是自己身上不要挂那么多肥肉。所以,谁说女人一生孩子就发胖的?关键是吃错了。
什么食物营养素密度比较低?高油、高糖的东西,一定是营养密度低的。营养密度太低的食品,我们就给它起个名字——垃圾食品,吃它不划算,只可偶尔为之。
食物相克,原来跟抗营养物质有关
吃进去的营养真的原封不动地被吸收?未必。我们来说第三个概念:抗营养因素。它是纯天然的,但会妨碍一些食物营养素吸收。
比如植酸,没去掉外皮的食品里面较多,比如豆子里。这是一种抗营养元素。我们有同行是研究动物营养的。动物一般是生吃食物,食物中的抗营养因素没被破坏,这就非常容易影响动物的营养吸收。因此做饲料时,我们会发现要专门做些处理,比如打粉、蒸、发酵,就是要把抗营养素去掉,动物才能长得快些。
我们常听到食物禁忌、食物相克,其实都跟抗营养物质有关。比如豆浆跟鸡蛋不能一起吃,主要针对的是里面的胰蛋白酶抑制剂。那么到底怎么吃?我们做了豆浆方面的研究,发现生黄豆里胰蛋白抑制剂挺高的,泡4个小时就下降了,泡6个小时更低了……说明自古以来,先泡一泡,再把它打浆,再煮,这种方式是比较有利于消化吸收黄豆的营养成分的。由此也可以看到,烹调加工对去除抗营养元素是非常重要的。
植酸存在于所有种子类食物。植物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它们知道要生产种子,传宗接代、繁衍种群。为了防止种子被动物吃掉,植物不能跟动物打架,那就在里面埋点毒药吧,让你吃了不舒服,吃多了消化不良,这样就口下留情,可以剩下一些种子了,繁衍任务达成。所以大自然是互惠互利的,动物可以把种子带到远方,但是要吃掉一点。
当然,大部分的植物没有那么厉害,它只是存一些胰蛋白酶抑制剂、植酸等。泡、发酵是去除植酸的好方法。比如,把黄豆变成豆豉、纳豆,把豆腐变成酱豆腐、豆浆。
另外还有草酸,它会妨碍到钙、铁、锌等多种营养元素的吸收。食物中草酸多的是菠菜,第二个是苋菜、韭菜。大家知道小葱跟豆腐不能同食,其实是翻译错误,这里的小葱是指韭菜。另外西芹草酸也多。
是不是吃了菠菜,一定就妨碍钙吸收?这不能只看草酸含量,还要看里面有多少钙,因为草酸是跟钙结合。我们要算一下草酸跟钙的比值。有些绿叶菜钙多,草酸也不多,就能帮我们补钙。也就是说我们要考虑食物的综合效率。说到这里,有人会说土豆不错,补钙好。确实,不值钱的小土豆好处很多,但主要不是钙含量高,而是它的钾含量高,跟香蕉一样多。钾有节约钙的好处,也就是说钾比较多的话,吃的钙不容易从尿里跑出去。另外,土豆的维生素C很多,跟蕃茄一样多。维生素C能帮助铁的吸收,又能帮助钙的吸收。
补铁什么最好?不是枣子也不是黄豆
吃多少不等于利用多少,因为每个人消化吸收不一样。这就是我们要说的第四个概念:生物有效性。食物吃的时候,有抗营养因子;吃进去,消化得怎么样?有没有促进因素?小肠里面能不能吸收到血里面?吸收到血里面,能不能变成我们要的东西?这说的都是生物利用的问题。
有人说要补铁,吃枣行不行?有个数据,枣的铁含量是1点多、2点多。猪肝的铁能到10-20点。从数量来讲,还不如选黄豆。但黄豆还不是最佳补铁食物。这里,我们就以铁为例子来分析一下它们的生物有效性。
铁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叫血红素铁,一种叫非血红素铁。血红素铁就是红肉里的,这个铁跟我们肌肉里的铁是一码事,因为红肉跟我们的肉成分比较接近,尤其是血红素铁,形象地说,拿来就可以用了,它的吸收率是非常高的。
很遗憾,枣子不属于这种。它还有一些妨碍吸收的因素——草酸,这不仅妨碍钙,还妨碍铁。当然,枣子有非常多的维生素C,鲜枣尤其多,干枣就少了。
再看黄豆。黄豆也是非血红素铁,但黄豆是抗营养元素之集大成,吃进去会咕噜咕噜,胃不好受,这就是因为它含有很多抗营养元素。这么一算,别看黄豆含铁量高,实际利用率不怎么样,甚至还没枣子好。
看看牛肉。营养元素的存在形式就加分了,它属于直接拿来就能用的。然后,抗营养因素呢?牛肉草酸、植酸不存在。有没有促进吸收因素的存在?有,肉类因子!烹调加工中会不会有营养损失?不会。对消化吸收的影响也没有。所以,补铁最好是牛肉,我们会发现,常吃牛肉的,不太会贫血。
生物的有效性也与烹调处理密切相关,可以采取浸泡、发芽、发酵等方式促进营养吸收。比如做醪糟、做纳豆,都是好方式。还可以添加一些有机酸和维生素C,改善消化吸收。在烹调方面,做成粉、糊糊,使用压力锅等都有利于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今天学了这一课,以后看营养指标就知道不能只看一个指标,要综合考虑品种间的差异、烹调方式影响、有无抗营养因素,另外,吃这个东西是不是还有让你发胖的风险,营养密度怎么样。最后还得考虑可接受性,再好的东西跟药一样也不行,食物要给人们提供感官的享受。
(作者为中国营养学会理事、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
【问答范志红】
问:青菜是中国人餐桌上的常客,但好吃的青菜总要放很多油,有什么烹调青菜的健康好方法?
范志红:推荐一个方法:油煮法。比方说,我们要做半斤菜,先把约一小碗的水放锅里,这点水一煮就开了。再放一汤勺的香油或橄榄油,约8克。等油沸腾时,把菜放进去,焖一分钟打开再搅一下,关火即可。为了变得更好吃,不仿放一点蚌肉,或用鸡汤替代白水,味道就很好。也有人会说,这个跟煮菜没区别。其实不然。煮菜是放一大锅水,最后汤都扔掉了,汤里的维生素C、抗氧化物质、钾、叶酸等营养也被扔掉了。而我们现在只放一点点水,出来的汤也就一点点,营养大部分都保留在菜里。这个汤只要没有草酸,味道不涩,直接喝掉就可以了。
为了增加口感,还可以考虑盐。不过,先放盐会增加维生素的损失,因此盐最好到最后出锅时再放。如果要再做得好吃一点,可以考虑上汤。通常,大家认为上汤要放皮蛋,尽管现在有无铅皮蛋,但氢氧化钠(也就是碱)还是必须加的。碱会破坏维生素,所以上汤虽好吃,却不利于营养保存。不妨直接加切碎的煮鸡蛋,不仅避免了碱,营养也基本不损失。
问:草酸非常影响营养素的吸收,那是不是口感涩的食物就代表它的草酸比较高?到底怎么判断?
范志红:这说得很有道理,食物中的抗营养元素一般口感就是或苦或涩,或是有一些不太好的味道。这是因为我们的祖先都是营养不良的状态,他们很怕这些抗营养因素,在进化的过程中我们对于这些物质就会作出反应,主要是舌头上会有口感上的反应。如果吃某样东西,有很明显的涩口或苦味,一定要焯一下水。比如春天挖的野菜,焯一下水就是为了避免对我们的肠胃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