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记者 吴宇桢
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最好的大学,最好的公司--在绝大多数韩国人的生活设计里,这些“最好”勾勒出一条令人艳羡的“样板”轨迹。其中,一个名为“高考”的节点被赋予决定性的意义:或胜出,驶入“最好”的快车道;或失利,承受“最好”之外的结果。它明示着单一目标的高效,也暗藏由此而生的粗暴。毕竟,大多数人的人生,并非一条“成功直线”。
“那一天”后才是迟到的青春
朴理山最终没有选择辛苦却可预期的“样板人生”。在一个寒意渐浓的午后,他坐在上海一家咖啡馆里,讲述着1987年的那场考试之于他的意义。
“凌晨3点。你知道吗?那时候的每一天,凌晨3点,我才会合上书本,走出学校图书馆,然后回家睡觉。”45岁的朴理山是一名政治学博士。回忆起与高考“那一天”有关的日子,他的语气里带有一种略显夸张的笑意,仿佛那是别人的故事。事实上,27年前的“那一天”他如何走出家门,拿到的第一份考卷上有哪些内容,诸如此类的细节早已模糊在岁月流逝里,但朴理山依稀保留着几分印象的暗记。“凌晨3点的图书馆”见证了他为高考做出的努力。在韩国,那是再常见不过的“必然”。母亲的祈祷令他印象深刻。哥哥姐姐早已经历过高考,母亲在考前会专程前往香火旺盛的寺庙祈祷。他不知道母亲的诵念会不会真的带来某种改变,但他记得在属于自己的“那一天”,母亲也如此这般为他虔诚地合上十指。
高考伴随着一代人长大,朴理山说,如同一场漫长而艰难的成人礼。对于有着“凌晨3点图书馆”类似经历的韩国人来说,那种努力“辛苦而无法逃避”。“当时还是孩子的我,没有机会看到世界,眼前只有看不完的书和作业。当然,如今回想起来,那并不令人感到愉悦,并且只有熬过那段日子才会深刻感到,那时候被掩埋起来的不开心。”
高考与人生的关联,并未因为“那一天”的结束而逝去。大学,他的后高考时代,朴理山将之视为“迟到的青春期”。尽管没有考出理想中的分数,他还是成为了一名大学生。“爱上什么课就上什么课,爱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还时不时跟朋友到处玩。”那是一种似乎可以自由掌控人生节奏的快感,在高考岁月的衬托之下,令他沉醉。
“高考那时候的日子,如果再经历一次,我一定不干。”朴理山笑着说。当大学同学继续以“高考的方式”迎接就职这一人生又一大考之时,朴理山拒绝成为标准人生路径上的坐标。或者说,他选择的是选择本身。“身边人为一份好收入而继续拼命,而我只想好好读我的书。”朴理山强调说,他喜欢的“读书”绝非为了高考而读的那种,而是真正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于是,他一直读到了博士毕业,专业还是看起来不太经世致用的政治学。
不过朴理山也坦承,像他这样选择的韩国人并不多见。眼下一年一度的韩国高考,大悲大喜的一天又将来临。在他看来,韩国的社会竞争压力不小,“为了生计而努力读书”和“一考定终身”的现象或难以避免。而在全球化的时代,当下的年轻人面临的挑战恐怕更多,“虽然韩国谋求高考制度改革是件好事,但更重要的是缓和愈演愈烈的竞争氛围,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机会。”
人生的“圆”没有尽头
2004年的高考,张慧彬的考卷上印着中文。作为一名韩国人,她参加了中国大学的招生考试,并如愿考入最好的那几所学校之一。如果那年参加的是韩国高考,自己是否还能是一名幸运儿?张慧彬想过这个问题,却无法给出答案。
她不是那场被韩国人视为“人生中最重要一天”的亲历者。由于父母的工作关系,张慧彬在中国的一些城市辗转读书。异国的生活充满酸甜苦辣,但“不像韩国那些小伙伴们,没日没夜地为了高考看书”。当然,在首尔读初中时,对弥漫在校园里那种紧张的学习气氛并不陌生。在记忆里,身边的同学都有着清晰的学习目标,比如“考入首尔大学这样的顶尖学府”,“入职三星这样的大企业”。为那样的人生奋斗,似乎理所当然。
当一年一度的高考也向她逼近时,张慧彬面临一个重要的选择:回韩国,还是留中国。亲戚们大多劝她回国考试,他们更相信“好大学-好工作”的韩国路径;而在异乡,不确定的因素太多,谁知道下一秒钟会发生什么?在韩国有这样一种普遍的认知:血缘无法改变,但“学缘”可以靠自己创造。考入一所好大学,就能结识优秀的前辈;良好的校友关系,就是人生的重要保障。一片劝诫声中,张慧彬仍选择留在中国参加高考。如今回想起来,她觉得自己潜意识里有某种“回避”:“在韩国,为了高考而生的日子,几乎每个人都要经历。可那实在是恐怖。”微妙的是,她后来发现,像她一样来中国高考的韩国人越来越多。而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仍然保留着韩国式学习的烙印。他们喜欢上补习班更甚于个人自习,喜欢一遍一遍背诵笔记,然后在考试后“尽情扔掉”。
“韩国没有'伸伸懒腰,休息一下吧'这样的氛围。”张慧彬有些沮丧地说,似乎一出生,韩国人就站在了一场与生命同步的马拉松赛场上。而高考,只是最残酷的体现之一。在那种“只有一次机会”的氛围之下,“哪怕是好朋友都不太联系”,而“没有复习到流鼻血会被视为读书不努力的信号”。
旁观充满仪式感的韩国高考,张慧彬认为自己的人生在另一个意义上拥有全新的起点:看到更多的可能性。现在,她一个人在上海工作,偶尔感到孤单。其实在中国读完大学后,她曾经回国工作过一段时间,但因为某些“不适应”,很快又申请派回中国。“经历过韩国高考的人,真的不一样。对他们来说,高考这样的生活节奏一直在继续。同事们在工作之余准备着各行各业的职业资格考试。简直像一部考试机器。”张慧彬有些感慨地说,“我听说,现在的高考教育已经从幼儿园开始了。这简直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圆。”